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宋词激趣
- 格式:doc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4
问刘十九学习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课前预习资料,背诵关于酒的诗句,并能够归纳出常见审美内涵;2. 学生通过写作小文段,描述心中的白居易;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已经学过的鉴赏知识,并综合应用到分析鉴赏中;4.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酒这个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内涵;5.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并总结酒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程标准描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考试大纲描述《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内容分析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有必要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按照相关的课程目标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环节一、激趣,导入——走近白居易学生心中的白居易,每组派代表,展示所写片段(学生课前完成,摘录了部分学生写的内容)。
生1:他,挥毫洒墨而写下无数佳作;他,不受重用而壮志难酬;他,关系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他就是被誉为“诗魔”的白居易。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在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光彩熠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典型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逐渐强劲。
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雄奇奔放,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交融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1.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2.了解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著名诗篇。
3.了解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三种不同诗歌题材。
4.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分析和理解作品。
1.了解发展。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厘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重在诵读。
诵读不仅可以把握内容,还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注意基本的技巧,包括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协调,韵调要和谐等。
3.知人论世。
即通过了解和分析背景知识来解读作品。
背景知识包括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1课王维诗四首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古诗鉴赏,读懂是关键。
通过设题引导学生关注对内容的把握已成为高考命题人的追求。
读懂诗歌,把握其内容、思路,是鉴赏诗歌的原点。
只是就题做题,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重做题,轻读诗,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做诗歌鉴赏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如何读懂古诗,再重申以下几点:①从标题切入对诗歌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②抓住情感语言,尤其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③利用近体诗结构“起承转合”中的“转”和过渡句这些特点理清诗词的层次、思路。
④反复咀嚼词语、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⑤充分利用作者、写作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1.(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首先理解前两联内容,分析诗句写出了“刘使君”怎样的“闲”。
“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
“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
其次结合全诗及对刘禹锡生平经历的了解,分析他如此“闲”的原因。
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
2.(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张可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理解张可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以景寄情及以通俗之笔状深刻含义的写法。
双调·水仙子·秋思张可久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秋风昨夜愁成阵。
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
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诗意解读这是一支怀念远人的闺怨小令。
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
写法上也是别开生面的。
起句以客观之景致笼盖全曲,突出了秋天之苍凉寂寥。
白雁秋风,又值黄昏时节,“愁”字不点自出。
“写寒云”的“写”用得极为巧妙,写者,画也。
大雁高飞,在云间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故谓“写寒云”。
这里以天边的白雁暗喻远方的丈夫。
前两句一写景,一写人。
天上白雁,人间鸾女,既是映衬,也是对照,且都写得不同凡响。
玉人瘦损,以青鸾顾影自怜作比,意味无尽。
第三句猛回首,说到了昨夜秋风,自然而然点出“愁”字,并不忌讳语直。
愁也罢了,偏又“成阵”,昨宵今日,陷入愁阵不能自拔,愁绪未曾稍减。
“思君”二句,点明题旨,即愁之根由。
思念自己的情人,却又百般无奈,无法见到,于是寻求排遣,歌一番,唱一阵。
“缓”字透露出歌的节奏,一定是凄婉怨艾之曲;也隐隐透露了歌的内容——无非怀人幽怨之辞。
一人哼唱,不仅不能排遣愁闷,反而更添抑郁。
继而又开樽独酌,以求到醉乡去摆脱愁苦困扰。
就这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
然而此时此刻,才刚刚是黄昏时候,那漫漫长夜,将如何熬过呵!结尾的“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令人黯然神伤。
特别是“如此黄昏”,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恁般长夜”,有余不尽,味永且长。
名句识记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考点演示这首散曲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句简要分析。
答案写闺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又无法相见的苦闷。
主人公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为排遣愁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灯要燃尽,酒已半醉,然而却“如此黄昏”。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走进张九龄》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目的1、情感目标:感受张九龄“九龄风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本土文化。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乐趣。
3、知识目标:学生从生平事迹、古建筑物、诗歌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张九龄。
二、活动重点、难点:1、学生从生平事迹、古建筑物、诗歌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张九龄。
2、感受张九龄“九龄风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本土文化。
三、活动时间:本次活动时间为4周,第一周选出主题,激发兴趣;第二周制定计划,准备资料;第三周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周汇报成果,交流体会。
四、活动思路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第二阶段:各小组制定行动方案,分头准备所需材料。
第三阶段:各小组展开实践探究,即时反馈情况。
第四阶段:活动成果交流。
五、活动准备:1、围绕“走进张九龄”这个主题,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张九龄生平、事迹、诗歌等各方面的情况。
2、围绕“走进张九龄”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家乡各方面的情况,收集张九龄生平事迹、古建筑物、诗歌等资料,相关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内容。
3.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搜索资料,制作成课件。
六、活动流程:(一)难点处理1、围绕“走进张九龄”这个主题,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张九龄生平、事迹、诗歌等各方面的情况。
2、建议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这样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及时把握各小组讨论的动向。
同时,要事先明确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给予小组推荐出来参加班级活动的代表以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3、在班级活动过程中,要推选两名学生担任主持人,教师要对主持人进行培训。
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组学生均作为“大众评委”,参与到点评的环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