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5
1.1企业概况1.1.1地理位置及周边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民勤县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
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地理位置图见图1-1和1-2。
民勤腾格里酒业有限公司位于民勤县城南大街13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8′10″,北纬37°33′15″。
民勤酒厂公司地理位置图【图1-1】甘肃腾格里酒业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地理位置图【图1-2】1.1.2地形地貌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侧,腾格里沙漠西缘,潮水盆地北缘东段,北大山南麓山前冲洪积戈壁平原上,呈典型的干旱戈壁荒漠地貌景观;东北部因基岩抬升而形成剥蚀残丘或沙梁,北侧呈低山地貌(北大山)。
项目区地形平坦开阔,地表分布少量小冲沟,无大的自然冲沟。
电站海拔在1503m—1527m之间,自然坡度为1.2~1.3%,总体地形为南高北低。
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1.1.3 自然条件民勤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风多且大,冬季较长,气温低,日温差大,夏季炎热,四季变化明显,空气干燥。
根据民勤县气象站 1979~2008 年 30 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113mm,24小时最大降水量48mm,10年一遇1h最大雨强18.3mm,年均蒸发量2623mm,多年平均气温为8.3℃,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26.8℃,最大冻土深1.3m。
平均日照时数为3073.5h,平均日照辐射量6194.34MJ/m2;≥10℃的有效积温2750℃,无霜期150d,多年平均风速2.7m/s,多年最大风速23m/s,大风天数42d,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7.4d。
介绍我的家乡民勤作文《我的家乡民勤》篇一《民勤的沙与水》我的家乡民勤啊,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地方。
一提到民勤,很多人可能先想到沙子,可不是嘛,咱们这儿沙多。
不过这沙也不是毫无用处,它就像个调皮的家伙,硬生生地在大地上画出一幅幅独特的画。
我记得有一次跟着家里人去沙地里玩。
那沙地看着平坦,可走起来真费劲,一脚下去就半个脚脖子深。
但也特有意思,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沙地上有个小沙坡,我那小堂弟兴奋得不得了,哧溜一下就往上爬,爬到半截没力气了,手在沙里乱抓,整个人就像个小泥鳅似的在沙里扭动,最后弄得满脸都是沙子,就剩两个眼睛珠子在那咕噜噜转,笑得我们肚子疼。
虽说沙多,但咱们民勤的水可金贵着呢。
有条河蜿蜒穿过民勤,这河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着这片土地。
村里的老人们对水珍惜得很,每次浇水的时候那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看到爷爷拿着水瓢,把水一点一点地浇到菜地里的菜根下,还不停地说“水来喽,小宝贝们可劲儿喝”。
那架势,仿佛水就是最珍贵的宝贝。
篇二《民勤的美食》民勤的美食那也是很有特色的。
别的不说,就那沙米面条,那可是一绝。
沙米是咱沙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有种独特的清香。
每次家里做沙米面条,那香味能把我的魂都勾走。
妈妈在厨房擀着面,姥姥就在旁边洗沙米。
沙米小小的,洗的时候得特别仔细,姥姥就像摆弄最爱的小物件一样,把沙米里的杂质一点点挑出来。
做好的沙米面条端上桌,热气腾腾的。
沙米混合着面条在碗里,再加上一些自家腌制的小咸菜,那味道简直了。
我总是吃得呼噜呼噜的,一抬头,发现家人都看着我笑,我那吃得满脸都是面条汤的样子肯定特别滑稽。
还有民勤的羊肉,肉质鲜嫩,没有一点膻味。
到了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羊肉火锅,锅里的羊肉上下翻滚,夹一块放进嘴里,满满的幸福感。
篇三《民勤的人儿》咱民勤的人儿那可都是热情实在的。
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亲。
有一次我家的羊跑丢了,可把一家人急坏了。
隔壁的李大爷知道了,二话不说就带着他家的狗帮忙找。
那狗在前面跑,李大爷在后面跟着,一边跑还一边喊“小羊儿,你在哪”。
民勤历史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民勤县是一块沙漠绿洲。
这里曾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其历史源远流长,从两汉时的设郡立县,到明清时的移民屯田,无不展现出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风貌。
一、先秦时期今民勤所在的河西走廊,在距今六亿年以前的远古时代,还是一片苍茫的古海洋。
后随地壳隆起,演变为祁连古陆。
在距今约七千万年以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祁连山区急剧上升,形成了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
山脉以北的东部地带,形成了现代民勤盆地。
祁连山森林茂密,冰川连绵,源源不断的雪水汇入盆地,聚为湖泊。
草原与湖泊构成了辽阔而美丽的民勤绿洲。
“原隰底绩,至于潴野。
”[1]《史记·夏本纪》作:“原隰底绩,至于都野。
”[2]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3]。
(武威)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4],东北即休屠泽也。
古文以为猪野也。
”《尚书》和《史记》的许多注家认为,《禹贡》、《史记》的上述记载,其大意是大禹治水到了“潴野”或“都野”。
也有人认为,“潴野”是古部族名,该民族生活在今石羊河流域,因以部族名作了地名。
史料有限,难以考实,但这至少说明了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就在民勤进行着开发和建设。
沙井文化是中国西北甘肃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较晚的一个支系,因公元1924年首次在民勤境内沙井子发现而得名,分布于河西走廊永登、古浪、民勤、永昌、张掖等地。
其时代大致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各地遗址发掘出各种器物、房址、窖穴和城址、墓葬等。
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器形以单耳或双耳的圜底罐和桶状杯较为典型。
石器有斧、刀、镞、网坠、环,制作比较粗糙。
铜器较多,包括刀、镞、及各种式样的装饰,特别是带翼的铜镞,制作相当进步,与周代的极为相似。
铁器有铲、锥、锸等生活用具或生产工具,表明该文化体系已进入较发展的社会阶段。
同时也发现了为数不等的卜骨,说明当时的人们信奉宗教,举行祭祀。
民勤境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沙井文化遗址有三处: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和小井子滩遗址。
民勤民俗文化概述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甘肃民勤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民勤坐落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
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是甘肃有名的“文化之乡”。
陇上闻名的民俗文化庄园——瑞安堡令人神往,“苏武牧羊”的故事更使这个地区充满传奇色彩。
