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急性左心衰诊治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33.92 KB
- 文档页数:20
医gggsg2019年第29卷第2期・123・急性左心衰的诊治王智超[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4-5511.2019.02.003【中图分类号1R541.6【文献标识码】A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引起心排量的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低灌注和急性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以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为首要症状,可以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AHF有较高的近期死亡率,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示AHF住院死亡率为6.7%[,],美国ADHERE注册研究中AHF住院死亡率是4%⑺,而英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AHF的住院死亡率为15%⑶。
近年来,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AHF的预后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1常见病因与诊断11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见原因111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见于引起慢性心力衰竭基础心脏疾病的加重或缺血、感染等诱发因素促发下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112急性心肌坏死、损伤①最多见的为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可见于范围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伴机械并发症(如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面积大或缺血严重也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尤其见于老年人。
原有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可在缺血发作或其它诱因下出现急性心力衰竭;②急性重症心肌炎,可造成心肌坏死,心肌收缩单位减少,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③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④严重心律失常: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严重的心动过缓等;⑤药物所致心肌损伤与坏死,如抗肿瘤药物、蔥环类抗生素、吩嗟嗪系、毒物(如可卡因等)。
113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①心脏瓣膜病。
可见于多种病因所致的严重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狭窄、作者单位:430000湖北武汉,武汉市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通信作者:王智超,主任医师;E-mail:whdyyyjzkw@ [文章编号】1004-5511(2019)02-0123-04关闭不全,如风湿性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损坏、穿孔、腱索断裂、心肌脓肿。
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急性左心衰竭是由于心脏瓣膜疾病、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左室前后负荷过重导致急性心肌收缩力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排血量下降,从而引起以肺循环淤血为主的缺血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候群。
急性肺水肿是最主要表现,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
需要及时抢救。
【病因】1、与冠心病有关的心肌梗死,特别是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乳头肌和腱索断裂、室间隔破裂穿孔等;2、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穿孔、腱索断裂所致瓣膜性急性反流;3、其他:高血压血压急剧升高,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输血、输液过多、过快等。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常见和最突出的症状。
患者感到憋气而需要用力和加快频率地呼吸,呼吸可达20~30次/min。
(1)端坐呼吸端坐呼吸是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竭的特有体征。
表现为平卧时呼吸急促,斜卧位时症状可明显缓解。
严重时,患者被迫采取半坐位或坐位,故称端坐呼吸。
最严重的病例,常坐在床边或靠背椅上,两腿下垂,上身向前弯曲,借以增强呼吸肌的作用。
这是一种减轻肺淤血的代偿机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竭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急性加剧的临床表现。
典型者均发生在夜间平卧后或熟睡数小时后突然憋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或伴有咳嗽。
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重者伴咳嗽、咳泡沫痰和哮喘。
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肺毛细血管压急剧而且持续增高的结果,毛细血管内液体大量外渗而不能被淋巴组织所吸收。
根据肺水肿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5期:(1)发病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呼吸短促,有时表现为焦虑不安。
体检可见皮肤苍白湿冷、心率增快。
X线检查见肺门附近可有典型薄雾状或“蝴蝶状”阴影。
(2)间质性肺水肿期有呼吸困难,但无泡沫痰。
端坐呼吸、皮肤苍白,常有发绀。
部分患者可见颈静脉怒张,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有时伴有细湿啰音。
(3)肺泡内肺水肿期有频繁咳嗽、极度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
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
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则:(1)要充分汲取这一领域的新近展。
新技术、新方法,借鉴国外主要心血管病学术组织近几年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指南;(2)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处理的传统习惯以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包括我国近几年编写的心衰及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使其负荷我国国情;(3)为基础单位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提供能够接受的乐意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急性心衰诊治迸展要点及必须注意事项(全文)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 AHF )是指一组由多种病因, 临床表现各异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心脏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使心脏舒缩功能急剧恶化,引起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短期内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据统计,AHF患者入院前多表现为血压正常或升高、淤血及非低心输出量;而入住CCU/ICU的AHF重症患者大约29%表现为低血压、休克。
