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26
社会工作20个基础理论,附Word版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摘自《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
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响的一些理论、学说。
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早期社会学家一般都不太关心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
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及斯宾塞等从实证的观点及社会有机论出发,来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认为社会结构具有关联性、互赖性及整合性,以此暗示社会的持续特质与稳定形态。
而以解决社会不稳定为对象的社会福利,被视为是短暂而过渡的矫正行动。
社会问题解决之后,社会福利亦当随之消失。
斯宾塞就曾严厉批评社会改革的方案。
在他看来,慈善性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作用不外在于阻碍社会进化的规律。
后来的社会学家如迪尔凯姆及韦伯等,对社会问题不是不感兴趣,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改革行动持怀疑态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行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开创了通过政府干预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先例。
继之,欧洲各国陆续制定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政策。
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把发表于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the Beveridge Report)提出的理想付诸实施,开创了现代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新纪元,亦开启了社会福利理论研究化阶段。
不过,在1970年之前的欧美福利理论研究,研究者只是试图从欧美社会福利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分析模式,其所抱持的观点,除了秉承古典社会学家对社会福利研究漠不关心的态度,其记述社会福利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必需性,正如牛津大学的弋德索普(John H.Goldthorpe)在1962年所批评的,完全是一种“为解释而解释”的观点。
只说明了社会福利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事实,即“社会福利存在的状况”,而未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福祉。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支撑,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包括人类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合理方案和策略。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4.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学理论了解个体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实践方法:1. 社区调研社区调研是社会工作进行实践前的必要步骤。
社工们通过对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问题和资源,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2.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社工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步骤,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
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简称社工。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社会工作的概念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简单的说,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
2、社会工作的特点强调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不是指在帮助他人同时帮助了自己,而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人改善环境、提升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强调专业性。
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课程、理论、方法和价值体系。
强调实践性。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扎根基层、服务一线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教育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职业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职业,需要建立相应职业制度体系。
3、社会工作功能补救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出现。
发展功能: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服务对象自我提升发展。
4、社会工作范围我国社会工作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司法矫正、人民调解、人口计生、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为老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工作领域,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特点。
5、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取得特定机构认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简称社工。
6、社会工作人才人才是我国特有概念。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广泛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服务、教育、研究等活动的人员。
知识点9:发展性社会工作1. 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演变传统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
引入社会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可以相互契合、协调共生。
发展性社会工作分为两类: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强调通过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才能提升人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创造出有关怀、有担当的平等社会。
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突出社区层面的实践,将社区组织、政策分析、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估融合在一起。
所以,发展性社会工作将微观社会工作与宏观社会工作连为一体的整体视角,具有国际化意识。
2.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1)以发展为导向(微观层面的个人成长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2)以社区为场境(在地性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3)投资策略(人力资本投资、岗位开发、小微信贷、资产账户、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等)【例题】以社会活动理论为指导,倡导为社区老人创造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强调老年人对社区的参与,强调老年人作为积极贡献者的社会角色,以老人服务为切入点,同时实现老人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提升,如上服务工作的指导理论是( )A.优势视角B.增强权能理论C.社会支持理论D.发展性社会工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性社会工作, 只有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改变的相互结合,并能够实现微观的具体人群的专业服务与宏观的社会环境改善的链接与整体化,而社会参与是推动具体人群与宏观环境的关键。
总结本章知识点:(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三)认知行为理论(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六)增强权能理论(七)社会支持理论(八)优势视角理论(九)发展性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弗洛伊德主义、高宏观理论与社会运行机马克思主义、结制进行综合性构功能主义的说明中观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标签理论、儿童1)解释性理论方面进行专门发展理论等。
中解释。
对社会工作实危机介入理论、2)介入模式理践本身的性质、任务中心理论论目的、过程等进等。
行一般说明。
社会工作的具自由联想法、批低实践理论体技巧、操作方判式提问法等法。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 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
“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
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