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省医院针灸推拿科第四季度考试技巧与口诀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针灸学--- (李军总结)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兰花指。
(太—大拇指,厥—无名指,少—小拇指)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六指。
(厥阴—大足趾外侧(大敦),太阴—大足趾内侧(隐白),少阴—小足趾)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要点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同名阳经交于头面(少阳—目外眦,阳明—鼻翼,太阳—目内眦);②相表里阴经和阳经交于手足末端;③首尾相交的阴经交于胸。
肺心胸(肝肺交于肺、脾心交于心、肾心包交于胸)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络+任督+脾之大络十五络脉走体表。
(加强体表联系)十二经络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中医操作之针灸穴位定位口诀国家医学考试网已经开放20XX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离考试开考没有几天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哦!小编特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辅导资料:针灸穴位定位口诀,预祝大家成功通关20XX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20XX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医操作)-针灸穴位定位口诀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
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
须将穴下针。
环跳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一定要看一、五输穴1.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3.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4.五输穴记忆口诀:(颜之推敲原创)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常用针灸穴位临床应用一、手太阴肺经孔最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
主治:伤风,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项强。
常用配穴:配合谷治疗牙痛;配太渊治疗偏头痛;配太渊、尺泽、足三里治疗肺痨咯血。
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中风昏迷,癫狂,中暑呕吐,小儿惊风。
常用配穴:配中冲、关冲治疗中风昏迷;配合谷治疗咽喉肿痛。
二、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刺法:直刺0.5~1寸。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腹痛,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常用配穴:配太冲、大椎、风池、足三里治疗中暑。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法:直刺0.5~1寸。
主治:热病,手臂肿痛无力,半身不遂,瘾疹,腹痛,痢疾,高血压。
常用配穴:配人迎、足三里治疗高血压;配合谷、血海治疗瘾疹。
肩髃(手阳明、阳跷之会)定位:肩峰端下缘,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上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2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瘾疹。
常用配穴:配阳溪治疗瘾疹;配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
迎香(手足阳明之会)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刺法: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主治:鼻塞不通,鼻衄,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
常用配穴:配阳陵泉、丘墟治疗胆道蛔虫;配四白、地仓、阳白治疗面神经麻痹。
3.足阳明胃经地仓(跷脉、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口角旁0.4寸。
刺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
针灸推拿考试题及答案针灸推拿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知识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以下是一套针灸推拿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针灸推拿中,“得气”是指什么?A. 针感B. 针刺时的疼痛感C. 针刺时的酸胀感D. 针刺时的麻木感答案:A2. 下列哪个穴位不属于足三里?A. 足三里B. 太溪C. 合谷D. 曲池答案:B3. 推拿手法中的“滚法”主要适用于哪些部位?A. 背部B. 腹部C. 四肢D. 头部答案:A4.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补法”是指什么?A. 快速进针,快速出针B. 缓慢进针,缓慢出针C.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D.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推拿治疗的禁忌症?A. 急性炎症期B. 骨折未愈合C. 皮肤病D. 肌肉疲劳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针灸推拿治疗时,常用的穴位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合谷、足三里、太冲7. 推拿手法中的“拿法”适用于______、______等部位。
答案:肌肉、筋膜8.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泻法”是指______。
答案:快速进针,快速出针9. 推拿治疗时,应避免对______进行推拿。
答案:急性炎症部位10. 针灸推拿治疗中,常用的“提插法”是指______。
答案:针刺后上下提插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针灸推拿治疗中“得气”的重要性。
答案:得气是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指的是针刺后患者感到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表明针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得气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判断针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12. 推拿手法中的“揉法”是如何操作的?答案:揉法是一种常见的推拿手法,操作时,操作者用手掌或手指的指腹,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患者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旋转或揉动。
揉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适用于肌肉、关节等部位的治疗。
1、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2、八会穴中的脏会在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E.手太阳小肠经上3、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4、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5、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6、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7、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B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8、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9、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10、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11、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12、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A.肝 B.耳 C.胆 D.胃 E.