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培育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14 MB
- 文档页数:34
轮虫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型生物,在生物学研究和水质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购轮虫、培养环境、饲料和培养技巧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轮虫的养殖。
正文:1. 选购轮虫在选择轮虫时,首先要选择健康活泼、透明无杂质的个体。
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异味、颜色是否均匀以及是否有异常形态来判断轮虫的健康状态。
此外,还应该选择生长迅速的品种,这将有助于提高轮虫的养殖效果。
2. 培养环境轮虫需要一定的培养环境来生存和繁殖。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轮虫培养容器,如玻璃瓶或塑料盒。
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最好是经过过滤的清洁水。
水质对轮虫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确保水质清澈、无色无异味。
另外,轮虫还需要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通常保持在20-25摄氏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轮虫的生长情况更好。
3. 饲料选择轮虫的饲料主要是微小植物和浮游生物,如绿藻、硅藻等。
可以通过捕捉自然水源中的浮游生物或在培养容器中添加适量的海藻等来提供充足的饲料。
另外,还可以加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以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在添加饲料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轮虫的生长。
4. 培养技巧轮虫的养殖还需要一些技巧。
首先,应定期更换新鲜的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要控制培养容器内的通气和温度,通风条件良好有助于轮虫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避免培养容器受到外界污染,使用干净的工具进行操作。
此外,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剂,增强轮虫的免疫力和生长能力。
注意事项:1. 饲料的品质要优质,以充分满足轮虫的营养需求。
2. 避免养殖容器的过度密集,要合理控制轮虫的密度,以避免资源竞争和水质恶化。
3. 防止养殖水中出现过高或过低的pH值,偏酸性或偏碱性的水质都会对轮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在培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轮虫的生长状况,及时了解是否需要调整饲料和生长条件。
轮虫培养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
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
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变成完全不产卵。
繁殖持续时间为6.7d.需精卵(未受精冬卵,混交卵):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宜轮虫生存时,如温度突变、种群密度过高、pH和DO剧变、食物的种类改变、食物不足等,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需精卵(混交卵),个体较小,只有夏卵一半大,透明,数目多。
休眠卵(冬卵):混交卵与精子结合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冬卵)。
褶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长130 μm,宽88 μm,约为雌体成体体积的60%,卵壳厚,卵的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休眠卵可抵御外界的不良环境。
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休眠卵萌发成新的非混交雌体,进入新一轮单性生殖。
轮虫的发育轮虫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即卵的发育时期,指卵的产出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
水产养殖过程中轮虫培养方法轮虫土池培育(产量高,收获时间长,但注意别污染敌害):一、土池的建设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
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杀死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杀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这里,也可以用敌百虫来杀灭水里的敌害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藻类,相当于留下藻种。
由于各个厂家的敌百含量不一样,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经过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测出最合理的杀灭浓度)。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鸡粪一定要经过发酵,并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发挥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机肥类),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
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
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
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1. 引言轮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生活在水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中。
由于其繁殖速度很快,并且生长条件相对易于控制,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轮虫进行大量培养,以便于在实验室研究中应用。
以下将介绍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
2. 常见的轮虫培养方法现在有许多种不同的轮虫培养方法,其中包括:2.1. 滚动培养法滚动培养法利用滚轮,将轮虫放在滚轮上,轮虫随着滚轮的转动而摆动。
这种培养方法虽然可以产生大量轮虫,但它们不易观察,因为轮虫的运动不像在涂片中那样自由。
2.2. 悬浮液培养法悬浮液培养法是将轮虫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产生更大的轮虫数量,但是,它们的生长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液体环境可能导致轮虫间的竞争和天敌等因素的出现。
