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91 KB
- 文档页数:2
顾名思义,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
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
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住宅。
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以后怕是只能在电视剧里一睹它的面目了。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
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清式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的合称;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寺庙等组群中的建筑;有多个等级层次与建筑在组群中的地位相适应;采用程式化的、图案化的画题;严格运用平面图案,排除图案的立体感、透视感;图案的分布遵循构件的结构逻辑;呈现为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
(2)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正统形制;由正房、厢房、厅房、耳房、厢耳房、倒座房、后罩房、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单体建筑和建筑要素组成,组合形式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院的多进院;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模;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
(3)里坊制里坊制是城市的一种格局形式,在春秋至汉确立,在三国至唐朝时达到鼎盛期,在宋代以后产生开放式街市时衰退消失。
里坊制的城市格局具体指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隔,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唐长安城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由于里坊制管制严格,夜禁森严,里市紧闭,后来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猛烈冲击,北宋都城汴梁于是彻底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4)三朝五门:三朝:外朝一,内朝二。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
外朝,举行新君登基,凯旋等重大典礼和重要一是的殿堂。
治朝,国君日常和大臣议事的地方,也称日朝或常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北京民居建筑知识
四合院的定义:四合院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合院,中间通常有一个庭院。
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四合院的历史:自明朝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清代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巅峰时期。
四合院的特点:
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
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北京四合院院落的围合以四面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宅基地。
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北京作为古都,建筑经过多次兴衰,碎砖数量极多,用拳头大小的碎砖就可以砌成高墙,是北京老工匠师傅的绝活儿。
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
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和文化象征刘臣良中国人的理想居住模式,非四合院莫属。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其中厅堂、正房、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等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甚至有园林和马车房,关上大门,自成天地。
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合”字,无论是物质的“合”、精神的“合”,都将所有家庭成员紧紧地“合”在一起。
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们,能充分发挥尊老抚幼、晨昏定省的和睦共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人文色彩。
一、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北京四合院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等。
其中一进院落为四合院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而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则是最标准的四合院。
庭院深深的北京四合院与皇城棋盘式街道网络格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向心,方方正正。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
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只有一个院落的称为一进四合院,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只有中院部分,而无前院和后院,大门仍然开在东南角,南边的院墙有的保留,有的建成倒座房;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只有前院和中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三进院落是最标准的四合院,主要建筑依次为前院的大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中院的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后院的后罩房。
四进院落除前院、后院外,中院有两进,就是有两组主要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很少有四进以上的,这主要是受北京城市道路街巷规划的制约,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约70馀米,普通官民的宅院不可能打破街巷格局。
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二北京四合院的文化象征“天子脚下”别有洞天的建制,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规整,营造考究,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与繁复规矩,是其他地区民居无可比拟的。
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
四合院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亲密、和谐的居住环境。
一、四合院的概述四合院是一种由四个建筑围合而成的合院式住宅。
它通常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边围合的建筑呈“上之几”字形排列。
合院中央通常设置一个天井,形成开放的空间,四面围绕着房屋和走廊。
四合院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利用和便利性,同时又兼顾了隐私和亲密性。
二、四合院的历史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元代。
而在明、清两代,四合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是因为四合院能够满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四合院的设计特点1. 结构布局:四合院的布局一般采用“中轴对称”原则。
中轴线上通常设置着主要的建筑物,如客厅、厨房和主卧室。
两侧分布着厢房和花园,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结构。
2. 天井设计:天井是四合院的核心,也是交流和休憩的场所。
天井的设置使得四周的房间都可以得到自然采光和通风。
同时,天井也是家庭成员相聚、交流的场所。
3. 明暗对比:四合院中,由于各个房间的布局不同,形成了明暗对比的美感。
阳光透过门窗照进房间,形成了自然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居住者的视觉享受。
4. 庭院花园:四合院的外围通常设置着小型庭院和花园。
那里种满了绿植和花草,增添了四合院的生机与活力。
庭院花园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四合院的文化意义1. 家族观念:四合院作为一个合院式住宅,强调家族和睦相处的理念。
不同世代的家人可以共享一个院落,形成紧密的亲情关系。
2. 社交空间:四合院的结构设计鼓励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相邻的四合院之间通过小巷相连,形成了社交的场所。
3. 文化传承:四合院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
四合院的存在和使用,帮助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和文化。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其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在中国历史上,对门是非常重视的。
从大门的形式便可看出户主的等级和社会地位,因为历代的典章制度对门是有严格规定的。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在民国以前无论是样式、大、小、颜色或装饰都有严格规定,民国以后才取消。
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
大门开在倒座房的偏东部位,一般占一间房的宽度,但房顶比左右房略高,大门两侧的墙壁也向外突出一些,以便装饰。
大门的地面是被垫高的,这样进入四合院便有步步登高的感觉。
