【资料】藏医火灸疗法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561.50 KB
- 文档页数:26
藏医火灸法【操作方法】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
”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
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
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1.艾灸法艾灸是在一定的穴位或痛点上面置放艾炷,点燃,用以清除隆病和寒性疾病的一种峻治法。
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是藏医火灸中最常用的一种灸法。
(1)艾叶种类:《晶珠本草》载:“艾草有野艾、草艾和小艾三种。
其中野艾冠厚实,呈花形,茎短小;草艾生长于草甸沼泽地带,叶对生,花黄白”。
野艾花叶茂盛,做艾炷较好。
草艾分大小两种。
其中小艾不适于艾灸,大艾生于田梗地头,或种植于家园,枝高叶大,也可用于做艾炷。
(2)艾叶采集时间:医学《后续》中载:“秋季三个月为采艾最佳时期”。
每年七、八、九三月的初一至十五日时期艾叶和花朵生长茂盛,无籽,枝叶不宜断残,这时采集为最佳。
(3)艾绒制作方法: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
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
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
(4)艾炷大小:用于脊椎各穴,以食指尖大小为宜;头部和四肢及前身各穴,以小指尖大小为宜;失血需要封闭脉道者,以扁圆如羊粪粒大小为宜;用于肿疮和痞瘤等肿块坚硬疾病,以中等诃子尖大小为宜;灸小儿的剑突穴位或其它穴位,以豌豆粒大小为宜。
(5)操作方法:有煮法、烧法、烤法和拟法四种。
煮法:适应于痈疖、痞瘤等症。
首先灸痛疖、痞瘤的四周,以封闭脉道,防止肿块扩散。
然后,灸肿瘤中央,以破坏肿瘤的巢穴。
对于病情较重者,于最佳穴位连灸几壮,一般20次为最好,19次为次,17次为下。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症、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
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姆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
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痛点即施灸的穴位,这与汉语中医的阿是穴颇为相似。
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种:
1.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
火灸疗法《火灸疗法》原为古藏文,成书年代约7世纪末。
解放前在敦煌发现后被盗往国外。
最近,我国有关部门重金购得该文的印影本。
藏医中的火灸疗法,大部分是由其继承而来,医疗效果显著,尤其对精神病、关节炎、消化不良有着特殊的疗效。
1、风邪侵入内脏引起腹呜,风邪侵入肝脏引起脾大,于第三四短肋骨的凹陷处(肝俞或魂门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2、受风疼痛,肾脉上开,腰部骤然疼痛,肩背骨眼风郁窜痛,于短肋骨之间的胸镧文叉处(鸠尾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3、口鼻出热气,黄水流注心脏,小儿胸症,于两乳头之间胸窝软骨分界处(肿中穴)灸七壮即可见效。
4、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两肋及胃疼痛,以及一切风邪疼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入(中庭穴与鸠尾穴之间)向下直接量一寸,再向左右两侧各量四指处(期门穴),灸九壮即可见效。
5、热症转为寒症,食欲不振,大使中有白毛壮物,全身发冷,小腹隐隐作痛,于胸窝软骨凹陷处向腹部直接量四指处,此处叫"胃脚"(中腕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6、脾脏肿大疼痛,口中出腥臭气,以及多种疼症,于腹部左右两侧的粗筋(腹内、外的斜肌、腹横肌处的大横穴)灸十一壮即可见效。
7、热症入血,寒症隐痛,腹部积水肿胀,双脚和下身冰冷,妇女产后受风发烧、浮肿、尿闭,于肚脐上侧一指处(水发穴)灸十三壮即可见效。
8、一切热症,风邪侵入三焦,妇女子宫病症,于肚脐直接向下量三指至腹腔横隔膜的缝隙处(关元穴),灸九壮可见效。
9、风症及黄水引起双脚红肿作痛,黑白佝偻坠入下肢,长期不能支起而且疼痛,肾积黄水引起水肿,于跨骨关节处(环跳穴),灸十壮即可见效。
10、佝偻聚和于下肢,肛门疼痛,腹泻,于脊椎末节粗骨突起的交界凹陷处,灸十壮即可见效。
11、旧热症,妇女经血不止,白带频流,于脊椎末节灸五壮即可见效。
12、男性生殖器无举,不能行走,黄水全部坠入下肢,腰部以下疼痛无力,于膝关节外侧、大腿绷紧后大腿左右鼓起的股直肌的缝隙处(风市穴),各灸九壮即可见效。
藏医火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的疗效发布时间:2022-03-10T03:10:26.17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0期作者:阿说桑追拉姆[导读] 目的: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火灸治疗对于疼痛的疗效。
阿说桑追拉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藏医院674499【摘要】目的: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火灸治疗对于疼痛的疗效。
方法:纳入我院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接诊的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7例/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一组为对照组,接受藏医火灸治疗的一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75.6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V AS疼痛评分(2.15±0.52)分低于对照组(4.52±1.56)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13.5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火灸治疗的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疼痛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火灸;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异质性和系统性特点。
常表现为小关节滑膜病变,伴有贫麻木僵硬、体温上升等症状,可造成患者残疾或劳动力丧失[1-2]。
近年来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且患此病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如不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藏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与患者饮食习惯不良有关,缺乏锻炼、过量饮凉水,长期食用油腻、未成熟食物进而导致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节疼痛肿胀等症状[3-4]。
临床治疗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其对肠胃和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不利患者恢复。
藏医火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突出。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选取我院就诊的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患者入组时间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与观察组(藏医火灸治疗)均为37例。
藏医火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析发布时间:2021-11-19T07:34:17.71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4期作者:才让当知(小)[导读] 探究藏医火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才让当知(小)(夏河县藏医医院甘肃夏河 747199)摘要:目的探究藏医火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者为对象,共88例,44例是参照组,常规治疗,44例是研究组,藏医火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藏医火灸法治疗,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藏医火灸;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前言类风湿关节炎为慢性系统性疾病,主要为炎性滑膜炎,极易引起呼吸系统、心脏、多关节受累,骨微结构破坏、骨量减少,继而诱发骨质疏松。
属藏医”真布”病范畴。
主要属于人体生理性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紊乱,以及经受风寒、劳累、久居潮湿阴暗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此病需长期应用慢作用药物或联合生物制剂等治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1]。
然而,西药治疗存在一定毒副反应,影响预后。
本文将以88例患者为对象,探究藏医火灸治疗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者为对象,共88例,44例是参照组,44例是研究组,研究时间是2019年8月-2020年8月。
参照组:男、女各21例、23例;年龄(40.32±4.12)岁;病程(2.45±0.89)年。
研究组:男、女各20例、24例;年龄(40.65±4.34);病程(2.38±0.67)年。
对比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使用益赛普(生产厂家: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治疗,皮下注射,每次25mg,每周2次,持续用药3个月,调整为每周1次,每次25mg,持续用药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