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一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6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科学实验报告1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实验报告1今天上午,我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科学实验之染色工艺。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
染色工艺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下。
老师拿来三个盒子,她给我们介绍里面的东西,里面有三个空塑料小瓶子,还有捣蒜时用的捣棒、扣子、茶杯、夹子、冰糕棍等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染色工艺有许多种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扎染和夹染。
老师拿出三袋颜料,分别是红、黄、蓝,她拿出小勺子挖了两勺放在小瓶子里,又倒了两厘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们先试了试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张纸或是一块布折三折,像一个扇子样,然后再用皮筋扎起来,在两边扎一下,中间扎一下,然后再染色。
出来的形状是条条形的,非常美丽。
我们又试了夹染,这时冰糕棍或者扣子就派上用场了,夹染就是用夹子把扣子或者冰糕棍夹起来。
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颜料,只能滴那么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
滴完后,让颜料在纸上或布上蔓延出来,再把用夹子夹着的冰糕棍、扣子去掉,打开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做出来的手绢上面印有扣子的形状,非常漂亮。
然后,我还染了一个商标牌,因为商标牌没法折,所以我是用夹染制作的。
最后,老师送给我了一个小手绢,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手绢,因为这个小手绢里的颜色非常丰富饱满。
这次的活动真有意义!科学实验报告2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实验地点室外实验目的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实验器材温度计、黑色纸袋实验步骤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实验结论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科学实验报告3一、创意说明: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
最新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定量分析,了解温度、时间、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
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选取适量的待分解物质样品,记录其初始质量。
2. 设备设置:使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实验,设定升温程序为从室温升至800℃,升温速率为10℃/分钟。
3. 实验操作:将样品置于坩埚中,开启TGA设备,记录质量变化数据。
4. 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收集TGA曲线图,记录各个阶段的质量损失和残留物情况。
实验结果:1. TGA曲线显示,在200℃时,样品开始有轻微的质量损失,推测为水分的蒸发。
2. 当温度升至400℃时,样品质量迅速下降,表明发生了明显的热分解反应。
3. 在600℃时,质量损失趋于稳定,此时残留物质量约为初始样品的30%。
4.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添加特定催化剂后,热分解起始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实验讨论:1. 实验观察到的初步质量损失与预期的水分蒸发相符,进一步证实了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结合水。
2. 热分解阶段的质量快速下降表明样品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3. 残留物的组成分析表明,分解产物主要包括氧化物和其他无机盐类。
4. 催化剂的加入显著改变了反应动力学,这可能与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关。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模拟并分析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分解行为。
通过TGA分析,我们确定了样品的热稳定性和分解产物,同时发现催化剂的使用对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索不同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下的分解行为,以优化工业生产过程。
最新实验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并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深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1. 0.1M的硫酸铜溶液2. 0.1M的锌硫酸溶液3. 磁力搅拌器4. 恒温水浴5. 滴定管6. 温度计7. 计时器8. pH计9. 电导率仪10. 实验室常规仪器和安全设备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溶液和仪器,并确保仪器校准准确。
2. 将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
3. 使用恒温水浴调整溶液温度至预设值(如25°C)。
4. 同时,将锌硫酸溶液吸入滴定管中,并调整至初始读数。
5. 开始计时,立即将锌硫酸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同时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
6. 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及沉淀物的生成情况。
7. 使用pH计和电导率仪定期测量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记录数据。
8. 当反应接近完成时,停止滴定,并记录总耗时和消耗的锌硫酸溶液体积。
9. 清理实验现场,处理废液,并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得到妥善保管。
实验结果:1.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观察数据,包括时间、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物的量、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2. 根据消耗的锌硫酸溶液体积和反应时间,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
3. 分析温度、浓度、pH值和电导率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预期的关系。
2. 探讨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
3. 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
实验结果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相符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行为。
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报告总结15篇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验报告总结1实训一数控车床认识及基本操作实训一. 实训目的:了解数控车床掌握基本操作二. 实训内容:用数控车床车一零件三. 实训设备:数控车床四. 实训思考题1.简述数控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答:1、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控机床操作。
2、禁止多人同时操作,强调机床单人操作。
3、学生必须在操作步骤完全清楚时进行操作,遇到问题立即向教师询问,禁止在不知道规程的情况下进行尝试性操作。
4、操作中如机床出现异常,必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
5、手动原点回归时,注意机床各轴位置要距离原点-100mm以上。
6、手工操作前,应先按下手动按钮后再进行操作。
7、学生编完程序或将程序输入机床后,要通过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试运行。
8、学生进行机床试运行及自动加工时必须在指导教师监督下进行。
