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8.34 KB
- 文档页数:3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朱汉华【摘要】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成罪犯斑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斑块常无临床症状或者仅出现稳定性心绞痛,从稳定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常常是炎症反应的结果.因此,在易损斑块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之前,循环中能找到可靠识别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物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发现许多炎症标志物可提供易损斑块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本文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3页(P518-520)【关键词】综述;炎症;生物学标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作者】朱汉华【作者单位】541002 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膜侵蚀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者完全阻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
易损斑块的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成罪犯斑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病理学特征为薄纤维帽,大的坏死脂质核伴丰富的炎症细胞和少量平滑肌细胞,斑点状钙化以及正性重构[1]。
目前许多侵入性与非侵入性检查已经可以影像学识别易损斑块,检查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血管超声(IVUS)、血管内超声弹性图、血管镜、近红外线分光镜、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斑块温度记录图、斑块pH测量法、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显像、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多层和多排螺旋CT等技术。
斑块中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纤维帽中胶原降解以及通过加速平滑肌细胞死亡而抑制胶原合成,最终使得斑块的纤维帽变薄、自发或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斑块破裂;斑块内炎症细胞死亡,尤其是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死亡,也进一步促进斑块内坏死核扩大;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导致斑块内出血、体积急剧扩大,最终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分子机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主要机制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两个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胆固醇和脂蛋白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血凝块是由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反应引起的。
这两个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冠心病的研究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可导致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斑块的破裂。
炎症反应不仅可以促进斑块的形成,还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破裂。
髓过氧化物酶(MPO)也是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MPO是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含量升高的一种酶。
MPO可以形成氯离子和其他氧化物,对脂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这种氧化应激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并参与血管内膜炎症反应的发生。
因此,抑制MPO的活性可能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除了炎症反应,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也是冠心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NO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NO合成能力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内皮细胞损伤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功能受损。
因此,促进NO合成和释放可能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策略。
另一个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是遗传学。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例如,几个与脂质代谢有关的基因被发现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关。
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冠心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炎症反应、MPO、一氧化氮和遗传学等方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可以为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和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周光妍;于波【摘要】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has emerged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cardiovascular events,is,in most cases,triggered by the rupture of a vulnerable plaque followed by thrombosis formation at the rupture site.Deep understanding of vulnerable plaque formation can greatly impac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In the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vulnerable plaque.【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易损斑块;病理机制【作者】周光妍;于波【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栓形成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而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则是急性管腔内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急性心血管事件防治中的最大难点与重点,因此探究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年第12期筝综述及其他筝易损斑块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进展李娇娇马小川陈统赵丹(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陕西延安716000)随着他汀类药物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明显下降。
然而,每年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大部分人没有前驱症状,且现有的诊断技术难以在心血管事件前发1现受害者。
近年的研究发现,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后者取决于AS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vulnerability)。
因此,易损斑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成为近年来AS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有资料显示[1],近几年,中国每年都新增近百万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多国多中心的GRACE注册临床研究显示,ACS患者1年后死亡率约为15%,3年后升高至25%,4年后可达39%。
其致死原因主要是急性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过程与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溃疡、钙化结节、斑块内出血等,以及斑块表面内皮功能不全、炎症或斑块内组织因子暴露等因素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密切相关。
这种发生上述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斑块。
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对与易损斑块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及稳定易损斑块的治疗作一综述。
1易损斑块的特征Naghavi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组织学定义和诊断标准[2],其主要标准是:(1)斑块内活动性炎症;(2)大脂核和薄纤维帽(<65μm);(3)血管内皮细胞的脱落伴表层血小板聚集;(4)斑块有裂隙或受损;(5)官腔严重狭窄(狭窄>90%)。
次要标准是:(1)浅表钙化小结;(2)黄色斑块;(3)斑块内出血;(4)血管内皮功能不良;(5)正性重构。
2易损斑块的识别目前,主要有血清学和影像学两大类检测易损斑块的方法。
各种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可密切反映斑块发展变化的方向,在斑块失稳定性、破裂以及未来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预测中可能有重要的价值,且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3]。
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危险分层中应用进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患者猝死。
ACS的病理生理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造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以致梗死。
临床上,它涵盖了一组连续进展的病症,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能否早期检测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无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标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学标志物;危险分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神经体液因素、微血管和血栓形成、脂质代谢异常、基质降解、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等。
相关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危险分层、指导治疗以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肌钙蛋白的出现,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各种指南均推荐肌钙蛋白用于ACS的早期识别,目前主要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早期检测方面。
本文主要对临床常用的ACS心脏标志物进行阐述。
1 心脏相关的标志物常见的心脏标志物有很多,包括炎症免疫方面的标志物,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b(interleukin-1b,IL-1b)、白介素6(IL-6)、可溶性CD40配體(sCD40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血清淀粉A(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xis factor-1,MCP-1)、基质金属蛋(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等。
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干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黄岚李佳蓓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前者主要由AS斑块不稳定所致。
因此,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并积极予以临床干预,对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稳定斑块的定义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又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高危斑块”、“危险斑块”等,其定义为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和/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
典型的不稳定斑块由大脂质池、薄纤维帽、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少许平滑肌细胞或胶原等成分组成(图1)。
常见病理学类型如下:(1)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质核心增大及纤维帽变薄,内有巨噬细胞侵润;(2)已破裂或正在修复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部分阻塞;(3)有糜烂倾向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其中的蛋白聚糖增多,以及斑块表面发生血小板聚集;(4)糜烂的易损斑块:除具有(3)型特征外,另表现为非完全阻塞性斑块表面有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破裂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图1. 不稳定斑块(A)低倍镜观察见一偏心性冠脉AS斑块:薄纤维帽附在较大的脂质核心上(×20);(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纤维帽内含有大量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箭头所指部位)(×400);(C)富含细胞的纤维帽内可见胆固醇裂隙;(D)染色α-肌动蛋白阳性的VSMCs,纤维帽内呈阴性(×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