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的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科学家提取到的第一份纯酶结晶是脲酶,与没有催化剂相比,适宜条件下,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的速率提高1014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胃部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中,通过分泌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脲酶只能够催化尿素分解,说明脲酶具有专一性B.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的速率提高1014倍,说明脲酶具有高效性C.幽门螺杆菌核糖体合成尿素酶所需ATP可能来自细胞质基质D.幽门螺杆菌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能与协同进化有关【答案】B【解析】脲酶只能够催化尿素分解符合酶专一性的含义,A正确;与没有催化剂相比,适宜条件下,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的速率提高1014倍,说明脲酶具有催化功能,若要证明脲酶具有高效性,需与无机催化剂相比,B错误;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TP直接来自细胞质基质,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C正确;幽门螺杆菊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可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因而能适应胃部强酸性环境,环境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要想生存下来,就得适应环境的改变,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的进化和发展,因此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能与协同进化有关,D正确。
2.下列有关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实例,对应不正确的是()A.普遍性: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遇到迫害时,身体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B.普遍性:未下雪的冬季,雷鸟换为白色羽毛C.普遍性: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D.相对性:浑身长满硬刺的刺猬,一般的敌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狐却洒其尿液,把它熏得舒展开“刺球”,进行捕食【答案】B【解析】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遇到迫害时,身体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以及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都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AC正确;雷鸟将羽毛换为白色,是为适应下雪的冬季,若冬季未下雪,则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更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B错误;浑身长满硬刺的刺猬,一般的敌人在它面前束手无策,狐却洒其尿液,把它熏得舒展开“刺球”,进行捕食,说明该形态变化对于不同生物的效果是不同的,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正确。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一、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整合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整合2.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4.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5.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携带的基因随个体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但随着繁殖它把自身一部分基因传给了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了基因库。
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
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与物种的比较(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3)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①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
②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辽宁省营口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变化的光是()。
A.红外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光2. 生物进化的两种动力是( )A.突变和自然选择B.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遗传变异与人工选择D.特变与遗传漂变3. 以空贝壳为家的寄居蟹和作为其伪装的海葵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偏利共生D.竞争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5. 生产者包括的生物类群是( )。
A.真菌B.病毒C.绿色植物和利用化学能的细菌D.工人、农民6. 在相对匀质的环境中,主要资源分布均匀的条件下,由于种群内个体竞争的结果,种群内个体常呈(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随机和集群分布7. 下列关于能量和物质循环正确的说法是( )。
A.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方向逐级流动B.生态系统的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往返流动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运转D.循环”一词意味着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被永远重复利用8.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余下的能量即为( )。
A.总初级生产量B.净初级生产量C.总初级生产力D.次级生产量9. 由染色体的变化引起生物特征改变的变化是( )。
A.DNA突变B.RNA突变C.染色体变异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0. 下列不影响群落的演替的因子是( )。
A.火B.森林采伐C.栽培D.某一物种灭亡11. 与r对策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__,寿命()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12. 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
福建省宁德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结构最为单纯的是( )。
A.森林B.草原C.农田D.海洋2. 某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小,老年个体比例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这个种群的结构类型是( )。
A.增长型B.稳定型C.下降型D.不规则型3. 用“生物学的多层蛋糕”来形象地确定生态学在传统生命科学划分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人是( )A.林德曼B.奥德姆C.坦斯利D.苏卡乔夫4. 顶级食肉动物的数量,在所有种群中通常是( )。
A.最多的B.最少的C.最适当的D.居中的5.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昼夜变化B.湿度昼夜变化C.食物的变化D.光照昼夜变化6. 从人类的食性来看,我们所处的营养级是( )A.第一、二级B.第二、三级C.第三、四级D.第二、三、四级7.下列有关水生植物特点中,正确的是()。
①发达的通气系统②叶片极厚③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④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全部正确8. 环境问题是指( )A.生态破坏B.环境污染C.温室效应D.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9. 从土壤质地来看,对作物生长最有利的土壤是( )A.黏土B.壤土C.粉砂土D.砂土10.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种食物只能被一种消费者取食B.多条食物链可形成食物网C.一种消费者不能同时取食多种食物D.营养级是有一定顺序的,不是错综复杂的11.温带草原在半干旱区的群落类型是( )。