AHF不仅见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也可见于既往无心脏病史者。
即可以突然发生, 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梗、重症心肌炎、突发危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不恰当的大量快速输液等疾病诱发AHF ,这种原先没有心脏病者约占AHF的20% ;由慢性心衰(CHF )失代偿、恶化所致者约占AHF80%。
AHF 若不及时抢救,可在几天内甚至数小时内死亡。
根据2015年欧洲急性心衰管理共识声明所述,从全球范围的数据库分析来看,AHF和复苏医学领域是人类急速死亡率最高疾病之一,其治疗具有独特性,AHF即使存活出院后,其再次住院率仍然非常高,20%-30%患者在首次因AHF住院后,1-2个月内约有20%-30%再次入院。
且大部分AHF治疗后可转为慢性心衰(CHF )。
5年死亡率高达60%。
根据2015年中国心衰患者登记硏究,该项研究从2012年-2015年6 月,由国内110家硏究中心参与,目前已入选1.2万例,根据其中8516 例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心衰为纽约心功能m/IV (84.8% )级,平均住院11d z住院期死亡率为451例(5.3% )。
病因方面:49.4%有高血压,54.6%有冠心病,29.7%有慢性肾病。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 ) <40% 占37.5%,介于40%-50%占20.5% , LVEF〉50%占42% ,这说明我国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 )并不少见。
心功能不全---急性左心衰诊治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作者:卢永昕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迅速引起心排量的降低,导致组织器官低灌注和急性淤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心脏结构的异常可以表现为急性心肌或瓣膜的病变,功能的异常可以是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也可以由心律失常或心脏前后负荷的不匹配引起。
临床上以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为首要症状,可以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急性心力衰竭可以发生在既往无心脏病的患者,首次新出现急性心衰或一过性的急性心功能异常;也可以发生在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失代偿。
急性心力衰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依其发生频率顺序排列:失代偿性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高血压性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右心衰和高心排血量性急性心衰。
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继有多个急性心衰的注册研究问世,美国发表了ADHERE,OPTIMIZE-HF研究的结果,欧洲公布了EUROHF-I,EUROHF-II研究,并在2005年推出了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指南。
ADHERE(The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National Registry)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前274医院105,388名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高血压(73%)、冠心病(57%)和糖尿病(44%)是最常见的病因,平均住院死亡率为4%。
收缩功能代偿的急性失代偿心衰约占50.4%,多见于老年、女性、高血压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 或ARB,该部分病人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急性收缩性心衰,分别为 2.8%、 3.9%。
血BUN>37mg/dl, SBP≤120mmHg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采用利钠肽或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衰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治疗的患者死亡率。
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入院的患者,女性占52%,女性年龄略长于男性,分别为74.5和 70.1岁,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两性间无明显差异。
OPTIMIZE-HF (the Organized Program to Initiate Lifesaving Treatment in H 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研究显示:急性心力衰竭时,收缩压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死亡的危险因子。
入院时收缩压低,死亡率高。
收缩压小于120mmHg, 住院期间死亡率为7.2%;收缩压120-139mmHg,死亡率3.6%;收缩压 140-160mmHg,死亡率 2.5%;收缩压大于161mmHg,死亡率1.7%。
出院后60-90天追踪期死亡率也与收缩压有关,随着收缩压的从低到高,分别为14%、8.4%、6.0%、5.4%。
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约50%,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代偿。
因此,急性心衰的分类也有以血压为基础,在美国急性心衰的患者中,收缩压大于150 mmHg约占35%,收缩压在90-150 mmHg 占55%,收缩压小于90 mmHg约8%,心源性休克小于1%,急性肺水肿小于3%(胸片显示肺淤血的占74%)。
EHFS I (EuroHeart Failure Survey I)研究公布了欧洲24个国家114医院2000-2001年间11327名因心力衰竭或怀疑心衰紧急住院患者的资料,住院死亡率约为7%。
既往心衰史占65%,2-3月死亡率为6.5%,2-3月间再次入院率为24%。
EHFS II(EuroHeart Failure Survey II)研究是欧洲30个国家133个医疗中心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调查,截至2005年8月,注册了3580名急性心衰的患者,新发生的急性心力衰竭占37%,其中42%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
失代偿性心衰是急性心衰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约占65%,急性肺水肿16%,急性心衰合并高血压11%,心源性休克4%,急性右心衰竭3%。
冠心病、高血压和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80%的病人超声心动图发现存在二尖瓣返流。
左室射血分数≥45%占34%。
平均住院9天,住院期间死亡率6.7%。
出院前80%的病人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61%的病人服用β阻滞剂。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概况,急性心衰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
一个以呼吸困难急诊入院的的患者,如何鉴别是心源性的急性心衰还是肺源性或其他原因引起,除了病史和体检,有无急性心衰的生物标志物呢?B类利钠肽(BNP)和氨基末端前B类利钠肽(NT-proBNP)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急性心衰生物标志物。
人的心肌细胞合成的BNP 是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前激素经过二次裂变而来,第一次分裂为108个氨基酸的前BNP,进一步裂解为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活性的NT-proBNP 和32个氨基酸组成的有活性的BNP。