民勤生态文化园中的民俗风情墙让笔者对民勤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本文主要就民勤的民俗文化概况作一探讨和交流。
一、节日习俗(一)端午节习俗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
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泪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
民勤人过端午节一般是五月五日。
主要活动是小孩子戴五毒肚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
五毒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
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
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
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
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美好愿望。
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1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
缝制肚兜所用的布一般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他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民勤县地区概况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
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
总面积16016平方千米。
总人口29万人(2004年)。
民勤县- 基本概况民勤,春秋是属秦和西戎,地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三国时为马超、汉遂占据,亦称关西。
民勤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
民勤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
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民勤县民勤以农为主,兼畜牧。
特产有黄河蜜瓜、白兰瓜、郁金香、黑瓜籽、茴香等。
其中,黑瓜籽远销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享誉全世界。
传统名吃有青椒炒肉、土豆丝、拉面、凉皮。
民勤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
早在60年代,毛主席就亲自批示开发民勤石油,著名地址学家李四光写了调查报告,得出“民勤石油胜过大庆”的论断。
但终因技术问题而搁置。
民勤的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
解放后,民勤人翻身做了主人,奋发图强,建设家乡。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民勤人引黄淤溉、治理沙漠、开发南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民勤县- 历史沿革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
从此开始,历朝在这里建郡置县,移民开发农业。
民国17年(1928年)置民勤县。
取“俗朴风醇,人民勤劳”之意。
民勤县2000年,民勤县辖5个镇、18个乡:城关镇、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薛百乡、大坝乡、三雷乡、昌盛乡、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收成乡、夹河乡、双茨科乡、大滩乡、红沙梁乡、中渠乡、新河乡、羊路乡、花儿园乡、北山乡、南湖乡。
我的家乡说起我的家乡,那是有着沙漠绿洲之称的——民勤。
先说说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吧。
它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北部,石羊河流域的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
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临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左、右旗相接。
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
总人口30万左右,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的气候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但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家乡父老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民勤人民大力度防沙治沙,收效非凡。
自2010年4月24日强沙尘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沙尘暴,这足以看出勤劳的民勤人与风沙暴斗争到底的决心。
民勤以农业为主兼畜牧。
特产有黄河蜜瓜,白兰瓜,郁金香,黑瓜籽,小茴香等,其中黑瓜籽等远销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及欧洲国家,享誉世界。
传统的名吃有:青椒炒肉、土豆丝、凉皮、沙米凉粉,还有天然无污染的沙葱。
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如:三角城林场、红崖山水库、沙漠公园、苏武山公园、东镇大庙,还有恢复中的青土湖……三角城林场的长是25公里,宽是1—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红沙梁乡、西渠镇等48个村的15万亩农田免受沙患起了保障作用。
红崖山水库是全世界罕见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它不仅有着优美的塞上江南风光,更重要的是为民勤农业生产提供着农作物灌溉的保障。
沙漠公园、苏武山公园、东镇大庙、青土湖等这些地方都可谓是旅游胜地,到这里来旅游的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农家乐趣和田园风光,品尝瓜果蔬菜和风味小吃,尽情畅享大自然的乐趣。
特别是以苏武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实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东镇大庙,整体布局规模宏大,造型别具特色,雕刻玲珑剔透,十分精美,极具观赏性,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全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移动固话畅通各家各户。
民勤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潜力。
我爱我的家乡,爱它的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滴水,每一丝气息,因为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教师评语】:本篇习作作者采用了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
民勤农业简介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南邻武威市,西南与金昌市毗邻。
全县辖18个乡镇,249个村,总人口27.45万人。
境内地势平坦,海拔1320-1750米,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沙丘、戈壁、荒漠面积占总面积的94.5%,农田绿洲面积仅占5.5%,属典型的大陆性沙漠气候区。
