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种子的发育与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4
植物学名词解释细胞:细胞是生命有机体进化发展的里程碑,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器:细胞器是真核细胞内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质体:质体是真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包括前质体,叶绿体,白色体和有色体。
其中,叶绿体、白色体和有色体都可由前质体分化发育而来。
纹孔:当次生壁形成时,有的初生纹孔场所在的位置不形成次生壁,在细胞壁上,只有中层和初生壁隔开,而无次生壁的较薄区域称为纹孔。
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连接相邻两个植物细胞间的细胞质细丝,是细胞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的直接通道。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细胞的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部分。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可恢复分裂机能,重新具有分生组织细胞的特性,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
全能性: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组织:组织是多细胞植物体中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者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
维管束:存在于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中,是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束状结构。
可分为有限维管束和无限维管束两大类型。
种子:是植物高度进化的产物,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结构。
子叶出土幼苗:是指种子萌发生长过程中,下胚轴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明显大于上胚轴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子叶留土幼苗:是指种子萌发生长过程中,上胚轴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明显大于下胚轴的相对生长速度和生长量(即子叶留在土中)。
定根:定根是指发育于植物特定部位的根,包括主根和侧根。
不定根:不定根是从植物的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来的根,发生的位置不固定。
直根系:是指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种子基础知识种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
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
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枣胚得到母体的保护,并象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
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种子植物能够代替蕨类植物取得优势地位。
种子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油、棉外,一些药用(如杏仁)、调味(如胡椒)、饮料(如咖啡、可可)等都来自种子。
种子的形态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因种类不同而异。
椰子的种子很大,油菜、芝麻的种子较小,而烟草、马齿苋、兰科植物的种子则更小。
蚕豆、菜豆为肾脏形,豌豆、龙眼为圆球状;花生为椭圆形;瓜类的种子多为扁圆形。
颜色以褐色和黑色较多,但也有其他颜色,例如豆类种子就有黑、红、绿、黄、白等色。
种子表面有的光滑发亮、也有的暗淡或粗糙。
造成表面粗糙的原因是由于表面有穴、沟、网纹、条纹、突起、棱脊等雕纹的结果。
有些还可看到种子成熟后自珠柄上脱落留下的斑痕枣种脐和珠孔。
有的种子还具有翅、冠毛、刺、芒和毛等附属物,这些都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种子体积的大小差异很大,一个带着内果皮的椰子种子,可以达几千克重,而药用植物马齿苋种子的千粒重只有0.13克,寄生的高等植物列当种子更小,千粒重仅在0.0029-0.0049克之间。
种子大小的差异悬殊,各有其生物学上的意义。
例如椰子的种子很大,每株结实数量有限,由于种子极易萌发,种子内又富含液体胚乳,营养充足,这样就可得到“重点保证”。
而那些体积极小的种子,则以多取胜,虽然它们只有占总数很少的种子能够萌发,但仍可产生大量后代。
许多一年生杂草植物,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大量繁殖的。
种子的结构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
裸子植物的种皮由明显的3层组成。
外层和内层为肉质层,中层为石质层。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目
录
本文档将为您展示《人教版统编材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目录内容。
以下是该教材的具体目录:
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 第一课种子的结构和萌发
- 第二课植物的根的结构
- 第三课去除植物的机械层、维管束的观察
- 第四课植物的叶的结构
- 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
2.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 第六课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
- 第七课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
- 第八课鳄鱼的生殖方式
- 第九课鸟类的生殖方式
3.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 第十课控制生命活动的系统
- 第十一课光的反射和折射
- 第十二课视觉的产生和调节
- 第十三课声音的传播和听觉的产生
- 第十四课激素对生长的调控
4. 第四单元生物的分类
- 第十五课动物的分类标志
- 第十六课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 第十七课香港野生动物的保护
5. 第五单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十八课生态环境中的能流和物质流
- 第十九课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 第二十课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以上是《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目录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种子的发育知识点总结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植物的新一代的起始点。
种子发育的过程,包括了从受精卵发育成为成熟种子的所有阶段,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
接下来,我将对种子的发育过程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
1. 胚胚囊发育种子的发育过程始于受精,而受精卵就是种子的起始点。
在植物的生殖器官中,胚胚囊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
胚胚囊发育的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决定了种子内胚乳的形成。
胚胚囊发育的过程包括了游离核期、双相核期、多相核期和胚胚囊形成期。
在胚胚囊的游离核期,受精卵的细胞核经过一个连续的核分裂过程形成两个同等大小的细胞。
在双相核期,这两个细胞核各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四个细胞核,然后形成两个各含有两个细胞核的细胞。
在多相核期,这两个细胞核持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核。
在胚胚囊形成期,这些细胞核经过质壁分离,形成多个细胞,最终形成了囊胚。
2. 胚乳发育胚乳是种子中的重要组织,它为胚与种子提供养分。
在胚乳的发育过程中,主要发生了胚乳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指胚乳细胞发生细胞核分裂,而无丝分裂则是指胚乳细胞内质体和细胞壁发生裂解,并形成空隙。
这些过程使胚乳内细胞的数量和构造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将来胚胎的发育提供了养分。
3. 种皮发育种皮是种子的外部结构,它保护着胚和胚乳。
种皮的发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包括了种皮的初级发育和成熟过程。
在初级发育阶段,种皮的细胞开始分裂并不断增加。
在成熟过程中,种皮的细胞不再分裂,而是增加大小并形成厚实的细胞壁。
总的来说,种子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了胚胚囊的发育、胚乳的发育和种皮的发育,还包括了许多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种子的发育过程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只有了解种子发育的知识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种子资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概述