BNP的生成在转录水平受室壁张力的调节,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可以引起室壁张力的增高,BNP和NT-proBNP的释放也随着室壁张力的增高而增多。
BNP 的半衰期约为20分钟, NT-proBNP 的半衰期较长为120分钟。
根据Maisel 等人在1586 名急性呼吸困难的急诊病人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以BNP 100pg/ml 为切点,诊断心衰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0%,76%,89%和83.4%。
FDA 批准用于鉴别心衰和其他原因的呼吸困难的BNP 水平是100pg/ml。
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100pg/ml。
BNP 水平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通常BNP>400pg/ml, 可确诊为心力衰竭,介于100-400pg/ml, 可能在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同时存在肺部疾患,如慢性肺心病,急性肺栓塞等,如果没有肺部疾病,则为心衰所致。
NT-proBNP 大于300pg/ml意义与BNP 大于100pg/ml相同。
BNP 和 NT-proBNP的水平不高则急性心衰的可能性小。
BNP 或NT-proBNP 的水平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老年,女性,肾功能不全,肺心病,急性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高心排血量状态和败血症等均可出现BNP的升高。
急性肺水肿,急性二尖瓣返流,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粘液瘤时,BNP 水平降低。
肥胖的病人,BNP水平是低的,可能与脂肪组织存在较多BNP 受体有关。
这些情况在解释BNP的结果时均应考虑。
BNP水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危险分层,随着治疗的好转,BNP下降。
但是,通过定期监测BNP,指导心衰治疗的价值尚未确定。
心肌缺血时,BNP是升高的。
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无论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均可见BNP 升高,且与缺血面积和程度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初24小时BNP水平升高,然后降低,部分病人五天后,再次升高,可能与心脏重塑有关。
急性冠脉综合症,无论是头24小时还是长达7天,BNP 或NT-proBNP 水平升高是预测短期或长期死亡及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Morrow 等人在4220名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中观察了BN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分别在出院前,4月,12月检测BNP,结果显示:在校正各种因素后,BNP >80pg/ml 仍然与随后的死亡或新发心力衰竭有关。
急性心衰的患者与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比较,某些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有些异常,例如:血小板表面选择蛋白增多等。
因气促急诊,特别是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代偿的患者,如何诊断心衰一直没有定论。
近来注意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某些指标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患者血BNP 水平增高(>100pg/ml),又伴有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某些指标的异常(E/Ea),则急性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年青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瓣膜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较为常见。
虽然各种心脏病变均可引起急性心衰,仍以心肌病变为主,如:急性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严重的急性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失代偿,围产期心肌病等。
急性的瓣膜及心脏的结构受损病变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如:急性的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腱索断裂,主动脉夹层分离,心脏填塞等。
高血压危象引起的急性左心衰主要与心脏的负荷加大有关。
高心排量性急性心衰见于:甲状腺危象,败血症,贫血,动静脉瘘等。
急性右心衰见于大面积肺栓塞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
在EHFS II研究中,新出现的急性心衰,约42%由急性冠脉综合征诱发。
心源性休克,71.9%系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
急性肺水肿,49.4%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
其次是房性心律失常,44%的病人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史,在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的患者中,28.7%因药物治疗顺应性差引起,高血压性急性心衰,21.9%与药物停用或漏服有关。
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约占诱因的32%,败血症,急性肾功能减退等均可诱发急性心衰。
部分急性心衰发生在无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是由一过性的原因所致。
例如:心外科手术后,严重的脑损伤,继发性心肌缺血,容量负荷过重,药物中毒,酒精中毒,哮喘,嗜铬细胞瘤,突然发生严重的炎症及任何病理生理过程迅速造成心肌的损伤,其病理机制与心肌功能的顿抑,或急性心衰的代偿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心肌组织突然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及时,心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大部分新开始的急性心衰发生在慢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平时由于代偿机制,处于亚临床状态,出现急性心衰,实际上是首次发生失代偿的心衰,类似于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包括新出现的急性心衰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两种情况急性期处理原则是一样。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分为4个阶段,紧急治疗期,院内治疗稳定期,出院前规划期及长期治疗期。
早期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避免或限制进一步的心肌损伤,逐渐过渡到临床稳定,根据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坚持长期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治疗。
急性心衰的治疗不同于其它疾病,需要反应迅速,及时处理,反复的评估,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紧急期治疗在最初的90-120分钟内,应设法减轻气促,使一般情况好转,心率变慢,尿量达到1ml/kg/min, 血压维持正常,低灌注的体征消失。
急性心衰的病人到达急诊室后,应立即进行监测,快速了解病史及体检,迅速的明确病因或诱因。
监测项目: 常规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心电图,出入量,手指血氧饱和度等,有些实验室检查需要反复测定, 包括:血电解质,肌酐,血糖,感染及代谢紊乱的标志物,血气分析(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平衡,碱缺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