2.3. 垂直培养法垂直培养法是将轮虫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可以稳定地支持轮虫的生长,提供合适的营养和水分,并且容易将轮虫观察,因为它们聚集在固体培养基上。
3. 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对于实验室中大量轮虫的需求,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可控的自制培养盘作为培养环境。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制作培养盘并进行培养的步骤:3.1. 制作自制培养盘制作自制培养盘的材料包括工具纸、3M 滤纸、苯酚红和琼脂。
首先,从工具纸上切下一个直径为30cm的圆形,再将3M 滤纸切成相同大小的圆形放到工具纸上。
接下来,在琼脂中添加苯酚红,并将其倒入培养盘的中央。
3.2. 培养轮虫一旦自制培养盘完成后,将轮虫悬浮在琼脂中心,在内部划出一些空心圆或者螺旋状的条纹以便于观察。
在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培养盘的中心就会充满轮虫。
3.3. 收获轮虫最后,在琼脂中心划出的空心圆或螺旋状的条纹内使其凝结,这样轮虫就不会游动到所有地方。
在确定轮虫停止游动之后,用移液管轻轻地吸取轮虫。
4. 结论总而言之,轮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的微生物。
利用可控制的自制培养盘可以实现大量轮虫的培养。
轮虫培育技术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河蟹蚤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
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质量,决定蟹苗培育的成败,2012年由于轮虫培育量不能满足蟹苗培育所需,导致大部分蟹苗育苗户后期无法投喂足够的轮虫满足蟹苗摄食,而以失败告终。
笔者在渔业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轮虫数量不足除了蟹苗培育池鱼轮虫培育池比例失调外,许多轮虫培育户培育技术差异也影响了产量。
示范户吴广其具有多年的轮虫培育经验,连续多年稳住高产,现将他的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培育池准备1、池塘条件培育池在遥望港河蟹育苗基地附近,靠近海水纳水沟,培育池共48亩,分6口池,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育,交替收获,每口面积5~10亩,池型为长方形,土质为泥质,池塘深度1.5米,池型为锅底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塘埂坚固,不渗漏,斜坡坡比1:2.5。
池塘安置3台罗茨鼓风机,用pvc管道连接每口池塘,池塘中每10平方米投放1个气泡石。
2、清池进水在河蟹育苗前半个月开始清理池塘,然后翻耕,暴晒至龟裂状。
然后加水进行全池消毒,依次加入敌百虫3mg/L,漂白粉20mg/L。
待药性消失后开始进水,用20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50厘米,调节池水盐度为15‰—20‰。
3、肥水常用肥料分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清整池塘后每亩加施500公斤发酵鸡粪,与池底一起翻耕,无机肥一般过磷酸钙每亩用1.5公斤,尿素每亩用7公斤。
另外,在池边开挖一小坑,把粪便倒入其中,经发酵后视池塘水质肥瘦程度,择量泼入池中以调节池水,随着水色加深而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池水较肥时开始接种轮虫,由于所有池塘去年养殖过轮虫,池底具有较多休眠卵,用铁链来回在池底搅动数次,可以把休眠卵搅起,让卵逐渐孵化成幼虫后培育。
三、培育期管理1、水质调控培育池盐度控制在15‰—20‰,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加深,适时加水,在培育第7天起每天对池水进行换水,换水量前期在20%,中后期随着轮虫密度增加,投饵量的增多,水质易变坏,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40%,加注新水的温度尽量与轮虫池水温一致,温差不超过2℃,加注时进水管口要用300目的网袋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在鱼塘养殖业中,苗前培育是确保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而轮虫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鱼类饲料,其培育方法对于提供充足的鱼类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等难度的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帮助鱼塘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首先,为了培育轮虫,我们需要准备合适的培养容器。
一般来说,透明的塑料容器是最常用的选择,容器的大小应根据养殖需要来确定,一般选择30厘米×20厘米×10厘米的大小即可。
其次,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选择对轮虫的生长繁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培养基有牛粪、鱼粪等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等无机盐。
将培养基放入容器中,以适度湿润为宜。
接下来,将轮虫的种子放入培养容器中。
种子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从已有的培养容器中获取。
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拍打容器,使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然后,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轮虫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80%-90%之间,光照强度适中即可。
可以利用保温箱、湿度计和灯具等工具来控制环境条件。
最后,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
轮虫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7天,当轮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筛网或其他过滤设备将轮虫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喂养。
同时,要保持培养容器的清洁,避免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总之,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宜的容器和培养基,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我们可以有效地培育出充足的轮虫作为饲料,提供鱼类所需的营养。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鱼塘养殖者在苗前培育轮虫方面有所帮助。
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禽畜饲料中。
本文将介绍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养殖者了解轮虫养殖的基本知识,促进养殖效益的提高。