当然,大门的高度或台阶的层数也要按规定设置,所以旧房子从大门就能估计出院主人的地位。
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
它的大门安装在屋脊正下方,即大门的通道里外各占一半。
门为两扇,门下是门槛,门槛可以抽出,为的是方便车辆出入。
一般不吊顶或只在门扇内侧做天花吊顶(称为半吊顶)。
门扇内外两侧的墙面俗称邱门,分为软心和硬心两种。
门扇外设抱鼓石一对(雕成鼓形),抱鼓石是从古代仪仗的形式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物,一般百姓的大门只放长方形门墩一对。
无论抱鼓石或门墩都雕有精美图案进行装饰。
比广亮大门更讲究的是金柱大门,即门框和门扇安放在金柱的位置。
一间房屋屋脊下的柱子叫中柱,位于最外侧的柱子称为檐柱,在中柱与檐柱之间的柱子是金柱。
金柱大门的门扇就位于外侧金柱的位置,所以大门的外过道浅而内过道深。
金柱大门的其他方面与广亮大门相同,但多数是吊顶的。
尤其是门扇外侧的吊顶、檐檩、额枋之间的垫板上常绘有非常精致的彩画。
北京四合院讲解
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
四合院由四个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院内有房屋、厢房、花园等。
四合院最早出现在元代,成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通常是以正房为主体,两侧为厢房,后面为花园。
正房一般为主人的住宅,有主卧、客厅、书房等功能。
厢房则是用于居住家庭成员或仆人,也可以用作储物室或厨房。
花园则是四合院的重要景观,常常种植花草树木,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注重空间布局和对称美感。
庭院和房屋之间通常有走廊相连,形成连贯的空间。
房屋的外墙一般采用灰色砖瓦,屋顶则是红色的琉璃瓦。
四合院的门窗也很有特色,大门多为重檐歇山式,窗户则多为四方窗或八角窗。
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适应了北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四合院在北京城市规划和居住方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四合院已成为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北京四合院的资料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之一,也是北京城市特有的建筑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以下是北京四合院的资料介绍。
北京四合院是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住宅建筑,通常呈“井”字形布局,中间是一个天井,四周是平房或连着的房屋。
四合院的特点包括四面有房屋围合、中间有天井、进深浅适中、布局合理等。
首先,四合院的四面有房屋围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的外墙高大厚实,用砖石垒筑而成,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的噪音和尘土,给住户提供一个安静、私密的居住环境。
此外,四合院的围墙也代表了世俗社会与私密空间的分界,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其次,四合院的中间有一个天井,是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天井的面积通常不大,但充满了阳光和新鲜空气。
天井周围的房屋相对较低,形成了一道层次感强烈的景观。
天井既是四合院的照明和通风中心,也是住户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再次,四合院的进深浅适中,布局合理。
四合院的宽度通常在15米至30米之间,与深度相当。
这种布局可以很好地保证每个房间的采光和通风,同时满足住户的生活需求。
四合院内通常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使得整个空间有序分明,而不显得拥挤杂乱。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砖木结构,砖墙上往往会涂上朱砂,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四合院的屋顶大多为重瓦顶,具有良好的防水和保温性能。
此外,四合院的门窗也非常讲究,多采用木质材料,并装饰以精美的雕刻,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美术。
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目前,许多四合院已经被修复和改造成酒店、民宿或文化艺术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保护传统四合院的政策,保留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建筑遗产。
总之,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它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见证和载体。
通过保护和传承四合院,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北京四合院的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介绍一、什么是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特指四边围合、中央院落空旷的住宅建筑。
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院建筑多见于中国北方城市和农村地区,尤以北京地区最为著名。
二、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但真正盛行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在明清两朝时期,四合院因其方便实用,而成为了皇宫、官署和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四合院作为自己居住的场所,这些四合院通常是由许多小房间组成,形式和规模多样。
三、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1. 四合院的院子都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2. 四合院的房间都围绕院子布置,通常有主房和侧房3. 四合院的入口通常面向南方,以便利用阳光和避免北风4. 四合院的建筑材料多为灰色砖石,经久耐用四、北京四合院的文化价值北京四合院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方式、生活理念和人文情怀,反映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因此,北京四合院是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古都北京的徽章”。
五、北京四合院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北京四合院的数量不断减少,很多四合院已经被拆除或改造。
虽然北京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其保护工作,但四合院的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同时,一些保留下来的四合院也正在逐步复兴,成为当代人们追求传统生活方式的新选择。
六、结语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视它,保护它,让它成为古都北京独特魅力的代表。
未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和体验北京四合院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
中国民居建筑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居住建筑。
这些民居形式多样,构造各异,体现了不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建筑材料的影响。
1. 四合院:起源于周代,是中国北方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它由四面环合的房屋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通常正房居北,东西厢房,南向为倒座房或门房,中轴对称,讲究风水布局和家庭伦理秩序。
2. 窑洞:主要分布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凿而成,冬暖夏凉,节能效果显著,有靠山窑、地坑窑等多种形式。
3. 土楼:流行于福建及广东等地,以客家土楼最为著名。
土楼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外部用泥土夯筑而成,内部结构复杂,集居住、防御于一体,体现出团结互助和集体安全的理念。
4. 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如苗族、侗族等少
数民族聚居区。
吊脚楼建于山坡上,部分楼层悬空而建,采用木质结构,下部支撑柱子深深插入山体或水面,适应了湿热气候和地形地貌。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地区的民居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为特点,注重园林与居室的融合,常见有临水而建的“水阁”和“廊棚”,室内布局紧凑实用,精致细腻。
6. 蒙古包:草原游牧民族传统的可移动式住所,便于拆卸和迁移,顶部圆拱,框架由木杆组成,覆盖毛毡或皮革,适应四季变化和游牧生活。
以上只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几种代表类型,实际上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民居,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景观。
北方民居--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四合院院落布局概述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也就是由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和中心庭院,共同组成的院落式民居,为华北、山东及东北广大地区内各族居民采用。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布局上,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即北房),在正房前面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东西厢房,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
