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张力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普通话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方言丰富了我国语言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方言的存在对普通话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能够在对方言形成保护的过程中, 降低方言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影响, 就必须了解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 从而相应地采取措施, 让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更为合理化、高效化、科学化。
由此可知,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影响; 特点; 策略;1 广东方言与海南地区方言的特点方言, 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地方性的语言, 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 有时候我们可以凭借一个人讲的方言而准确判断出其家乡的省份甚至市。
1.1 广东方言的特点粤语, 也称广东话, 当地人称白话。
粤语在我国属于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方言, 在广东的东部、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将这种方言的人数众多, 粤语几乎成为广东人的标志之一。
粤语这种方言, 在广东省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主导性的地位, 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一是, 就目前而言, 粤语仍然是广东省省会广州的主要语言之一, 本地人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以粤语为主, 这就使得广东方言仍然成为当地语言的主流;二是, 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几个经济特区基本上在粤语区的范围之内, 经济以及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广东方言也就是粤语的更具影响力;三是, 香港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大部分人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就是粤语, 这就又增强了其生命力。
广东方言有很多特点, 而这些特点就是在普通话被广泛推广过程中, 广东话仍然具有十分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 广东方言有十大特色:一是汉语相比, 其音调以及音节较为丰富。
当前我们所推广的普通话只有四个音调, 即阴平、阳平、上声以及下声四种。
但是广东方言则有多达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的特点, 包括: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所以, 与普通话相比, 这种方言所能够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准确。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作者:赵丽萍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4期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一、什么是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2]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1.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
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备受关注。
方言在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影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对其认知、交流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方言的语音系统往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在接触方言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方言语音的影响,从而对其普通话的语音产生干扰。
方言中常常存在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对幼儿的词汇积累和表达能力产生影响。
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这会对幼儿的语法习得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方言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普通话的语言表达能力。
方言对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也会产生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因此幼儿在接触方言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导致其在与他人交流时产生理解和表达的障碍。
特别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会导致幼儿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混淆,从而影响其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方言会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影响。
在语言认知方面,方言的差异性会对幼儿的语言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在语言交流方面,方言的存在也会对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产生影响。
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在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方言意识和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对方言的影响加以引导和矫正,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方言是一种特定地区或群体所使用的独特语言变体。
在中国,方言种类繁多,包括粤语、闽南语、湖南话等等。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方言对于幼儿的语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比如
粤语的入声、闽南语的重音、四川话的儿化等。
当幼儿暴露在方言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
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形成与普通话不同的语音习惯。
这可能导致幼儿在学习普通话时出
现发音错误或困难。
一些方言区的幼儿需要额外的教育和指导来纠正他们的语音发展。
方言对于幼儿的词汇发展也有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很多词汇上的差异,比如粤
语中的“嘢”和普通话中的“东西”具有相同的意思。
当幼儿在方言环境中成长时,他们
会接触到方言的词汇并加以使用。
这可能导致幼儿在学习普通话时出现混淆词汇的情况。
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注重普通话的词汇积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词汇系统。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影响了幼儿的语音发展、词汇积累和语法
习惯。
幼儿的语言教育应该充分考虑方言的影响,帮助他们克服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方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幼儿在学习普通话的也应该了解和尊
重方言的存在和特点。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作者:江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摘要】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语言的习得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不同语言的习得方式也不同,而方言由同一母语衍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那么方言是否会对母语的习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本文通过对语言习得理论、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探究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关键词】方言语言习得【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245-01一、前言方言母语是人的第一母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语行为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思维模式化,进而影响语言习得。
由于语言习得一般要通过它来学习和使用。
它必须经过受与原有方言母语系统相依存的思维结构的制约,到通过重组部分思维结构而融合于已有的语言系统。
二、语言习得的概念语言习得是研究人类如何让学习语言,第一语言习得是研究儿童如何学习第一语言,观察儿童的发展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则是研究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在学习其他语言的现象。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成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也就是说,语言习得和学习语言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这里我所说的语言习得就是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三、方言的概念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四、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1.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是传递情感的良好载体。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故乡都有不可言喻的依恋,而人们对于故土的依赖一般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同名18335)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标题: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浅谈汉语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作者:杨芬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0期[摘要]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本文首先对“语言习得”的定义做出了解释,然后分别针对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和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言习得影响[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65-0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各地区的方言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
因此,汉语方言对语言习得,包括汉民族共同语及二语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语言习得”的定义做出解释,然后将分别分析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和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语言习得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语言,第一语言习得是研究儿童如何学习第一语言,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则是研究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语言的现象,一般是研究儿童或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
语言学家们通常将儿童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习得”(acquisition),而将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称为“学习”(learning)。
这里我们认为不管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还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都离不开“习得”与“学习”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知识,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因此在这里,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也就是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习得就是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汉语方言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普通话就是我国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我国现代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浅谈方言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
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
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
方言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方言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或是为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
首先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
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
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
文化具有排他性。
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最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
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