A.草甸草原B.典型草原C.荒漠草原D.高山草甸12. 种群中的某些个体身体表面的颜色可以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以避免被天敌发现捕杀,又不易被猎物察觉,使之获得的食物充足,这样的个体在种群中的竞争能力强,会有更高的存活率并能繁殖更多的后代。
八年级生物自然选择知识点生物是自然界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生命体,而自然选择则是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自然选择这个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并且了解它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一些适应环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容易被淘汰。
自然选择理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提出,它认为物种的进化是由于自然选择所引起的。
自然选择包括两个基本概念:适应性和遗传性。
适应性指的是个体的表型特征能够使它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更大;而遗传性是指适应性表现在个体的基因上,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二、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对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进化,使物种不断发展、繁衍和进化。
适应环境的生物将会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会被淘汰。
这样,在进化的过程中,经过数代的演化,物种就能够得到更适应环境的基因和生理特征,使生物的存活能力不断提高。
三、自然选择的应用自然选择的应用在生物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展现。
例如,对于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研究中,许多科学家都运用了自然选择的理论,探索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在实践中,自然选择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畜牧业、药物研发、环保以及医学等领域。
在农业中,运用自然选择理论,科学家们培育了更加适应环境、生长更快速、产量更大、更抗病害的植物和动物。
在医学领域中,自然选择的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病毒、细胞等的研究中,以期能够开发出对人类健康治疗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
综上所述,自然选择作为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实践应用中,都展现出了其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增强对于这一知识点的了解和应用,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认识自身。
自然选择的常见类型1.稳定性选择就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
这种类型的选择大多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种群中,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种群的基因型组成更加趋于纯合。
例如,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
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比较特殊的,而在存活的麻雀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
这表明离开常态型的变异个体容易被淘汰。
2.单向性选择是在种群中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从而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逐代增加,而它的等位基因频率逐代减少,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会使变异的范围逐渐缩小,种群的基因型组成趋于纯合。
单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种群中,例如,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
3.分裂性选择就是把种群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大为减少。
这种类型的选择也是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原来的生存环境分隔为若干个小生境,或者当种群向不同的地区扩展时,都会发生分裂性选择。
以一对等位基因来说,A A和a a可能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小生境,而A a的表现型可能对这两种小生境都不适应,这样,在这两种小生境中,交配繁殖可能都发生在基因型为A A或a a的个体之间,而具有杂合基因型(A a)的个体在这两个种群中会逐代减少并且趋于消失。
例如,克格伦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可以说就是分裂性选择的结果。
典型例题及解析试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B.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D.长期的地理障碍形成的生殖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B正确;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C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D正确。
四川省自贡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低温期( ),植物受害越重。
A.温度越高B.越短C.越长D.有间隔2.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作用起直接作用的是( )A.温度B.海拔高度C.坡向D.坡度3. 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A.净化环境B.涵养水源C.增强温室效应D.保护生物多样性4. 下述动物中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 )A.松鼠B.夜猴C.家鼠D.壁虎5. 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冬小麦B.油菜C.菠菜D.晚稻6.下列不用于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是()。
A.收获量测定法B.二氧化碳测定法C.黑白瓶法D.标志重捕法7.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8.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B.保护天敌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D.保护害虫种群9. 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 )A.时间长B.范围广C.闭合式D.以上三者都是10.食物链“草一兔一鹰”中的鹰处于()。
A.第一营养级B.第二营养级C.第三营养级D.第四营养级11.炎热夏季的中午,玉米苗会出现暂时性萎蔫现象,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蒸发,玉米的这种适应是()。
A.行为适应B.生理适应C.结构适应D.形态适应12.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
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13.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
A.密度B.盖度C.频度D.重要值14.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 )。
A.《京都议定书》B.《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湿地公约》D.《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15. 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物积累比热带雨林高,主要原因是()A.没有分解者B.分解作用强C.分解作用弱D.微生物代谢旺盛16. 单元顶级和多元顶级之间的真正差异可能在于( )。
黑龙江省鸡西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 )。
A.寒温带B.热带C.亚热带D.暖温带2.水稻田里,黏虫和青蛙构成的联系称为()。
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3.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