9、程序运行注意事项:(1)刀具要距离工件200mm以上。
(2)光标要放在主程序头。
(3)检查机床各功能按键的位置是否正确(4)启动程序时一定要一只手按开始按钮,另一只手按停止按钮,程序在运行当中手不能离开停止按钮,如有紧急情况立即按下停止按钮。
10、机床在运行当中要将防护门关闭以免铁屑、润滑油飞出伤人。
11、在程序中有暂停测量工件尺寸时,要待机床完全停止、主轴停转后方可进行测量。
此时千万注意不要触及开始按钮,以免发生人身事故。
12、关机时,要等主轴停转3分钟后方可关机。
2.机床回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正确地在机床工作时建立机床坐标系3.机床的开启、运行、停止有那些注意事项?答:首先安全第一,关机前要先按急停按钮再切断系统电源开关、最后切断电源开关,开机时顺序相反,开机后刀架要进行回零,主轴要低速热运转几分钟才能进行正常加工,如果停机时间过长要多运转一会,而且刀架也要空运行几下再加工。
引言概述: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描述和分析实验一的检测方法、过程和结果。
本实验主要关注实验一中的检测过程和结果,并提供了相关数据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有效性。
正文内容:I.检测方法概述1.实验目的和背景介绍2.实验设计和设置3.仪器设备和试剂使用II.实验过程1.样品准备和处理1.1样品选择和获取1.2样品预处理步骤1.3样品分组和标记2.检测步骤2.1样品处理过程2.2检测方法的优化2.3检测条件的设定III.实验结果1.检测结果数据分析1.1检测结果的定量分析1.2检测标准的应用和解读1.3检测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比2.结果讨论2.1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2.2异常数据和异常样品的处理2.3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讨论IV.结果解释与相关性探讨1.实验结果的解释1.1实验所得数据的意义和解释1.2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的对比2.结果相关性的探讨2.1结果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2.2结果与理论预期之间的关系2.3结果对理论层面的贡献和启示V.结论与未来展望1.实验结论总结1.1实验目的的达成情况1.2主要结果的总结和归纳1.3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2.未来展望与改进方向2.1相关实验的进一步研究方向2.2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建议2.3实验结果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总结:本实验报告详细描述了实验一的检测方法、过程和结果。
介绍了实验设计、样品处理、检测步骤等关键步骤,并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讨论。
结果解释探讨了实验结果的意义和相关性,总结了实验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建议也被提出,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实验报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实验结果提供指导。
检测实验一实验报告引言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实验一对不同样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
通过测量不同样品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评估其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样品准备、实验流程、检测指标、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实验一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常识,并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实验器材:- 试管- 显微镜- 称量器具- 实验药品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实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规律。
通过加热、冷却、搅拌等操作来观察物质的相变过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同时,我们还将借助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初始质量。
3. 借助称量器具,精确称量实验物质的质量。
4. 加热试管中的实验物质,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在加热过程中,不断观察实验物质的变化,记录是否发生相变及相应的温度。
6. 冷却实验物质,继续记录温度变化和是否发生相变。
7. 利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1. 实验物质在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发生了相变,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2. 随着继续加热,液态物质再次发生相变,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实验数据处理:1. 统计实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情况,并作图表示。
2. 计算相变过程中的温度差异及质量差异,并绘制相应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可以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在微观层面上,这些相变过程是由分子或原子的运动引起的。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中,通过亲身操作和观察,我对物态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室安全。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我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有了初步掌握。
在以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细节和数据的准确性,以期取得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实验改进方向:1. 在实验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相变情况,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数据分析。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实验课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实验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实验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1.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2.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原理及设备介绍;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3. 数据记录与分析;4. 实验结果讨论。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原理及设备介绍: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所使用的设备。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同时,我们还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实验环境的整洁,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实验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共同解决。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4. 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1)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实验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严谨、规范地操作,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3. 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
