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

论文

题目天然产物农药的毒理学研究及农药的发展前景展望综述

Study on the Toxicology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 Prospect of Pesticide Development

姓名学号

学院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中国·武汉

二〇一六年四月

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化学农药为挽回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常规化学农药存在残留、抗药性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人们开始寻找一些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以替代过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以天然产物农药为线索,介绍其毒理研究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绿色农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农药毒理;影响因素

Abstrac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store the pest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losses caused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but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re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issues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pesticides. People began looking for some efficient, low toxicity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place the highly toxic past, high pesticide residues, biological control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a 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as a clue to introduce its toxicology and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esticides prospected. Keywords: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toxicology; factors

1 天然产物农药

1.1人类使用植物源农药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19世纪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逐渐从经验阶段上升到科学实验阶段,如:除虫菊、烟草、鱼藤等发展为商品化加工制剂并广泛使用。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农药占据了市场,植物源农药逐渐被人类所忽略。到60年代后期,有机合成农药的种种弊端使天然产物农药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印楝的研究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很多,并已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与有机合成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选择性高、低毒、易降解、害物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植物源农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速效性差,一般是调节有害生物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直接杀死害物,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易被农民所接受;易降解,持效期短,需多次施药,增加了生产成本。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超过了40万种,主要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生物碱、萜烯类、特异氨基酸等。其中的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杀虫、抑菌或除草活性。国外研究较多的有印楝、番荔枝、万寿菊等植物。我国在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种类的筛选、活性成分的生物测定及毒理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到了显着的成果,在产品研发和实际应用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

微生物农药的概述

微生物源农药,人们也长称之为“白色农药”,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对天敌安全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大公司、研究机构及大学的广泛兴趣,不少国家均投人了相当高的人力、物力从事“白色农药”的开发,从而使生物农药的开发再度掀起了高潮。

微生物源农药的特点

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源农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安全性好、作用机制独特、相容性好以及产业化简易等。

微生物源农药也有较多不足之处,比如生防菌在植株上定殖较难,生防效果不稳定;对有益基因的克隆仅限于一些抗虫基因,拮抗和促生的结合比较困难;微生物源防治措施不够完善,可利用的拮抗微生物资源太少等。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

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由微生物的代谢物作为农药、通过基因工程开发抗农药作物和抗病虫害作物。

从微生物农药的种类来划分:细菌类生物农药中,拮抗细菌生防制剂的研究趋于活跃,主要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我国也有通过固体浅层发酵方式大规模开放式生产的先进技术。真菌类生物农药是目前研究、生产和应用相当热门的生物类种群,其中绿僵霉的研究十分广泛。放线菌类生物农药中,链霉素有许多用于生产杀

虫抗生素,仅我国就研制了杀蚜素韶、关霉素、浏阳霉素、南昌霉素等。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微生物防治虽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常受经费、人才、管理等诸多条件约束。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生防微生物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手段多样性方面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生物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发展。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发展的侧重点应是抗生素。

由于人类环保、生态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控制全球化合物生物积聚的呼吁越来越强烈,且新化学农药开发耗资巨大、周期长,当今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等正面临方向选择的挑战,生物源农药以其独特的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对微生物进行有效改造,不断提高其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更加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稳定经济的微生物源农药新品种创造了条件,微生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2 影响天然产物农药毒理的因素

农药自身因素影响到药效发挥

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公司在含量上做文章,偷减含量影响药效。

病害诊断不准确,用药存在偏差

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一些药剂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的印象。

喷雾质量影响药效

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规喷雾机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许多农户担心药效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够附着的药滴是有限度的,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聚集成大雾滴滚落,降低叶片上的农药量。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经,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喷雾助剂“展透”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在蜡质层较厚的作物上使用表现尤为突出。

病害防治观念有待转变

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许多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有农民表示,为了治疫病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特效药”,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普遍存在。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早产生抗性,病害大暴发时将面临无药可

治的境地。应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延缓抗性的发生。

农药混配存在误区

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经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剂型的农药进行复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二次稀释存在误区。正确做法是把要用的几种农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第二,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着药液的发挥。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第三,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如防治细菌性病害占有比例较大的铜制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

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效果较好。

3 对农药发展前景的展望

目前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此外,人类的物质生活随着工业发展不断改善的同时,大量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农业污染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物质污染有关。为此,人类也在努力的改变这一局面,今后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将是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即绿色化学农药,其特点是:

1.超高效:药剂量少而见效快。

2.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

3.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绿色农药化学不同于传统的农药化学,它须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农药化学始终,使化学农药在设计、合成、分析、降解、代谢等每一个环节都应与环境的相容无害。

环境的现状和绿色化学的实施对化学农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化学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大农药工作者如果以此为契机,强化绿色意识,掌握绿色化学技术并将绿色化学技术应用到农药研制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的化学农药就会发展为绿色化学农药。那么,化学农药不仅不会淘汰,反而因其见效快、适合大量生产等优点成为农药市场的主要支柱,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清臻,周广平,徐之明等. 影响农药药效的一些因素. 农药科学管理[J]. .

