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册第二单元知识树
- 格式:pptx
- 大小:407.80 KB
- 文档页数:11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一、综述欢迎来到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一单元我们将探索一个个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宝藏的钥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宇宙的大奥秘,我们都能找到科学的足迹。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1. 介绍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和重要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探索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这个主题看似平常,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哦!不论是身边的小事物,还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都离不开科学的解释。
这个单元会带我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让我们明白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这些奇妙的现象不仅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好奇,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奇妙时刻。
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吧!2. 阐述知识点总结梳理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点总结梳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总结梳理,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帮我们编织一个知识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条理地学习科学知识啦!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你们说对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地去应对科学课程的各种挑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本文档旨在总结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
第一章:天气和气候
- 天气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
- 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 了解气温、气压、风力和降水量的测量单位和仪器
第二章:水的循环和水的重要性
- 水的循环过程
-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回收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三章:光的反射、折射和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 了解光的颜色和光的折射和反射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电的传导和电路
- 了解电的传导过程
- 探究电的产生方式
- 掌握简单的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
- 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
第五章:物质的三态和物质变化
-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 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条件
- 了解物质的凝固、熔化和汽化现象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地图
- 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经纬度
- 掌握利用地图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方法
第七章:人体内的营养成分和运动
- 掌握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及其来源
- 了解消化、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第八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掌握声音的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 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
以上为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六年级班姓名理论知识: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是物质,比如桌子,房屋等;我们能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是物质,比如火、电、声音等;所以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P27)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混合沙子和豆子,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它们没有发生变化。
(P28)2、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可以闻到焦糊味,再加热可能燃烧。
分析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白糖由固体状态熔化变成了液体状态,它仍是白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是物理变化;接着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全部炭化,有焦糊味,这时已经不再是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3、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定义:(P 29)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5、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在咀嚼米饭时,会有甜味的原因:因为米饭里有淀粉,咀嚼时在口腔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所以我们感到了甜味。
淀粉变成了麦芽糖是化学变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发生了化学变化。
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淀粉或碘酒的新物质。
4.认识科技革命1.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的发展,()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2.从原始人钻木取火用()照明,到现代既节能又环保的(),人类的照明方式随着()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像电灯这样,能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发明和技术称为()。
3.科技革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从()()()分别来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农业时代:从()至()。
工业时代:从()至()(1939年~1945年)。
信息时代:从()结束至今。
5.蒸汽机的发明:()国发明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1765年到1790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技术改进,最终发明出工业用蒸汽机。
6.电的发现及电灯的发明:1600年,()国医生()发现用()的方法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把这种吸引力称为“电力”。
7.美国发明家()经过多次对灯丝的改良实验,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
8.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是()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
9.农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主要是()产品,如铁锄、铁犁、风车等,主要使用()和()等能源。
10.工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更加的(),()的锻造技术也不断提高,如汽轮机、内燃机等,主要使用()和()等能源。
11.信息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能够体现出()和()的特点,如()、()等,主要使用()等能源。
12.通信技术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简答题)答:从古代的()到现在的()、(),新型的通信技术使信息传递的()更快,()更远,()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使人们交流更方便,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烽火狼烟(时代)发电报(时代)打电话(时代)13.运输技术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简答题)答:()等交通工具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的交通方式,()、()的发明,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而()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则使人类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并广泛应用于()、()等领域。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不是物质:想法、兴趣、理想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
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眼睛看:产生气泡,耳朵听:有“嗤嗤”声,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哲商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六()班姓名号次课文重点(静下心来,先回忆上课学习的内容,再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一、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像纸这样较薄的材料,我们称它为薄形材料;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比较差。
3.增加纸横梁的宽度,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增加纸横梁的厚度,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地增强。
4.一般情况横梁是立着放,因为立着放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地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地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了?因为瓦楞纸中间的结构是W形,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外推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状保持不变,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
3.西瓜拱为什么不容易挎呢?答:因为西瓜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
所以西瓜皮拱不容易挎。
四、找拱形1 .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的散开,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如手捏鸡蛋不易碎)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为近似圆顶形,中部为圆柱形。
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软的地方在瓶身。
4.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
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保护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萌发、芽的发育、根的生长、叶子的展开和花的形成。
2、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分株。
3、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4、植物的营养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能量来源。
