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种的来源与福建方言的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103.18 KB
- 文档页数:2
三、福建方言的流播和变异(一)福建方言的流播福建依山临海,全境布满丘陵,耕地缺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封建时代经济停滞,常有灾荒,不乏战乱,人口增加之后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由于外出移民往往保留浓烈的乡土观念以及在故土养成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不愿放弃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离乡不离腔”,因此,不但在本省境内不同方言区之间相互穿插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言岛,而且在省外乃至国外也有广泛的流播。
在和外族语言共处接触之中,有些外族语言还借用一些福建方言的语词。
在省外流播的方言主要是闽南方言、闽客方言和闽东方言。
现分述如下:1.闽南方言的流播人多地少、生活无着是闽南向外移民的重要原因。
闽南人民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深谙捕渔、造船、航海技术,这就提供了向海外移民的条件。
唐宋之后,闽南人陆续向海外移民。
南宋时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一大港口,这里有了远洋帆船,与海外数十个国家通商,泉州人也大批出海定居。
《马可波罗行记·爪哇大岛条》说:“刺桐及蛮子之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明马欢《瀛涯胜览》说:“杜板位爪哇北海边……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爪哇》条);“旧港,即古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逃居此地。
”(《旧港》条)近千年来,闽南人“过番”络绎不绝。
如今,印尼华裔300余万,马来亚华裔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占76%,那里通行最广的便是闽南话。
在菲律宾、波罗洲、缅甸、泰国和印度的华人中,闽南话也是主要方言之一。
闽南许多侨乡的出外人口,有的已经超过本土现有居民。
据估计,东南亚华人中说闽南话(包括潮州话)的在1000万以上。
宋、元的远洋船队是穿过琼州海峡南去的,大约在这时,闽南话便跟着船队散布于粤东沿海、雷州半岛乃至整个海南岛。
至今,这一带说闽南话的人还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原是从“莆田荔支村”迁来的说法。
这表明,出海的还有不少莆仙人,当年的莆田话和闽南话还未分家。
福建人的多元起源与文化融合福建人的起源经过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时代和多种因素。
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1. 早期原住民在汉族大规模迁移到福建之前,福建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
这些早期居民可能属于不同的族群,包括古越族等。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汉族的迁徙晋朝时期晋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大量中原汉族人民开始向南迁徙以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一部分人经过江西、浙江等地,最终定居在福建,与当地的原住民混合,形成了早期福建人的基础。
唐朝和宋朝唐朝和宋朝时期,福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中原人士前来定居。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对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福建的人口持续增长,移民活动也更为频繁。
特别是明朝时期,福建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水手和移民前往东南亚等地,形成了著名的“福建帮”。
3. 其他地区的移民除了中原汉族的移民外,还有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移民迁入福建。
例如,部分来自广东、江西、浙江等地的移民在明清时期迁入福建,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的人口结构。
4. 海外移民福建人历来有着强烈的海洋意识,许多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前往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福建的移民大量迁移到台湾、东南亚、南亚、美洲等地,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福建人的起源是经过多个时代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从早期原住民到中原汉族的迁徙,再到其他地区和海外移民的影响,福建的人口结构经历了复杂而多元的历史演变。
这些不同来源的人群在福建地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福建文化和历史传统。
福建方言人民文化信息解读闽南语的形成福建闽南指泉州、厦门、漳州三市,自汉晋始,北方汉民不断迁徙入闽,闽南地区以滨海平原优势迅速崛起,成为福建各地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至唐五代,闽南民系基本形成,同时,以洛下正音(河洛语)为基础的闽南方言也已成形,即如今闽南语。