胁1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1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1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17、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18、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19、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20、三阴交位于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21、拔罐时若需留罐,其留罐的时间一般为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0~25min E.25~30min 22、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23、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24、三焦的下合穴在A.足阳明胃经上 B.足少阳胆经上 C.足太阳膀胱经上D.手少阳三焦经上 E.手阳明大肠经上25、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26、八会穴中的脏会在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E.手太阳小肠经上27、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A.至阳 B.至阴C.会阳 D.肩井 E.昆仑28、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29、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30、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31、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32、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33、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1、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C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2、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3、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4、心的募穴是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5、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6、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7、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EA.丰隆 B.光明 C.飞扬D.大钟 E.商丘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9、手三里位于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10、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是指A.气街 B.标本 C.根结 D.交会穴 E.四海11、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12、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13、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1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15、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16、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17、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18、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19、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20、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21、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22、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23、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24、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25、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2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27、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A.肝 B.耳 C.胆 D.胃 E.胁28、手厥阴经的络穴是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29、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B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 A.耳垂、对耳轮体 D.三角窝、耳甲 E.三角窝、耳垂。
1、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2、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A.至阳 B.至阴C.会阳 D.肩井 E.昆仑3、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4、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C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5、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6、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胎位不正的是A.至阳 B.至阴C.会阳 D.肩井 E.昆仑7、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8、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9、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10、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11、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12、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1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15、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16、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17、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18、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19、手三阳经下合穴是C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虚、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20、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21、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2、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23、使用电针时,当电针器的输出电压在40V以上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BA.0.5mA以上 B.1mA以内 C.1.5mA以内 D.2mA以内 E.10mA以内24、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25、任脉起于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26、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27、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28、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B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 A.耳垂、对耳轮体 D.三角窝、耳甲 E.三角窝、耳垂29、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A.肝 B.耳 C.胆 D.胃 E.胁30、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31、天灸又称为A.化脓灸 B.发泡灸 C.直接灸 D.实按灸 E.间隔灸32、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33、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古中医针灸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古中医针灸口诀:1. 《针灸找穴有诀窍》一针二穴要记牢,先找经脉再瞧标。