六、体会1.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2.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严谨、规范地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团队协作在实验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4. 实验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验一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一:金属钠的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了解其在水中的反应、燃烧以及与酸的反应。
二、实验原理: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其在与水反应时能够迅速释放氢气和产生碱性溶液;在空气中易于燃烧产生火焰;与酸反应可以产生氢气和相应的盐。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戴好实验室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砂盘中,加入适量的水。
3.观察水中的反应,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速度以及是否有气体产生。
4.用蜡烛点燃金属钠,观察其燃烧现象。
5.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然后加入少量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观察:金属钠与水接触后剧烈活动,放出氢气,并且产生了碱性溶液,溶液呈现碱性。
金属钠+水→氢气+氢氧化钠2.金属钠燃烧的观察:点燃金属钠后,钠迅速燃烧产生明亮的橙黄色火焰,并伴有剧烈的爆炸声。
金属钠+氧气→金属氧化物3.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观察:金属钠与盐酸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氢气,并生成相应的氯化钠。
金属钠+盐酸→氢气+氯化钠五、实验讨论: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速度非常快,钠能够迅速与水分子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这是因为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具有较低的电负性,易于失去电子,与水中的氢离子反应形成氢气。
2.金属钠的燃烧能力很强,它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产生高温的火焰,并且有剧烈的爆炸声。
这是因为钠在点燃后,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火焰。
3.金属钠与酸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并生成相应的盐。
这是因为钠可以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同时形成相应的盐。
六、实验结论:金属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碱性溶液;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
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
2.实验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金属钠的溅射。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甲醇水溶液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粘度的测量方法和粘度与浓度的关系,了解甲醇水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原理:当两层液体隔有无限小距离,外层静止不动而内层沿着内壁缓慢流动时,内层流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高度而不同,最靠近内壁时速度最小,离内壁越远而速度越大,因此液体内部各层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为内摩擦力,内部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内部之间的不规则活动所引起。
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
实验仪器:粘度计、甲醇、蒸馏水、容量瓶、移液管、计时器、温度计、实验台等。
实验步骤:1. 用甲醇和蒸馏水配制出5%、10%、15%、20%、25%五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水溶液。
2. 将各种浓度的溶液分别取一定的量,称重记录质量。
3. 将溶液倒入粘度计中,注意勾兑均匀。
4. 将粘度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控制温度为25℃,20分钟后进行测量。
5. 用移液管用力吹两下,将移液管中的空气全部排出,将粘度计倾斜成一定的角度,记录滑球上升的时间。
6. 对每种浓度的溶液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实验结果:浓度/% 时间/s5 11.1310 8.3215 6.7320 5.8925 4.96数据处理:1. 利用测量数据绘制出甲醇水溶液浓度与粘度的曲线。
2. 利用测量数据计算出甲醇水溶液的相对粘度和黏度,并绘制出相对粘度和黏度随浓度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水溶液随着浓度的增加,其粘度不断降低。
此外,相对粘度和黏度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结果说明甲醇水溶液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浓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为甲醇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参考。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
—模拟贯通导线放样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地点: 0号公寓到新科文实验楼
班级: 08测绘
姓名:陶李锋
学号: 088319140
教师:周兴东詹家民
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2011年12月12日至2011年12月16日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根据设计的地下贯通测量方案,将模拟贯通的导线在实地放样出来,看其贯通面的误差的大小。
在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
①巷道贯通重要方向允许偏差:水平一般小于0.2米,高程小于0.2 米;
②平面坐标采用北京54坐标系,高程坐标采用1956国家高程基准;
③采用相关规范或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测绘局,200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部。
《煤矿安全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部。
二、任务与内容
测量手段的选择(包括选用仪器设备,测量方法、观测精度及测量限差等);测量方案的设计;贯通测量的误差预计(制作贯通测量误差预计专题图,估算贯通误差)。
三、已知数据
南起点(NQD):科文学院,坐标为:3785539.264m,515761.842m
北起点(BQD):测绘学院,坐标为:3786050.883m,516570.446m
拐点1(JD1):东大门处,坐标为:3785777.705m,516544.335m
拐点1(JD2):科文学院北,坐标为:3785762.519m,515750.840m
贯通点:桥中间,大约是贯通距离的中间位置
贯通距离:1.3km
四、贯通工程概况
贯通工程全长大概1.15公里,地势较平坦,视野开阔,周围无遮挡物,以学生宿舍0#楼路口的K009点作为起始点,以科文学院新校区文科楼前12号点为结束点,从K009(01)开始向南—02——03——04——05--06---K(贯通点)向西——08'——07'——06'——05'——04'——03'——02'——01'。
K009至师大公寓门口线路作为y'方向,按照实习的要求,贯通巷道为学校的至善路,贯通距离约为300米,贯通位置为至善路中部。
重要方向为垂直该巷道的x'方向。
详见《泉山校区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图》。
五、测量步骤
1. 学生从南起点和北起点分别将导线点放样到实地,直到贯通点的前一个点,同时用复测支导线的方案测量该导线,一直测量到贯通点的前一个点上。
测量导线时要按图根导线的测量过程进行测量,即在每个点上测量两个测回,盘左盘右的角度互差要小于40″,两个测回的角度互差要小于30″。
复测时跟第一次测量的过程相同,但是,前后视要互换,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测量测得是左角,第二次测量要测右角,左角+右角应等于360°,该项闭合差不应该大于60″。
2.分别在贯通点两侧的两个导线点上进行贯通点的放样,在实地检查贯通点的横向偏差。
六、泉山校区贯通测量误差设计图
放样结果图:
K点水平距离相差0.001m
水准测量数据及处理:
测站点号视距视距差后视前视高差(M) 高程
(M)(M) (M) (M) (M)