[2] 贫坤洋, 赖耀光. 环境条件对弄药药效的影响. 植物医生[J]. .

[3] 俞晓平, 吕仲贤, 陈建明等.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5, 42-48.

[4] 单承莺, 马世宏, 张卫明.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

究院. 2011.

[5] 范瑛阁, 曹远银.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

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5.

[6] 刘顺字, 曹永军. 微生物源农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清远市清新区农产品质量

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2015, 22-25, 30.

[7] 刘建超, 贺红武, 冯新民. 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 华中师范大学化

学学院. 2005.

[8] 刘雪琴, 周鸿燕. 绿色农药研究进展. 长江大学学报. 2013.

[9] LahmPG, Cordova D J. New and Selectie Ryanodine Receptor Activators for Insect

Control [J]. Bioorg Med Chem , 2009.

[10] Ishaaya I, Horowitz AR. Biorational Control oI Arthropod Pests[M]. London:

Springer Press, 2009.

农业气象学课程论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专业班级:资环(生态)2010-1 姓名:兰艳学号:20107879 摘要四川盆地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特殊地形对其气候降水有明显影响,近年来通过各种研究发现,四川盆地由于受高原地形、高原涡、青藏高原切变线及副高等因素的影响,暴雨时有发生。通过对各研究资料的总结得出其时空分布规律:(1) 对盆地年降水整体分布来说,盆西多于盆东,盆周山区多于盆中丘陵区。(2)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3)暴雨绝大部分从5 月开始结束期大多在9 月。(4) 暴雨日数、强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正文 1 引言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与我国东部平原的过渡区,气候复杂,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特殊的地形使得盆地气候复杂,降水分布不均,各地旱涝灾害不一,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更显重要。 2 暴雨及其形成

《环境与健康》论文

论雾霾与人类健康 姓名:曹赟班级:金数131班学号:1311310010 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雾霾、PM2.5、健康、措施、启示 正文: 雾霾的概念: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雾霾天气: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众所周知,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多为PM2.5。雾霾中的PM2.5小颗粒,不光是粉尘,还有烟尘,包括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废气等,这些物质都含有很多环境污染毒素,学术统称为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侵入人体。 2013年11月04日,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这一说法得到众多生殖专家的认同。北大医院男科主任医师辛钟成表示,雾霾影响生育系统是有根据的,相比较而言,男性生育系统比女性更易“受伤”,从新生儿到成年男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雾霾天气除了会影响男女生育能力,还会影响孕妈妈腹中的胎儿健康。美国一项研究曾对每位怀孕妇女周围环境的48小时空气样本进行采集,白天采用便携式空气监测器,夜间则把空气监测器置于床边。这是首次针对孕期空气污染对胎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出生体重降低9%,头围数减少2%,而生活在空气相对较好的环境中的怀孕妇女娩出的宝宝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和胎儿的低出生体重和小头围有影响,研究显示环境污染已对纽约市的胎儿生长构成威胁。 雾霾容易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专家指出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这是因为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人们很容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由于雾霾使紫外线强度降低,从而使雾中的一些病原体活性增强,导致传染病增加,甚至诱发头痛、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宜在雾天出门,更不宜在雾天晨练,以免发生危险。 雾霾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支气管炎、

环境生物学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1、生物标志物与环境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3、围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 论文格式要求 1.标题不超过20字,居中排。在篇名的正下方署作者姓名,在作者姓名正下方署明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 2.请在文末附英文篇名、作 3.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两字左起顶格写,然后加冒号写摘要内容,主要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重点是成果和结论,应包括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不应简单重复文章前言的内容。不含图表、公式及参考文献的序号。 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对应,以100~150个英文单词为宜(第一句不要重复篇名的内容)。摘要宜多使用短句,并使动词尽量靠近主语,一般以过去时叙述作者的工作,用现在时叙述作者的结论。 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需对应。 4.量和单位的书写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标准。 5.正文和数学公式中的外文字母必须分清大小写。用作角标的字母、数码或符号,其位置高低应有明显区别。 6.量符号用单字母表示,表示矢量、张量、向量、矩阵的字母请用黑体表示。 7.文章最后必须提供12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期刊论文不低于70%,应以行业主要期刊的最新文献(近5年)为主。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按顺序引用(每篇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至少引用一次),文后参考文献表采用顺序编码制。3位作者以下的要全录,不能用“等”;3位以上作者著录3个,后加“等”。应著录引用内容的起止页码。各种文种书写的作者均姓在前,字母全部大写,名在后,可缩写为首字母(中文作者拼音不缩写),但不加缩写点。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写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参考文献的内容外,本人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声明人(签字): 2012年7月15日