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4.下列有关自然种群的不规则波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B.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C.非周期性的或少见的数量波动D.非周期性的或常见的数量波动5. 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6.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远小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7. 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A.磷B.钙C.氮D.铁8.地形是通过影响光、温、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因此属于()。
A.限制因子B.生物因子C.直接因子D.间接因子9. 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10.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11. 因橡树的花朵被冻死,使橡实的产量大大下降,这使冬季松鼠的数量也下降,这是( )的结果。
A.气候因素调节B.生物因素调节C.食物因素调节D.自动调节12.尚玉昌先生认为地球人口承载能力为( )。
A.100亿B.200亿C.150亿D.80亿13. 蜘蛛、蜗牛、青蛙等一般生活在森林的______中。
陕西省延安市高职单招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生态失调的原因?()A.A.生物群落的不断演替B.火山爆发、台风C.人的行为D.雨、雪2. 在陆地群落中,( )通常是优势种。
A.种子植物B.被子植物C.灌木D.草本植物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4.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A.蒙古标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5. 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定居的是()A.生长B.发芽C.繁殖D.腐烂7.下列生物不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A.藻类B.水稻C.化能自养细菌D.棉铃虫8.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9.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
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10.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栖息环境总称为()A.水圈B.生物圈C.大气圈D.岩石圈11.“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 )。
A.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B.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C.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D.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12.按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当年完成生活史并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利时期的植物是()。
A.一年生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13.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
云南省丽江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 )因子属于间接生态因子。
A.土壤B.水C.地形D.温度2.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4. 进入海洋的物质重新回到陆地上,通过的方式是( )。
A.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被浪花飞沫带进大气中B.一些海洋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C.由于生物的死亡,不断会有一些物质进入海底沉积层,在分解者还来不及把它们分解之前,就被淤泥和泥沙所覆盖D.海底沉积物被冲积到陆地上5.在南美洲的一种没有自卫能力的文鸟,选择最凶狠、最有毒的黄蜂为其邻居,借以保护自己,二者之间属于()。
A.原始合作B.互利共生C.偏利共生D.寄生6. 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7.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 )。
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8.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
A.土地退化B.土壤污染C.生态平衡失调D.土地沙化9. 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由于( ),生态系统将会彻底崩溃。
A.断绝了生态系统的物质之一的供应,生态系统就停止了能量利用B.断绝了生态系统的某些物质供应,不会停止生态系统内能量利用C.断绝了生态系统的能源供应,生态系统一定会停止能量利用D.断绝了生态系统的能源供应,不会停止生态系统内能量利用10.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E五级,按饶基耶尔(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
自然选择的类型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自然选择是最主要的因素。
自然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稳定性选择。
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种情况多见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
▪选择的结果使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群体的基因型组成更趋于纯合。
据报道,人类新生儿体重为平均体重左右者,其死亡率最低,过轻或过重者死亡率均较高。
▪二、单向性选择。
即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某一变异方向发展,这种类型称单向性选择。
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会使变异的范围逐渐趋于缩小,群体基因型组成趋向于纯合。
▪单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群体中,人工选择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即定向选择。
桦尺蠖的工业黑化就是这种类型的自然选择。
▪三、分裂性选择。
是指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
这种类型也是在环境发生变化后群体里进行的。
原先较为一致的生态环境分隔为若干次一级的环境,或群体向几种不同地区扩展,都会出现分裂性选择。
▪例如克格伦岛上的昆虫正是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才逐渐形成残翅、无翅或翅膀特别发达这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逐渐被淘汰了。
▪四、平衡性选择。
是指能使二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的比例在若干代中能保持平衡的选择,也即是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1.对杂合体有利的选择,即杂种优势。
这种情况下杂合体(Aa)比纯合体(AA)和(aa)都更能适应环境。
在选择过程中杂合体(Aa)更容易保留下来,
▪但它繁殖时一定会发生基因分离,后代中必然出现AA和aa的纯合体,即AA和aa 个体不易被淘汰掉,一定时期后,不同基因型的比例达到平衡。
▪如在非洲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杂合基因型个体(Ss)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SS)低得多,此时为杂合体Ss优于纯合体SS,自然选择的结果使S和s 基因频率能保持平衡。
▪ 2.依赖于频率的选择。
当某一基因型的适应能力随它的频率而变化时,选择就依赖于频率。
如复杂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很稀少时就可能有很高的适应能力,因为这时环境资源就显得优越了。
▪相反当这种基因型获得充分增殖后,会使它的环境达到饱和,难以进一步发展了。
这也是维持遗传多态性的一种机制。
▪五、性选择。
许多生物的雌雄两性在体型、颜色、行为方面存在差异,这也是由选择所促成的,这一类型称为性选择。
▪在某些动物中,雄性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在争斗中获胜个体获得配偶,失败个体虽不致于死亡,但生殖较少或不能生殖。
这样较强壮的个体的基因容易传递下去,
有利于整个种群的进化。
▪在某些鸟类中,雄鸟常常集合成群,在雌鸟面前姿态殷勤,并炫耀其艳丽的羽毛,雌鸟最终选择最有吸引力的雄性作配偶,这也是一种性选择。
▪但这种情况并不一定对进化有利。
因为这样的雄性虽能觅得配偶,但其子代也将因此而容易遭到肉食动物侵袭而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