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形成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花期
- 雄蕊产生花粉
- 雌蕊中的胚珠准备受精
2. 受精过程
- 花粉管伸长并将精细胞输送至胚珠
- 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
3. 果实发育
- 合子发育成植物胚
- 子房壁发育成果实外壳
- 其他附属结构如花萼、花梗等也逐渐发育壮大
4. 种子形成
- 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最终成熟
- 胚被种皮包裹形成种子
- 种皮可能来源于外种皮或内外种皮
5. 果实成熟
- 果实内部和外部结构逐渐完全发育成熟
- 种子也随之完全成熟
- 某些果实会变色、散发香气以吸引传播者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植物会在这期间积累营养物质来保证后代发育。
成熟后的果实和种子可用于植物繁衍,开启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探究实验:种子的结构及萌发>>教学案例<<探究实验:种子的结构及萌发>>教学案例一、教学指导思想: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重视对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核心,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教材以实验内容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改进实验材料;通过观察、比较种子的结构与萌发,感知生命变化的动态过程,形成生命观念,并通过推理、归纳、建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这一核心概念。
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微视频对“分离玉米胚的各部分”这一操作难点进行了科学有效地指导,以及学生的绘图、拼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电子相册回放,再现了学生课前培养、观察幼苗的精彩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一个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生对菜豆、玉米等种子的观察,明确种子的结构,为后面学习<<被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础。
关于“种子的结构”教材先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菜豆、玉米等种子获得关于种子的直接经验。
菜豆种子的结构比较容易观察,而玉米种子的结构则不太容易区分,教师需要加强指导。
实验之后,教材总结了种子的基本结构,还结合两种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差别,点出了“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名词,在学生了解种子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再进一步阐述种子的生命力强及各部分发育。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所以本节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由小组合作完成,并在课前做好明确的分工,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学生对种子这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结构比较熟悉,兴趣浓厚,能将生活常识与生物理论知识相联系,让他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而且选择的实验材料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容易引发他的积极性。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为:1、使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
2、研究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
3、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 绪论教学要点:了解植物界的主要类群以及分类系统;掌握植物界的分类阶层和双名法。
1.1 植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1.1.1 林奈的两界系统1.1.2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1.3 魏泰克的五阶系统1.1.4 三原界系统1.2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1.2.1 生物多样性1.2.2 植物的命名1.2.3 植物的分类阶层1.2.4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2 植物细胞的特征及组织的形成教学要点: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重点介绍细胞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以及细胞壁上的附属结构;介绍植物组织和组织系统的类型、性质和功能。
重点介绍分生组织的分类、各类分生组织的组织学特征及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关系、维管系统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2.1 植物细胞的特征2.1.1 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2.1.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2 植物的细胞分化和组织的形成2.2.1 细胞的生长与分化2.2.2 植物组织的概念及分类2.2.3 复合组织以及组织系统的概念3 藻类植物教学要点:了解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主要类群的一般特征及重要代表植物;并掌握藻类植物的生活史类型。
3.1 蓝藻门3.2 绿藻门3.3 红藻门3.4 褐藻门4 菌类与地衣植物教学要点:了解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掌握粘菌门和真菌门的主要特征;了解粘菌门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了解真菌门的主要代表植物。
了解地衣门的一般特征。
4.1 细菌门4.2 粘菌门4.2 真菌门附:地衣门5 苔藓植物教学要点:掌握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以地钱和葫芦藓为代表,掌握苔纲和藓纲的主要特征。
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点归纳植物种子的萌发是指种子中的胚芽从休眠状态进入生长状态,并最终变成一棵新的植物。
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繁衍生息的重要过程,也是植物生长的开始。
1.种子结构与组成:种子通常由外壳(种皮)、种皮下的种皮(特殊种皮)、胚乳和胚芽组成。
(1)外壳:主要保护种子免受伤害和干燥。
(2)种皮:营养储备和水分吸收的重要组织。
(3)胚乳:主要是为胚芽提供养分的储备组织。
(4)胚芽:是种子中能够发芽并成长为新个体的部分。
2.种子的休眠和解除休眠:休眠是种子进入休眠期,不进行生长和发芽的状态。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理、环境、遗传等因素。
解除休眠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过程:(1)催化作用: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接触到特定的催化剂,刺激胚芽发育。
(2)胚乳消耗:种子的胚乳中含有一定的抑制物质,当胚乳消耗殆尽时,种子就会解除休眠。
(3)水分吸收:水分是种子解除休眠的重要因素,适量的水分可以刺激种子活化。
(4)激素调控:一些内源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等能够促进种子解除休眠。
3.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要萌发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氧气。
(1)温度:不同植物种子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有冷生种子、暖生种子和既冷又暖生种子。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2)光照:光照对种子萌发有直接的影响,有些种子需要光照才能发芽,而有些则需要避光才能发芽。
(3)水分: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吸水后可以刺激胚芽发育,同时也满足胚芽需要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4)氧气:种子萌发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种子在浸泡在水中时,水中的氧气能够被种子吸收。
4.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吸水:种子浸泡在水中吸水,种子外壳吸收水分后膨胀,种皮内部的活动物质开始运动。
(2)胚乳吸收:种子吸水后,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开始向胚芽运输,胚芽发育迅速。
(3)胚乳消耗:胚芽从胚乳中吸收养分,胚乳中的储备物质逐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