5、植物的根系通过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提供给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叶子通过蒸发水分,帮助植物调节体温。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的探究1、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包括了森林、草原、沙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
3、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4、自然环境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这种能力有限,人类的活动必须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
5、环保行动从我做起,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单元:宇宙的探索1、宇宙是一个包含无数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广阔空间。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绕着地球旋转,并且与地球相互作用,形成了潮汐现象。
3、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来自于太阳。
4、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它包括了数以百亿计的恒星和行星。
5、宇宙的探索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将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了解我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第四单元:人的身体探究1、人的身体由头、躯干、四肢等多个部分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运动系统。
3、人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人的身体中有许多保护机制,如皮肤、肝脏、免疫系统等,它们能够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外界伤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电灯、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了”只改变了物体形状,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4、“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混合沙和豆子”实验(物理变化):沙的特点:很细滑,颗粒小,土色,每个沙子大小不一豆子的特点:颗粒大,摇起来发出很大的声音,黄色,球状,表面光滑。
把沙和豆子混合在一起,再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实验(化学变化):白糖加热前:白色颗粒状。
白糖加热过程中:熔化,颜色由透明变黄变红最终变成了黑色粘稠状,产生气泡。
蜡烛在燃烧中的化学变化:燃烧时缩短,产生火,发光发热,能冒出黑烟。
3、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品尝一口米饭,米饭是无味的,再咀嚼一会儿,出现了甜味,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米饭在口腔中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麦芽糖。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的出现了甜味。
3、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变成蓝色,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书中31页:含淀粉的食物:土豆,白薯,玉米。
不含淀粉的食物:菜花,心里美,白萝卜,胡萝卜,菠菜,西红柿,橘子,白糖,洋葱,苹果。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混合前:小苏打特点:白色,粉面状。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第一篇: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知识点(本站推荐)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4、物质变化一般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大类。
化学变化:既改变形态和大小又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只改变形态和大小,不产生新的物质。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再滴上柠檬汁,蓝色消失。
因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和。
柠檬汁的好处:消脂肪、助消化、美白肌肤、滋润肺腑。
6、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米饭、马铃薯、芋头、麦、南瓜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鸡蛋、白菜、梨、苹果、青菜。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小苏打少了,白醋的酸味淡了。
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会使火柴熄灭。
8、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同时浅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逐渐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1、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大,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篇:科学六下三单元复习知识点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转。
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
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 太阳系
-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颗行星组成。
- 八颗行星按照远离太阳的距离分为两类:内行星(水金地火)和外行星(土木天海冥)。
- 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2. 星星
- 星星是遥远的太阳族。
- 星星发出的光是太阳光经过长途传播而来的。
- 星星喷发的物质构成了彗星和流星。
3. 地球
- 地球是居住在太阳系的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 地球有陆地和海洋,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 地球上的活动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和生物活动。
4. 大气层
- 大气层是地球的薄薄的外衣。
- 大气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 大气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5. 水圈
- 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体系。
-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的水。
- 水圈的循环过程有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6. 地质变化
- 地质变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貌变化。
-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运动。
- 地貌变化是地球表面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的过程。
7. 生物活动
- 生物活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作用等。
-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生物活动对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5、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慢慢熔化为液体,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会逐渐变黑,并闻到有一股焦糊味,变黑的物质在品尝时会苦,而不是甜,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1、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3、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4.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5.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根茎类: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第四课小苏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粉状·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产生气泡.用手摸:杯子外壁有点凉·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这说明产生的气体有(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特点·4.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留下的液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第五课 铁生锈了1.铁生锈是一种 化学 变化·2.怎样判断铁与铁锈?答:(1)观察颜色:铁片是灰白色的.铁锈是红褐色的;(2)孔隙:铁片没有孔隙.铁锈有孔隙;(3)光泽:铁片具有金属光泽.铁锈没有光泽;(4)光滑程度(用手摸):铁片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5)敲击:铁片有韧性.铁锈比较脆;(6)导电性:铁片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7)用磁铁吸引:铁片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3.实验设计: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菜油.水·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法·实验方法: 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盘子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水盘子里的铁钉生锈最快.空盘子里铁钉生锈较慢.菜油盘子里的铁钉不生锈·实验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4.水盘子中哪个地方生锈速度最快?为什么?(水和空气交界处·因为交界处水和空气都很充足)第6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表面附有红色物质(铜)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 ·2.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3.化学变化中有气体产生的现象.但有气体产生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产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就是物理变化)4.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产生新物质.第7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2.铁生锈需要 水 和 空气 的共同作用 .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快·3.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隔绝水分)2.涂油漆;3.电镀(隔绝水分和空气); 4.制成合金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米饭与碘酒 铁钉生锈 改变颜色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小苏打与白醋 产生气体 铁钉与硫酸铜 产生沉淀 改变颜色4.怎样防止自行车生锈?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1.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4.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5.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6.物理变化:利用物体的热涨冷缩制作温度计.泡茶.糖水.橙汁饮料.面粉做成馒头.晒盐.水枯了·.米做成米饭.秋天树叶变黄1.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2.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3.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火药是由古代的炼丹家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