闽南语的省际传播随着北方汉民不断迁入,至宋代时期,闽南地区“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生存空间的缩小,许多闽南人开始向省内各地及外省迁徙,以求获得新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有闽南人朝福建各地发展,更多的闽南人则朝条件更好的广东沿海地区迁徙。
如今广东潮州地区、雷州半岛地区基本都是福建移民,他们所说方言都是由闽南语演化而来,属于闽南语的一支。
(同一时期,兴化民系也有移民至广东)除广东地区之外,海南岛也是福建移民输出地之一,浙江、江苏、江西、广西等地也存在闽南语方言岛。
闽南语朝东南亚传播闽籍华侨移民东南亚大致有两个大阶段:其一,唐宋元的“海丝”时期,大量闽商出洋经商;其二,鸦片战争后,大量闽籍华侨以“契约工”形式前往东南亚。
据《近代福建华侨出入国规模及其发展变化》中统计,1841年至1930年,闽籍华侨出国总数达579.3万余人。
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东南亚各国如今已经形成了以闽南、福州、兴化为帮的方言群体。
比如,新加坡的“闽南帮”,马来西亚的“新福州”。
由于大量闽南人移民东南亚,成为当地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故而闽南语得以在东南亚各国传播延续至今。
在此期间,不少英语与闽南语互译的词典也应运而生。
在此期间,有关海外闽方言研究的著作也十分丰富,比如光绪己丑年(1889年),新加坡集文斋出版发行林采达著的《通语》,其中收集以闽南方言词为主的汉语借词500个。
同时,不少荷兰语、英语与闽南语互译的词典也应运而生。
闽南语朝台湾地区传播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自宋元开始就有福建人移民台湾岛。
据专家多方面考证,台湾居民的祖先有80%是来自福建。
仅仅在清代,福建就有375万余人移民台湾,这其中闽南人占据了84.56%。
一、福建方言的形成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
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下面按照历史顺序阐述福建省几个大区方言的形成过程。
(一)原始居民的语言及其余存已经发现的地下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福建就有许多先民的活动。
据地方史志所载,在闽南的长泰、华安,闽北的光泽、南平,闽西的永定、明溪,闽东的福州、永泰,都有一些“人莫能识”的“仙字”,有的摩崖石刻至今还留有模糊的字迹。
人们至今还未能通过这些摩崖石刻去辨识当年的语言。
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
战国之后,史称“闽越”。
据《史记》所述,秦汉之际闽越王无诸在当时东南诸越中势力相当强大,闽越国在佐汉亡秦之后几经反复,抗汉降汉。
汉武帝平定闽越,为防其反叛,“徙其民处江淮间”。
当时闽越人活动中心主要在闽江流域。
至今,民间传述的“越王台”、“越王城”、“越王墓”,在闽北各县多处可见其遗址。
在武夷山市兴田乡所发掘的“汉城”遗址,可以证实那是汉初闽越人所营建的城堡。
无诸为闽越王时间最长,威望也最高,武夷山区至今流传的武夷君治水救民的故事可能与无诸有关。
民国《福建通志·方言志》认为,闽方言称妇女为“诸娘”,乃是“无诸国的娘子”,不无道理。
2000多年前活动在武夷山区和闽江两岸的闽越人后代究竟是现代什么民族?史学界尚未获得一致认识。
近来,在对南方遗存船棺的研究中,普遍认为武夷山船棺年代最早,与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很相近。
壮族语言学家则考证论定,《说苑》所记《越人歌》就是古代的壮语。
从历史上看,闽越人可能有些被徙于江淮间,其他闽越人也有向西、向南迁入江西、广西等地,正如悬棺葬所分布的路线那样;史籍也记载西南有“闽濮”和“闽越濮人”。
闽南语的起源和分布情况
闽南语是我国名气较大的方言之一,据说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是我国南方使用较多的一种方言。
从西晋时期开始,到唐朝、北宋,大批中原人迁往福建南部,聚居在福建泉州,开始形成了如今的闽南语。
第一阶段:西晋八大姓氏入闽,部分人避难到了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泉州话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唐初陈政父子屯垦漳州,带来了大批中原的士兵,也让漳州话产生。
第三阶段:宋朝王潮、王审知等人统治了福州、泉州等地,泉州话正式形成。
广义的闽南语是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是特指闽台之间的闽南语。
闽南语在各地的称呼也有不同,在大陆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雷州话等,在台湾则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福佬话。
目前闽南话的主要分布区域有闽南地区、闽东北地区,还有浙江省的东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也有分布,珠三角的中山、香港,海南岛均有使用人群。
东南亚中不少华人社群也是使用闽南语交流。
目前全球使用闽南语的人口约7000万人。
广西、江苏、安徽、四川也有少量人口使用闽南语。
你的家乡使用哪些方言呢?你能听得懂闽南话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印象吧!。
[转载]闽南话的分布与形成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
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
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
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闽南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说的闽南话;广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及其以外一些地区、国家说的闽南话。