一找骨头二摸筋,肌肉边缘仔细寻。
一按酸痛二找窝,穴位多半藏此处。
一用手指二用尺,距离分寸不错失。
就像寻宝慢慢找,找准穴位病赶跑。
2. 《针灸手法要知晓》一针轻刺二慢捻,手法巧妙心不慌。
一要轻柔二要稳,千万别把皮肤伤。
一提一插有节奏,如同跳舞步悠扬。
一旋一转要适度,感觉舒适效果强。
针灸手法掌握好,健康快乐常伴旁。
3. 《针灸注意事项多》一针之前二消毒,卫生安全不能拖。
一避大脉二避筋,小心谨慎才没错。
一忌空腹二忌饱,饭后休息再扎好。
一要放松二别怕,心情平和针有效。
记住这些小要点,针灸顺利身体康。
4. 《常见穴位作用明》一按合谷二揉风,头疼感冒去无踪。
一压足三里二点中脘,肠胃舒服消化通。
一敲涌泉二摩内关,睡眠安稳心不烦。
一揉曲池二抚肩井,肩颈轻松身板正。
熟悉穴位多保健,茁壮成长乐无穷。
5. 《针灸时辰有讲究》一天十二时辰妙,针灸选时要记好。
子时胆经一当令,丑时肝经二来到。
寅时肺经宜休养,卯时大肠把毒扫。
辰时胃经消化强,巳时脾经营养高。
按照时辰来针灸,顺应天时身体好。
6. 《针灸反应别紧张》一有酸麻二有胀,针灸反应属正常。
一若轻微二若短,无需担心心不慌。
一是气血二是经,运行通畅才这样。
一遇不适二告知,医生调整保安康。
正确对待反应事,针灸效果更优良。
7. 《儿童针灸需谨慎》一量体重二看龄,儿童针灸要小心。
一选穴位二控深,浅刺轻刺才安稳。
一察情绪二哄娃,乖乖配合效果佳。
一用短针二留神,安全第一别忘啦。
呵护儿童多注意,针灸助力快长大。
8. 《针灸补泻有方法》一补二泻有区分,手法不同作用存。
慢进快出是补法,身体虚弱它来帮。
快进慢出为泻法,实热病症赶出门。
一轻一重看病情,灵活运用才精准。
掌握补泻小秘诀,针灸治病更有神。
9. 《针灸配穴有规律》一主二配巧安排,穴位组合效果来。
一治局部二调全,远近结合病痛排。
针灸45个必背口诀针灸这门学问,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对于想要学好针灸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关键的口诀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今天我就来给您分享45 个必背的针灸口诀。
先跟您说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
有一次,我跟着一位老中医去乡下义诊。
遇到一位常年被腰痛折磨的老大爷,走路都直不起腰来。
老中医仔细观察了一番,然后拿出银针,嘴里念念有词,“腰背委中求,三里常相守”。
只见他在委中穴和足三里穴下针,没过一会儿,老大爷竟然能慢慢挺直腰杆,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从那时候起,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针灸口诀的神奇。
咱们先来说说“肚腹三里留”这个口诀。
意思就是肚子和腹部的毛病,找足三里穴准没错。
足三里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肚子的“保护神”。
不管是胃痛、胃胀,还是腹泻、便秘,只要刺激足三里,往往都能有所缓解。
您就想象一下,肚子里像是有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捣乱,而足三里穴就是那个能把小精灵们安抚好的神奇按钮。
“头项寻列缺”也是很重要的口诀。
要是头疼、脖子疼,那就找找列缺穴。
列缺穴在哪儿呢?您把两个虎口交叉,食指尖能碰到的那个凹陷处就是啦。
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吹了风,头疼得厉害。
我就按照这个口诀,自己按摩列缺穴,慢慢地,头疼就减轻了不少,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阵清风把脑袋里的疼痛都吹散了。
“面口合谷收”,脸上和嘴巴周围的问题,合谷穴能帮忙。
比如说牙疼、口腔溃疡,按按合谷穴可能会给您带来惊喜。
我记得有一回,我的朋友上火了,嘴巴里长了个泡,疼得吃不下饭。
我就让他试试按合谷穴,他一开始还半信半疑,结果按了一会儿,就觉得疼痛没那么明显了,直夸这口诀神奇。
再说说“心胸取内关”。
心里不舒服,像是心慌、胸闷的时候,内关穴就派上用场啦。
内关穴就像是心脏的“警卫员”,时刻守护着心脏的健康。
“小腹三阴谋”,小腹的毛病可以考虑三阴交穴。
这个穴位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像月经不调、痛经之类的问题,三阴交穴可能会是您的救星。
“坐骨刺环跳”,要是坐骨神经痛,那就得关注环跳穴。
1、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2、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B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 A.耳垂、对耳轮体 D.三角窝、耳甲 E.三角窝、耳垂
3、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4、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5、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C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6、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7、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E.6条
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肝经 B.肺经 C.胆经 D.脾经 E.胃经
9、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支沟 B.间使 C.阴郄 D.三阳络 E.会宗
10、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11、手少阳三焦经的起始穴位是
A.丝竹空 B.中冲 C.关冲 D.侠溪 E.中渚
12、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13、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14、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
A.期门 B.日月 C.膻中 D.大包 E.京门
15、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16、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的穴位是
A.尺泽 B.孔最 C.列缺 D.经渠 E.太渊
17、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18、髓海位于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19、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20、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21、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中府 B.云门 C.孔最 D.列缺 E.少商
22、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23、肌肉薄浅部位腧穴进针法应用
A.夹持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双手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舒张进针法24、三阴交位于
A.内踝尖上4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B.外踝尖上3寸,胫骨外侧缘后方
C.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前方 D.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E.外踝尖上4寸,胫骨外侧缘前方
25、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足厥阴肝经上 B.足太阴脾经上 C.足阳胆胃经上 D.任脉上
E.手太阳小肠经上
26、皮肤针法运用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A.皮部理论 B.络脉理论 C.经别理论 D.经筋理论 E.经脉理论
27、电针法中疏波的频率为每秒多少次?
A.50~100次 B.50次以上C.100次以上 D.2~5次 E.10~20次28、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 B.少列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
29、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30、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E
A.丰隆 B.光明 C.飞扬D.大钟 E.商丘
31、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32、头针毫针刺激时,进针深度宜达C
A.浅筋膜 B.帽状腱膜 C.帽状腱膜下 D.颅项肌 E.颅骨外膜
3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