境内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但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果类作物的糖分积累。
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红黑瓜籽、棉花、葵花、小茴香、黄白兰瓜、蔬菜、南瓜、葡萄、红枣、甘草、锁阳、沙葱、苁蓉、麻黄、枸杞、发菜、沙米等优质作物和名贵野生资源十多种,品质优,远销国内及海外。
近年来,民勤县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引进推广特色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压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下、亩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食葵、中药材、饲草、茴香等高效节水作物,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小畦灌溉、垄作沟灌、地膜再利用免耕四项农田节水和设施农业节水为主的“4+1”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全县推广各类节水技术68万亩,年实现节水8000多万方。
设施农牧业发展到11.7万亩,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棚均产值分别达到1.8万元和2.3万元。
特色林果业发展到30.97万亩。
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县已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10个(洋葱、小麦、向日葵、肉羊、辣椒、日光温室蔬菜、西甜瓜、葵花籽、肉苁蓉、葡萄),总面积37515亩,总头数50万只(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小麦粉、葵花油、辣椒、洋葱、肉羊),认证“绿色食品”2个(葡萄、厚皮甜瓜),有机食品2个(葵花籽油、荒漠肉苁蓉),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甘草、蜜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种植业整体效益进一步提升。
民勤人来自哪里?民勤,古称镇番,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下游。
古代是水草丰美的地方。
由于历史的变迁,到了元代,河西“人烟调零”,民勤也不例外,史称县为“小河滩,第存空城。
”今日民勤人的祖先,大都是明清两代时从外地来的。
以各种身份定居民勤的。
他们是来自哪里呢?人们常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民勤人是否来自山西大槐树下?作为民勤王子,强烈地想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为追本溯源,我走访了民勤县的一些长辈、老者,查阅了《镇番县志》、《民勤县志》,还有李万禄先生的《西北角轶闻》、李玉寿先生的《民勤家谱》等资料,并亲眼饱览了民勤几部大姓人家的家谱,对民勤人来自哪里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要弄清楚民勤人的来历,研究民勤的家谱,是打开民勤人口来源之门的一把钥匙。
民勤有100多姓氏,原来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家谱,后因种种原因,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家谱均毁于一旦,所幸还有部分家谱在动乱的年代里被保存了下来。
从现存的部分家谱来看,今日民勤人的祖先大多是明清两代落籍民勤的,他们大体有以下几种状况。
一、从戊戌边而入籍。
民勤地处边陲,到这里参加军屯和任武职的人很多。
如:何氏:《何氏宗谱》载:“太祖洪琥五年(1372)壬子……何相之祖何海潮从戎至镇,因家兴焉。
是年秋季伤命山西、河南等地氏人约二千余众迁徙是土,多属于蔡旗,青松环围。
”王氏:民勤有一支王氏,原籍滁州,(今安微滁州市),明洪武初,始祖王兴随徐达将军西征王保保,调镇番(今民勤)掌印指挥,后家居本县。
王氏历经十五世,凡五百余年,世居城南、西,今民勤红沙梁、湖区有分支。
孟氏:《孟氏家谱》序言:“先祖隶浙江宁波府鄞县佑访人也。
自始祖大都于洪武三年(1370),因元季王保保乱,父子你戎至镇、遂家焉。
”卢氏:原籍金陵(今南京市)。
始祖卢海,于明正统年间随定伯蒋羽于庄浪地征讨马秃索罗,建军功,留戎镇番(今民勤县)卫。
民勤卢家人才辈出,清朝卢全昌(1650—1706),卢生熏(1689—1724)父子都是翰林院庶吉士。
民勤高考地理知识点民勤县是甘肃省平凉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民勤的地理知识点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民勤的地理概况、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概况民勤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祁连山连接处。
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26″至34°37′53″,东经105°21′38″至105°27′30″。
县境以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
境内有较为有名的巨浪湾、卧虎山和梧桐河等自然景观。
二、地质资源民勤县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灰石、石膏和石英砂等矿藏。
其中,煤炭资源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石灰石的开采和加工也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
三、水资源民勤县地处内陆,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该地区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补给。
其中,梧桐河是当地最主要的河流,自东向西贯穿整个县境。
河水源自祁连山脉,经过民勤县形成了一道壮丽的景观。
梧桐河水的充沛度直接影响着当地农田的灌溉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四、气候特点民勤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也很大。
加上多山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的气候特点较为突出。
夏季的高温和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冬季的寒冷也限制了某些作物的种植。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民勤县地理位置的限制,当地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一些困境。
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红枣和水果等作物为主。
此外,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也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总之,民勤县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地理资源和独特气候特点的地方,拥有独特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民勤基本概况:民勤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的石羊河下游<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地区\其东北部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沿石羊河形成狭长而平坦的绿洲带,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绿洲面积约2560km2民勤气候:民勤地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mm左右,多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