正文:一、轮虫的养殖方法轮虫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菌种培养、生长培养和定期分离三个步骤。
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
1. 菌种培养首先,准备培养基:用麦片、水和营养液混合制作培养基,保持适当的湿度并保持一定的通气性。
接下来,将轮虫培养液加入提前准备好的培养皿中,平均抹布上。
然后,在培养皿中播种液体麦片,覆盖培养皿并投入恒温箱中。
最后,保持适宜的温度(25°C-28°C),等待约1-2周后,可看到菌种生长出轮虫的迹象。
2. 生长培养在菌种培养成功后,可以将菌种转移到生长培养中。
将菌种过滤并获取一定量的轮虫。
将获取的轮虫加入清洁的培养皿中,并增加适量的麦片溶液。
保持培养皿内湿度适宜,并定期观察和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
掌握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断调整饵料的添加量和频率,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3. 定期分离由于轮虫容易过度密集,容易导致养殖环境的污染和轮虫的患病问题,因此需要定期分离。
使用滤网、毛刷等工具,将轮虫分离出来。
接着,将分离出的轮虫过滤并洗净,去除杂质。
将洗净的轮虫重新放入新的培养皿中进行生长培养。
二、轮虫的注意事项1. 养殖环境:轮虫是极其微小的生物,对光线和温度变化敏感,养殖环境应选择避光、温度恒定、通风良好的地方。
2. 饵料的选择:轮虫喜欢以麦片、菠菜、蛋黄等为食物,建议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液,提高轮虫的养分含量。
3. 培养皿的清洁:由于轮虫的繁殖速度较快,养殖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氨气和有毒物质的积聚。
4. 定期观察:轮虫的生长情况需要定期观察,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环境和饲料。
总结: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轮虫养殖者来说非常重要。
养殖者应掌握菌种培养、生长培养和定期分离的方法,以确保养殖过程顺利进行,并通过合理的观察和调整,提高养殖效益。
轮虫的定向培养方法轮虫属于轮虫动物门、轮虫动物纲、轮虫目,小型的多细胞动物。
最常见的一种滤食性的浮游动物,体长通常只有100-500μm,肉眼观察为针尖的小白点。
轮虫结构复杂,由头部、躯干和足(尾)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消化、生殖、神经等系统。
头前方有圆形轮盘,它的不断运动使虫体得以运动和摄食。
轮虫的生物学轮虫分类方式:运动方式有头冠纤毛运动(螺旋式运动和旋转式运动),上面还有附肢种类的不同;跳跃运动有三肢、多肢和巨腕轮虫。
进食方式以轮盘旋转摄食失误,咀嚼器直接猎取食物。
生活方式主要有营浮游生活或兼性浮游生活,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轮虫的分布:轮虫的种类繁多,约2500种,180属,广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但数量稀少,轮虫作为浮游动物的一大分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轮虫的水平分布:无论是池塘还是湖泊,种类和数量都以沿岸带向中心逐渐减少。
轮虫的垂直分布:底栖的种类分布于3-4米深度;浮游种类三肢轮虫、多肢轮虫、龟甲轮虫在深水湖泊也可以分布到200米的深度。
轮虫的饵料食物主要以单细胞藻类、细菌、酵母、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为主。
其中单细胞藻类主要有小球藻、小环藻、扁藻、栅藻等;酵母主要是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和小型的桡足类;有机碎屑主要是残饵、粪便。
轮虫的存在形式:轮虫以卵的形式存在于底泥中,在整个池塘的孵化中通常是搅动池塘底泥中的卵可以使卵上浮,从而卵可以孵化成轮虫;另外还有成体的活轮虫,活轮虫通过孤雌生殖进行繁殖,直接发育成雌体,新的个体。
轮虫在水中呈小白点,大量消耗藻类,水质清瘦,也消耗有机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轮虫大量存在,如果死亡后可以积累成有机物质,消耗溶解氧,在池塘中如果出现大量的轮虫,通常不建议杀轮虫,而建议大家采用物理方法,灯光诱捕的方式捕捉轮虫。
轮虫的生物饵料轮虫可以做为生物饵料,生物饵料或活饵料是指经过人工筛选可进行人工培养的优质的饵料生物,主要指浮游植物、菌类,全球水产养殖动物中饲料也发展迅速,但生物饵料作为水产动物、人工育苗的优质开口饵料仍然是不可替代。
⽔产养殖中怎样快速培养轮⾍轮⾍是⼀种微⼩的动物,⽣长在⽔体中,是⽔产动物苗种很好的开⼝饲料,作为幼苗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可以促进⽣长发育。
因此,培育轮⾍对于养殖户来说有很⼤的意义。
本⽂从室内和室外培育轮⾍⽅⾯做介绍,希望能给养殖户⼀些参考。
室内培育轮⾍的⽅法1、种苗的采集与消毒⼯作从池塘⾥捞取浮游⽣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分离出来。
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可先将轮⾍⽤吸管吸到清洁的玻⽚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的纯度。
培养的⽔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锰酸钾进⾏消毒,清洗⼲净以后等待使⽤。
培育轮⾍⽤的⽔也要严格消毒。
常⽤的药物是漂⽩粉,可以杀灭⼤部分敌害⽣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个星期就可以使⽤。
⽔在使⽤之前,要⽤少量的轮⾍试⽔,如果轮⾍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才能⼤量接种,轮⾍的接种密度⼀般是2~5个/毫升⽐较合适。
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以扩⼤培养。
2、饵料投喂 培育轮⾍基本都是⽤酵母和光合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够的光照,光合细菌对轮⾍的⽣长有明显的促进作⽤,投喂量是5×106~10×106个/毫升。
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吃⾷状况来确定投饵量,以吃饱没有剩饵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轮⾍的⽣长。
在较⼩的⽔体中培养轮⾍,投喂酵母后要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还能增加⽔体中的溶解氧。
如果⽔体较⼤,在培育轮⾍时,应采取向⽔中充⽓的措施,以保证培养⽔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防⽌饵料下沉,促进轮⾍的快速⽣长。
3、轮⾍的温度控制与扩⼤培养 轮⾍⽣长对于温度的适应范围较⼴,最适合的⽣长温度为24~30℃,为了能使轮⾍快速⽣长,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温。
轮⾍的⽣长发育与⽔质有很⼤的关系。
在培养过程中,轮⾍会越来越多,排泄物也会增多,⽔质很容易发⽣变化,所以,培育的过程中,要观察⽔质情况,定时加注新⽔。
在适宜温度和充⾜的饵料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质,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当轮⾍的密度达到60个/毫升以上时,就要进⾏扩⼤培育或采收⼀部分增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