浅析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学号:115311298435 姓名:兰静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关键词: 农业信息经济市场 全国人民对农业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论文

系部名称:_园艺园林_ 专业:___园林___ 年级___09___班级:__1__ 姓名:_章丹_ 学号:_200941737312_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环境与健康期末论文 专业:音乐表演 学生姓名:邓盛燕 学号: 20131085

目录 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我国的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我国面临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 2、这些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3、怎样做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促进人民健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了解社会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什么是社会病····················错误!未定义书签。 2、社会病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3、我对当前社会环境的认识···············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对于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的认识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其中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占其中的主要因素。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限制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体中的藻类、细菌等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水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水危机中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 3、垃圾处理问题: 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处理能力不足,处理率偏低。垃圾产生量大而处理率低的矛盾突出。处理场的废水、废气大多任意排放,严重污染空气和地下水。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5、水土流失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摘要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介绍,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应用不同的现代生物技术,给予解决的方法和实例,并对现代和未来的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作出了合理的分析和猜想,从而达到解决世界人类生活环境所面对的难题,比改善现阶段环境恶劣的发展趋势,让环境更适宜人类居住目的。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应用前景

引言: 现代生物技术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为支撑,结合了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等学科,从而形成了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就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技术来改善环境,最终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环境保护作用,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很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现如今的生物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不再是从前的落后的生物技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着从前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于是科学家也将现代的生物技术应用在各种领域,如生活、科研、农产、食品等,当然也少不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应用先到生物技术可以把不易降解和降解周期很慢的污染物进行快速降解,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应用超级细菌将海洋中漂浮的石油进行快速降解等等。 什么是现代生物技术呢?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现代生物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群。基因工程仅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在分子水平上创造或改造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此外,在染色体、细胞、组织、器官乃至生物个体水平上也可进行创造或改造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的工程,例如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数量遗传工程等,这些,也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范畴。而为这些工程服务的一些新工艺体系,如现代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等,同样被纳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系统。 刘芝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无害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会议"上,专家们评估了生物技术应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预防、阻止和逆转环境恶化,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具有巨大的潜力。 超级微生物显神威 近来,科学家发现,有些微生物,不仅能降解石油及其衍生物、金属离子、农药等工农业污染物,甚至连放射性核废料,极毒的化学物质都能降解。美国一家生化公司的科学家,培育出了能降解极毒化学物质多氯代联苯(PCB)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将这种工业废弃物中常见的毒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无害的单细胞物质。另一组科学家培养出能吞食有毒金属的微生物。为了培养这种微生物,科学家先把他们放在汞、铝等有毒重金属的附近,然后将最健壮的存活微生物收集起来,再从这些微生物中取出能分解有毒金属的基因,植入到另一具有其他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中,便得到具有多种降解能力的"超级微生物"。科学家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浮游生物的基因移植到能吞食石油的微生物中去,使这种微生物具有浮游本领,在海洋水面上游弋,专门吞食石油,称为"海上拖布" 微生物脱硫治理空气污染 燃煤和燃油产生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是大气污染的元凶,又是产生硫雨的主要原因。据北京环保局计算,北京市仅燃煤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就达26吨