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源资源丰富,无霜期平均162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降雨量的24倍,为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十地九沙非灌不殖是民勤的基本特点。
因此,民勤绿洲也称民勤灌区。
水资源基本概况90年代以来<石羊河上游来水平均约为1.50亿立方米,石羊河的径流由三部分组成:一为基本径流,二为冬春余水,三为洪水。
前两项是组成石羊河径流的主要成分,约占总径流的80%.非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牲畜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由于民勤绿洲的人口较少,工业不发达,所以非农业用水量不是很大。
2000—2003年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2.7×10^5人左右,不过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长较快,但总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牲畜饮用水量和居民生活用水量的情况类似,数量也很小农业用水2000—2003年,民勤绿洲农业生产水资源消耗量平均为3.833 0×10^8 m3,其中,泉山坝区2.566 6×10^8 m3,湖区1.266 3×10^8 m3,分别占农业用水总量的67%和33%。
单位面积耗水量分别为:泉山坝区7 035 m3/hm2,湖区6 450 m3/hm2生态用水民勤绿洲的生态用水量约0.844 1×10^8 m3,其中,天然补给量为0.166 0×10^8 m3,灌溉补给量为0.678 1×10^8m3,生态缺水量0.262 6×10^8 m3(表11)。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缺水量是指维持现有绿洲支持生态系统规模所缺少的水量。
甘肃民勤甘肃民勤是中国甘肃省平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泾河上游的黄土高原腹地。
民勤市总面积约为277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约为20万人。
民勤地处内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呈丘陵状。
全市的地形主要由丘陵、平原和台地构成,其中以平原和丘陵地带最为广泛。
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土壤质地以黄土为主,肥沃程度适中,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气候方面,民勤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民勤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里成为了黄河流域的重要农业生产和商贸交流中心。
在汉代,民勤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县治之一,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因此,民勤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和历史古迹。
民勤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矿产资源,这里矿藏丰富,尤以煤炭、石膏和盐矿为主。
煤炭资源是该市的主导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该地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泾河和灵江等河流流经该市,为当地的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
农业是民勤市的支柱产业。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十分丰富多样。
主要的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水果和蔬菜等。
此外,畜牧业也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品种涵盖了猪、羊、牛等多种畜禽。
近年来,民勤市加大了对农业的科技支持和创新发展。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该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农业科技企业,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除农业外,民勤市还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主要的工业领域包括煤炭加工、食品加工、纺织制造和建材制造等。
其中,煤炭加工是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煤炭的开采和加工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此外,民勤市还注重发展旅游业。
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如黄河风景区、云峰寺和钓鱼山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民勤县情简介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
全县辖18个乡镇、249个村,总人口27.43万。
总土地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4.5%。
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在地理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被视为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
民勤历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兵收复河西,在此置郡设县。
中华民国17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甘肃有名的“文化之乡”。
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有4.4万多名学子考入大中专院校。
民勤物产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黄白蜜瓜、红黑瓜子、甜美南瓜、棉花、辣椒、洋葱、茴香、葵花;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
工业矿藏已探明的有储量10亿吨的西大窑和红沙岗煤田,还有晶质石墨、芒硝、石膏、铁、镍等多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县内风光资源丰富,年风资源储量在4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可利用总量在600万千瓦以上。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温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批示和来民视察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培育壮大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努力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