全世界操闽南方言的有6000多万人,分布于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
可见,闽南话是一个超地区界、超省界、超国界的一个汉语方言。
按其广义闽南方言具体分布如下:闽台片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潮汕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早期以潮州话为代表,现在以汕头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1000多万人。
雷州片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
以海康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片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
早期以文昌话为代表,现以海口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400多万。
港澳片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
使用人口有几十万。
国外片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
闽南语的前世今生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我们平时耳闻目睹都是普通话的语音与词汇,闽南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对闽话语的一些常识进行简要介绍,希望闽南人能够保护好闽南语,因为闽南语不仅是闽南人的语言,也是整个汉民族上古汉语的活化石。
1、闽南人是南迁汉人。
汉族,原名华夏族,汉族一直血统传承加文明认同,中国汉王朝时期以前,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汗国一直对中国构成威胁,经常侵犯中国,使中国饱受凌辱。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衰弱的情势得到了改善,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汉朝名将陈汤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大军一直打到位于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匈奴汗国在强大的汉帝国面前不得不认输,从此远走他乡,据说后来迁居到了欧洲,从此,汉朝境内的百姓对外都称自己是汉人,华夏人从此就多了一个小名汉人,汉人一词由此产生。
而西晋五胡乱华开始,北方的汉人大举南迁,其中最主要的移居地区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境内,北方山东河北地区的汉人,迁移到了现在的闽北闽东,闽北语和闽东语其实就是战国时期燕赵地区和齐鲁地区的方言,(说句真心话,如果现在山东人和河北人想寻找自己的古方言的话,那就应该在闽北和闽东地区,而现在的河北省和山东省所说的北方官话基本上属于胡化了的汉语,因为现在的山东话河北话是在蒙元殖民中国时期形成的,它的语言成分里面有大量的蒙古语,契丹语,女真语等胡人的语言成分)而中原地区的汉人则大量迁到了闽南地区,由于在晋朝以前的普通话是以中原雅言为基础的,所以大量说着中原雅言的中原百姓百了闽南地区,也就把当时的普通话中原雅言(他们称为河洛话,意为黄河南岸的洛阳首都地区的正统普通话汉语)带到了闽南地区,由于历史和时代变迁的原因,原本的普通话(中原雅言)逐渐失去了原来在全中国占据主要语言的正统地位,经过六朝隋唐宋明的更迭,逐渐沦为了闽南的地方方言,这就是闽南语的由来,确切的说,闽南语其实就是上古汉语。
福州话的历史源头前面说过,福州话包含古代中州方言的因素,也包含了一些福州地区原住民的语言因素。
福州地区原住民的语言属于 Austronesian语族,而不属于汉藏语族。
福州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原住民的语言是可以争议的,但从现在通行的口语来看,绝大部分词汇来自于古汉语。
这些词汇,无论多么口语化,基本上都可以用汉字写出,而且可以考证出其历史源头。
少数无法写出的口语词汇可能具有古越语或者外国语 (主要是英语) 的源头。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福州话特有而在现代北方话中不再使用的口语词汇的例子。
“女”[ny] 在口语中作“你”解,系福州话第二人称单数的标准表达方式。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和“亦不女从”。
“餴”[puo?] 在口语中作“饭”解。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大雅·炯酌》:“可以餴饎”。
“相”[suo?] 在口语中作“看”或者“审视”解。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谪”[ti??] 在口语中作“责备”解。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
“噎”[?i?] 在口语中作“天色阴晦”解。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邶风·终风》:“不日有噎”和“噎噎其阴”。
“沚”[t¢i?] 在口语中作“水少”解,有“沚沚汁”一说。
“沚”的原意是水浅之处。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召南·采蘩》:“于沼于沚”;《诗经·邶风·谷风》:“湜湜其沚”;《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沚”。
“庞”[p’?] 在口语中作“很棒”解,有“庞庞”一说。
“庞”的原意是“强盛”。
这种用法见于《诗经·小雅·车攻》:“四牡庞庞”。
“滮”[piu] 在口语中作“喷溅”解,如喷泉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