地质环境论文1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占用和破坏土地、污染水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等。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分别探讨矿区生态修复问题,旨在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开采控制;生态修复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environment Wei Jinyu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Resource Institute, Hebei Handan 056038) Abstract:Mining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occup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ntire ecosystem degradation. From the policy and technical levels, which examine the the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imed at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mine. Key words: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国有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矿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占用和破坏土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然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场破坏土地、废渣堆放破坏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区修路及建设厂房占用破坏土地等,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 在采矿前,主要是对矿区土地进行勘察和三通一平工作,这个阶段主要造成地貌被破坏,规模相对较小。 在采矿中,露天开采时,要剥离矿层上的覆盖层,挖损大量土地,地表植被将完全被破坏,这个过程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我国大部分露天矿目前均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露天开采外排土压占的土地约是挖掘土地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1万t煤排土场压占土地0.04hm2~0.33hm2,平均为0.16hm2。目前,露天矿排土场压占土地达16 300hm2,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压占。我国94%是井下开采,井下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地表塌陷,在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出以后,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将会受到破坏,资料表明,对于井工开采,每采1万t煤炭就有0.01hm2~0.29hm2的土地塌陷;平均为0.2hm2的土地塌陷,截止到目前,受煤炭开采下沉影响(以下沉大于10mm为标准)的土地面积达40万hm2左右。其中,因积水造成减产或绝产的,我国中东部矿区面积为13万hm2,而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南地区受塌陷影响区的面积约为27万hm2。 在采矿闭坑后,矸石堆的稳定性及渗浸对土地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据统计,目前已形成堆积的3Gt矸石,占地面积约26 000hm2;预计到2010年排矸量将每年增加0.2Gt,年新增占地约667hm2,显然将进一步加剧国家可耕地资源短缺的局面。例如,平顶山矿区40年来,排放矸石累积存量39Mt,形成31座矸石山,占地98hm2,其中77.5%为可耕地,按当地平均种植水平,每年少产粮食626 000kg,相当于1 500多人的年粮食占有量。 (二)造成水资源污染 矿山开采造成水资源污染包括地表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地表水资源污染主要是指选矿水和选矿废水排入地表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在采矿生产过程中,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疏干排水和废石淋溶水都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及重金属等,排入水体后往往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并且增加水体的混浊度,影响水体纳污能力。另外,矸石及露天堆煤场遇到雨天时所排放的大量废水也很容易使矿区周围的河流、湖泊变成黑色死水。 相对地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更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深远,难以恢复。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使得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导致缺水地区供水更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数据库技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一、数据库技术概述(一)、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包括了以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系统软件DBMS,还包括了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

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二)、数据库技术发展数据管理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输入,存储,检索,维护和输出的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从当时的硬件看,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从软件看(实际上,当时还未形成软件的整体概念),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从数据看,数据量小,数据无结构,由用户直接管理,且数据间缺乏逻辑组织,数据依赖于特定的应用程序,缺乏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鼓,磁盘等数据存储设备。新的数据处理系统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并可以实现对文件的修改,插入和删除,这就是文件系统。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

农业气象学论文

课程:气象民俗学 专业:翻译班级:翻译班姓名:范屾学号:20121374018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黄瓜、冬瓜、芹菜、莴苣、菠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低;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植物吸收最多的是橙、红光,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对绿光吸收的最少。橙、红光不仅可以增强叶绿素光合作用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蔬菜生长;蓝、紫光对作物的生长和幼芽形成作用很大;紫外线可促进种子发芽和果实成熟,并能提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果树上山能促进早熟、提高品质就是利用山上紫外线较强的原理。按对光照时段的要求,可把蔬菜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间型3类。前2类对光照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短于或长于某一光照界限则造成蔬菜不能开花、结果。目前在大棚中种植的蔬菜大都以中间型为主,如黄瓜、番茄等都不要求严格的光照时间。 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直接关系到蔬菜的生长发育。而光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等条件[2]。因此, 科学合理地调节大棚内的光照条件,使大棚内形成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小环境,也是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大棚内的光照仍以自然光照为主,但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露地环境的40%~60%。因此,要尽可能地提高大棚内的光照,使之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2对策

环境卫生与健康论文

环境卫生与健康 ——浅谈PM2.5 临床一班吴俣佳12880116 近几年,一个新的热门名词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PM2.5。那到底什么是PM2.5,PM2.5又给我们的环境卫生与健康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下面就浅谈一下这PM2.5。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秋冬交界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细颗粒物(PM2.5)受到空前关注,有关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也引发了一系列热议。 一、关于PM2.5 PM2.5颗粒在空气动力学中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有时候,学者也将PM2.5等同于气溶胶,“所谓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其实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细颗粒物,简称PM2.5。” 二、PM2.5来源及成分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种: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三、PM2.5危害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 四、PM2.5监测现状 PM2.5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纳入监测范围。目前,PM2.5的监测尚无国际标准,而我国至今仍没用着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的监测标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标准》修订版中,对于PM2.5仅设置了参考限值。随着污染物数量和类型发生的巨大变化,标准滞后于现实的问题逐渐凸显。2011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新的监测项目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2012年1月18日,环保部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开展臭氧和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监测。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如果仅从标准的数值来看,中国即将发布的新标准已经与WHO过渡期目标-3一致。2012年要在京津冀、长

