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学 有机汞农药
- 格式:ppt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17
《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农药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Pesticide)2.课程代码:B03138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总学分: 2学分实验学时:8 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农药方向),植物保护及其它相关专业8.先修课程: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与分析、农药毒理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及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农药在环境中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不同农药的毒性作用及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人体健康危险度及生态风险评价等。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2.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农药环境毒理学基本实验方法,可设计并能独立开展部分农药环境毒理学实验。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课程基于农药环境毒理学中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参照农药登记实验中关于环境毒理试验标准进行。
四、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1.基本操作技能正确掌握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试验浓度设计、结果观察与计算方法;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2.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或教师的指导,按照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客观规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综合性实验就是把学生学过的多方面知识、多学科内容、多因素影响,统筹考虑、综合应用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仪器设备培养皿(10cm,160套)、三角瓶(250ml,160套)、移液枪(8套)、微量点滴器(8套)及生测用各种常规器材六、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注1.“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2.“实验要求”:必做、选做;3.“每组人数”: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本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
环境毒理学中的危险物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危险物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危险物质是指那些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带来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如化学污染物、化学毒物等。
其中常见的危险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药品及化学工业产品等,它们可能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多种的损害和危害。
重金属是环境毒理学中常见的危险物质之一。
重金属包括汞、铅、镉、铬等,它们的毒性较高,能够在生物体内积累并对生命系统造成伤害。
比如铅在人体内积累,可能引起神经损害、智力下降、认知障碍等问题。
镉在土壤中污染,会被植物吸收,最终进入人类体内。
而汞对人体健康伤害尤为显著,它会引起神经、消化、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
有机污染物是另一种常见的危险物质。
这些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燃油、化工、化肥等行业的污染,包括苯、多氯联苯、氯仿、二恶英等。
其中,苯是一种常见的揮發性有机污染物,其粒径小、揮發性强,易被吸入肺中,最终会进入血液,并对人体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而多氯联苯污染则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药品也是环境毒理学中的危险物质之一。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药品制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
一些含药污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化学工业产品是另一类常见的危险物质。
化学工业产品主要指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胶粘剂等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
这些排放物可能会滋生生物毒素,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以上只是环境毒理学中的一部分危险物质,随着人类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环境毒理学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对这些危险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方式:(三种类型)(1)机械性迁移:①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②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环境中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自然迁移。
(2)物理-化学性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以下作用力实现迁移过程: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3)生物性迁移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染物的浓度/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农药学是研究农药及其应用的学科,涉及到农药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一些农药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1. 农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理和用途,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等多种类型。
2. 农药的化学成分:农药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是农药的主要成分。
3. 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通过作用于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达到杀虫、杀菌、除草等效果。
4. 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的安全使用包括合理施用、避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农药的环境影响: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残留污染、生态破坏等。
6. 农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农药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低毒、高效、环保等方向。
以上是一些农药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