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 XXXXXXXXXXXXXXXXXXXXXX姓名 XXXXXXXXXX 教育层次 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XXXX 分校 XXXXXXXXXX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 XXXXX 指导教师 XXXX 日期 XXXX年XXXX月XXX日摘要 (3)绪论 (3)一、解析语言习得 (4)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5)(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5)(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6)三、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7)(一)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 (7)(二)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7)结论 (8)参考文献 (11)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其中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
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方言指的是具有地域特征的语言,还可以指一种区域语言,是特定地域利用自己的语音、词汇等系统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系统。
方言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处于某一地区内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产物。
方言的特点是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与其他方言有差异,因此对于母语为方言的幼儿来说,方言存在一定的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首先,方言对幼儿语言的发音有一定的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方面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使幼儿受到方言的影响,发音不标准,从而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甚至会影响幼儿语音的敏感度和听辨能力。
其次,方言对幼儿的词汇学习有一定的阻碍。
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方言的一些特定词汇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而普通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在方言中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会使幼儿在学习和应用普通话的词汇时出现困难,甚至可能会导致词汇表达能力的缺失。
另外,方言对幼儿的语法习得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例如,方言的语法习惯中往往有很多省略和重复,使用的句式比较简单,语言结构比较松散。
这使得幼儿在学习普通话的语法时出现一定的困难,并且在语法应用方面也存在些许的不准确性。
综上所述,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个双刃剑。
方言对幼儿语言的习得、记忆和表达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幼儿保持适度和适当的方言背景,让幼儿在保留方言文化的同时,逐步习得普通话,并且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全面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在中国,方言作为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受到普通话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
那么,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从幼儿语言发展的角度出发,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体现在语音及发音方面。
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和发音上,因为它们相对于普通话来说存在一些差异。
许多方言拥有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语音特点,这就使得在幼儿时期接触方言的孩子容易形成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习惯。
在广东话中,“家”字的读音是“gaa家”,而在普通话中是“jia家”,这两种不同的发音系统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
因为在学龄前期,幼儿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通过模仿、重复等方式掌握语音和发音,而方言的特殊音韵系统会对幼儿的语音发音习得产生干扰,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普通话发音能力。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还体现在语言习得及交流方面。
方言通常是某一特定地区或社群中的语言工具,它不同于普通话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身处方言区域,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几乎都是方言。
这就容易导致幼儿在语言习得和交流中更多地接触到方言,而对普通话的使用范围和频率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下,幼儿在日常交流中可能更习惯于使用方言,而出现对普通话的相对疏忽。
这就给幼儿的语言学习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在学校学习和社交中的沟通能力。
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干扰,还可能影响到幼儿的语言习得和交流能力。
但方言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融合和语言兴趣。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促进幼儿在学龄前期建立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基础,同时也尊重和保护方言,让幼儿在多元语言环境中健康成长。
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关系
近年来,方言的习得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方言是指人们日常交流使用的母语。
研
究表明,方言在语言习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具体
影响。
首先,方言可以极大地拓展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范围。
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语音、语
法和词汇系统,拓展了本国语言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内容。
语言学家认为,全国普世语
言系统交织在各方言系统之中,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通过学习当地方言,语言习得者可
以了解到一个不同语种及其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方面。
其次,方言丰富了习得者的语言体验。
语言不仅包含了语音、语法和文字这些基本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它的多样性、个性、情绪和想象等。
当小孩通过家庭方言来学习和体验语言时,他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语言,也能更好的接受和表达语言,从而更好、更快地习得语言。
此外,方言也能帮助习得者更轻松地掌握和学习语言知识。
因为每种方言都有一套其独有
的语法规则,这使得它们可以更简洁地表达,更容易被理解。
当语言习得者学习当地方言时,他们就可以运用当地的语法系统,从而更容易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语言。
最后,在任何一种语言习得和学习中,千万不要忽视方言。
这不仅能够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更好地掌握语言,更重要的是,方言还能使语言更加多样化而丰富,给他们语言习得
带来更多乐趣。
总之,方言对人们语言习得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本国语言的同时,应
当学习母语的方言,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拓展语言、体验语言的多样性,并受益终身。
浅析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方言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方言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却鲜有人注意。
本文将就方言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方言对幼儿语言习得的影响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方言的影响有着双重的作用。
一方面,方言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亲近和自然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和交流。
方言也可能对幼儿的官方语言习得造成干扰,影响其它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为方言和官方语言之间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可能会让幼儿在接触官方语言时产生混淆和困惑,从而影响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形成。
方言对幼儿语音习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方言的语音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样的语音环境下,幼儿很容易受到方言的影响,形成符合方言语音特点的语音表达习惯。
这对于官方语言的语音习得来说,可能导致一些不良的影响。
在官方语言的学习中,方言的影响使得幼儿的语音习得常常出现模糊不清、发音不准确等问题。
特别是在幼儿接触官方语言的初期,方言的干扰更容易导致幼儿语音习得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官方语言表达和听辨能力很容易受到方言的干扰,出现语音习得偏差和障碍。
方言对于幼儿的词汇习得同样具有明显的影响。
方言的词汇往往与官方语言的词汇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词汇。
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在语言表达和词汇习得方面受到方言的影响。
方言对幼儿的语法习得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方言往往是最为频繁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幼儿更容易受到方言语法的影响,逐渐形成方言语法的习得习惯。
在接触官方语言时,方言语法的影响使得幼儿在官方语言的语法习得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和困难。
方言与官方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在阅读习得过程中会导致幼儿的阅读理解和表达出现一些问题。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调查报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1春学校:咸阳分校浅析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北京人听不懂广东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伏在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低于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
“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
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
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
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
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
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
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
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
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
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
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
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
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
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
3、心理上受到影响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
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
(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
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具有排他性。
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
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4、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兴趣。
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
三、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
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物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
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
2、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
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
四、结论方言是地方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做到“扬长避短”。
如此,才能够真正加强跨文化的交际,让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形成美丽的新篇章。
我们要重视方言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
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
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2、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天舟文化出版社 2008年第1期。
3、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
5、吴艳令:《浅谈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论文6、豆丁网:《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7、戴炜栋:《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