大门内迎面建一影壁,使人从外面看不到宅内的活动。
二门建在纵轴线上,常为华丽的垂花门。
进二门为内院,即主要的庭院,是住宅的核心部分。
四合院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
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一家一户,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历史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秘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
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北京四合院资料简介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建筑技术的重要体现。
它是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心庭院及其周围房屋组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合院代表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也是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之一。
一、历史由来北京四合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成为了当时官员、贵族和富商们的住宅选择。
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四合院成为了北京市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合院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和风貌,成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四合院的主要特点是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
它通常由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围合而成,周围是四面建筑物,形成了封闭的结构。
四合院的建筑多采用青砖与灰瓦相配合的形式,以及木结构建筑技术。
这些独特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四合院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通风效果,适应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并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美感。
三、文化内涵四合院不仅仅是建筑形式上的综合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家庭的核心观念,即以家庭为中心,强调亲情、家庭和温暖的社会关系。
四合院以其通透的庭院布局和合理的空间划分,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场所,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四合院还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建筑形式、纹饰和装饰等细节,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学的精髓和智慧。
四、保护与传承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的压力,北京的四合院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古建筑,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缮、保护和立法等。
同时,北京四合院也逐渐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通过传统建筑保护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代表之一,不仅仅是建筑的外在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结晶。
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布局的特点是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住宅严格区分内外,讲究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
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
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
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30间。
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
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
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
北京四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很少可以震倒,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
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其它地区的合院也与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样亦大同小异,这些合院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建筑遗产。
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
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四合院
北京的建筑四合院
北京的建筑
�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又称四合房,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
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
通常分前、内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
内院是住宅的中心。
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坐南朝北的房称南房,两侧为厢房。
大型住宅可由多个院子组成。
因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影壁。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或二间较为低小的耳房,从垂花门到各房有廊互相连通。
北京四合院的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动场地。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便更充分地接受日照。
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较狭窄,是为了防避过多的西晒。
四合院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苫背极厚,上铺阴阳瓦。
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或土坯墙。
前檐下部为坎墙,上部为窗。
室内多为砖墁地。
平面布局和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
赵文芃
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酒店(宾馆)、北京特色宾馆
北京四合院旅馆、北京四合院住宿、北京四合院酒店(日租、房价、预订、客栈)北京情侣特色酒店
北京四星酒店、北京特色酒店、北京胡同酒店、精品四合院酒店、奢华小三酒店。
北京四合院名词解释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
四合院的名称源于其平面布局的特点,即以四个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庭院,四面楼房相对而建,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合院的庭院通常呈方形或长方形,中心位置通常是一个井或者花坛。
整个建筑围合成的空间限制了庭院的大小,因此四合院的庭院通常比较小,但是由于四面楼房的遮挡,使得庭院具有比较独立和私密的特点。
庭院中的各个建筑通常是木质结构,屋顶以瓦片覆盖,墙壁以灰泥和木材装饰,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
四合院一般由正房、厢房、耳房和次房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
正房通常是主人的居住空间,是四合院的核心部分。
厢房是客厅和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是整个四合院的门面。
耳房位于正房两侧,是家庭成员休息和储藏物品的地方。
次房则是佣人居住和做饭的地方,是四合院的后勤部分。
四合院的名词解释还包括其文化和社会意义。
首先,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其次,四合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再次,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独特风格。
最后,四合院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自
然材料的尊重和追求。
总而言之,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形式,以四个建筑围合成一个中心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合院的庭院小而私密,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以瓦片覆盖,墙壁以灰泥和木材装饰。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耳房和次房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
四合院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独特风格,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材料的尊重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