1 K009 50.6 -0.
2 0.959 -0.547 51.627
D1 50.4 1.506
2 D1 51.4 0.1 1.301 -0.645
D2 51.5 1.946
3 D2 51.9 -0.
4 0.75
5 -1.034
D3 51.5 1.789
4 D3 50.3 0.2 1.006 -1.059
D4 50.5 2.065
5 D4 50.5 -0.
6 0.799 -0.966
K 49.9 1.765 47.376
-0.9 Σh-4.251
累计视距
差
1 K027 37.1 0.4 1.541 -0.677 69.712
D1 37.5 2.218
2 D1 22.9 -0.4 0.551 -1.675
D2 22.5 2.226
3 D2 22.9 0.2 0.65
4 -1.648
D3 23.1 2.302
4 D3 24.
5 -0.4 0.671 -1.894
D4 24.1 2.565
5 D4 22.1 -0.4 0.542 -1.935
D5 21.7 2.477
6 D5 20 0.1 0.612 -1.602
D6 20.1 2.214
7 D6 27.2 -0.5 0.432 -2.313
D7 26.7 2.745
8 D7 16.4 -0.9 0.616 -1.824
D8 15.5 2.44
9 D8 23.4 -0.1 0.215 -2.424
D9 23.3 2.639
10 D9 20.8 -0.6 0.325 -2.113
D10 20.2 2.438
11 D10 12.9 0.6 0.526 -1.789
D11 13.5 2.315
12 D11 29.6 0.9 0.215 -2.426
K 30.5 2.641 47.392
-1.1 Σh -22.32
累计视距
差
K点高程相差0.016m。
测站点号视距视距差后视前视高差(M) 高程
(M)(M) (M) (M) (M)
1 K009 50.
2 0.5 1.04
3 -0.549 51.627
D1 50.7 1.592
2 D1 51.8 -0.5 1.45
3 -0.644
D2 51.3 2.097
3 D2 52.3 -1.2 0.837 -1.032
D3 51.1 1.869
4 D3 49.8 0.9 1.071 -1.061
D4 50.7 2.132
5 D4 50.1 0.2 0.914 -0.967
K 50.3 1.881 47.374
-0.1 Σh-4.253
累计视距
差
1 K027 37.7 -0.8 1.479 -0.67
2 69.712
D1 36.9 2.151
2 D1 22.
3 0.8 0.51
4 -1.677
D2 23.1 2.191
3 D2 22.5 1.2 0.642 -1.646
D3 23.7 2.288
4 D3 23.8 0.8 0.629 -1.892
D4 24.6 2.521
5 D4 22.3 -0.2 0.514 -1.937
D5 22.1 2.451
6 D5 19.
7 0.9 0.657 -1.604
D6 20.6 2.261
7 D6 27.5 -1.2 0.446 -2.311
D7 26.3 2.757
8 D7 15.9 0.2 0.647 -1.826
D8 16.1 2.473
9 D8 23.6 -0.5 0.237 -2.426
D9 23.1 2.663
10 D9 21.2 -1.3 0.387 -2.106
D10 19.9 2.493
11 D10 13.4 -0.6 0.579 -1.805
D11 12.8 2.384
12 D11 30.1 0.1 0.308 -2.421
K 30.2 2.729 47.389
-0.6 Σh -22.323
累计视距
差
K点高程相差0.0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