学习《环境与健康》有感

学习《环境与健康》有感 软件(软件工程)1103 班学号:20111455 姓名:肖一多通过一个学期对《环境与健康》的学习,我才意识到以前对生活中自己周边的环境与健康的相关问题认识颇浅,这门课程中所提到的相关知识也使我对环境与健康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我对环境的理解就只局限于自己身边可以看得见的,然而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后,我对之前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就拿通常所说的环境污染而言吧,以前一直把环境的污染理解为就是水污染、白色垃圾污染等自己可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境况。而学习《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程以后才发现,事实上还有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污染,只是我们忽视了,或者没有感觉到而已。 都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21世纪时代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深深地感受到,高科技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污染与破坏。但是你们是否察觉到那些潜在的污染,譬如噪音污染,当我们工作与学习时,是否也碰到过类似地这些问题,白天马路上车辆的鸣笛,建筑施工,烟花炮竹...晚上则是音乐厅卡拉OK,商铺高音喇叭...再譬如光化学污染,如今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不少都报出过大雾弥漫好几天,能见度极低,给交通

造成严重不便,如果吸入大量的氮氧化物形成的烟雾,更是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又譬如核污染,对于核污染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曾经的切尔诺贝利核泄露所造成的污染,如今人们都谈虎色变,日本地震所造成的核电站倒塌,放射性物质扩散更是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霾。最可怕的就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辐射所造成的污染。研究表明,当电磁辐射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生物机体功能或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即辐射污染。就拿家用电器来说,计算机、显示器、电视机、微波炉、无线电话等无不一是产生着电磁辐射,不可否认其或多或少的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吧。 谈到这里,我呼吁大家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洽相处,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或许是随手带出早餐后的垃圾袋,或许是自己上课前关掉自己的手机铃声,相信即使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健康增添一份光彩。

环境生物学论文

水体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前言:水是人类的生命线,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水即是人体组成的基础物质,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物质。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必要成份,是人和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水也是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生态循环的基础。人类视水为生命的源泉,视水为经济的命脉,视水为宝贵的资源。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改变了天然水体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组成性质,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的短缺。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全人类神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不久的将来,污水也将成为淡水资源之一,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水得以有效净化,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再生资源。 摘要:大量的研究结果表示,生物修复方法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是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环境恢复的最理想方法,那些被严重污染而不可救药的环境都有可能在生物修复的方法下重新恢复到自然状态。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绝大多数水体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关键词:水体污染物地表水地下水生物修复 正文: 一概述事实 水体污染是指某种物质进入水体,而导致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污染有多种含义,但其基本要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引入水体中的某种污染物多造成的不良效应。引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常见的有四种,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以pH表示)、热(以温度表示)。持久性污染物是指在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例如在悬浮物甚少、沉降作用不明显的水体中的无机盐类、重金属等。在水中难溶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化学品亦属于此类。非持久性污染物是指地面水中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而逐渐减少的污染物。例如耗氧有机物。 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大致分为固体污染物、需氧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油类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感官性污染物、热污染等。固体污染物常用悬浮物和浊度两个指标来表示。耗氧有机物常用化学需要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和总有机碳来描述。感官性污染物指能引起异色、浑浊、泡沫、恶臭等现象的物质。水色不仅影响感官,破坏风景,有时还很难处理。生物污染物主要指水中的致病性污染物,包括致病细菌、病虫乱和病毒。油类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两类。热污染是工矿企业向水体中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 二生物修复 修复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远处状态的过程。严格来说,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环境意义上的修复是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是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结课作业 工程地质学是我来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工程地质学上关于基础建设的内容使我第一次觉得我会了一点关于“盖楼”的理论知识。记忆犹新的是老师讲土直径大小时关于地铁基础的修建方法。相比后期比较枯燥的知识,我更喜欢前期绪论的部分。在工程地质学中我了解了有关地震液化,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更有关于上海地基特点,角撑使用,抗滑桩等有关基坑和隧道的知识,平心而论,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会形成很多壮丽的天然景观。 景观方面地表变现为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石林等自然景观。课堂上主要展现了地下溶洞部分的景观。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充满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甚为壮丽。 喀斯特地貌对于工程地质的影响方面。由于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溶洞洞窟比较多,所以尽量做一些深基础。另外,由于溶洞外部有流水侵蚀,在修建需要很久存在时间的建筑时要注意勘察地下暗河。在勘察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串珠状溶洞,否则深基础也是没有用的。另外根据资料,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当地基评价不能满足稳定性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施工现场遇到泥隙、泥槽、溶洞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穿越式,即下挖穿越,采用桩基础;二是跨越式,即加强梁的钢筋或增大梁的宽度。对地基稳定有影响的岩溶泥隙、泥槽、溶洞,应根据其位置、大小、埋深、围岩稳定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措施。 泥石流、滑坡、崩塌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三种地质现象的区别为,泥石流属于滚落的碎石流,滑坡是一种减性山体移动现象山体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