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量的测算
- 格式:doc
- 大小:292.00 KB
- 文档页数:15
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引言: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是评估其工作负担和考核其绩效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教师基本工作量的确定、额外工作量的考虑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教师基本工作量的确定教师基本工作量的计算是教学工作量计算的核心。
在确定教师的基本工作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教学任务:包括承担课程的教学、听课指导和教研活动等。
2. 教学年限和教学经验:教学年限和教学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应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进行合理的考虑。
3. 学生人数和班级规模:学生人数和班级规模对教师的教学负担有直接影响,应纳入计算范围。
4. 学科特殊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差异,应考虑学科特殊性进行适量调整。
二、额外工作量的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这些额外工作量也应纳入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额外工作量及其计算方法:1. 学生评价工作量:教师需要进行学生评价工作,包括批改试卷、写评语等。
可按照课程学时的百分比进行计算。
2. 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对于承担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应按照指导学生人数和毕业论文的量进行计算。
3. 学生实践工作量:教师参与学生实践活动,如实习指导、实验指导等,应按照活动的时长和难度进行计算。
三、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际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下面给出一些解决办法:1. 教学任务间权重不平衡:不同教学任务对教师工作负载的影响不同,可通过设定任务的权重来解决。
2. 学生人数的波动:学生人数的波动可能导致教师工作量的不确定性,可以参考历史数据进行合理估算。
3. 教师跨学科教学:对于同时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师,应按照各学科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计算,并合理调整。
总结: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是评估教师工作负担和绩效的重要依据。
通过确定教师基本工作量、考虑额外工作量,以及解决常见问题,可以合理公正地计算出教师的工作量。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化评估细则是针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评估的具体细则。
以下为可能的评估细则:
1. 教学课时评估:根据教师的教学课时数量来评估其教学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每周的教学课时应达到一定的标准,如25节课时。
2. 授课班级评估:根据教师所带班级的数量来评估其工作量。
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应带一定数量的学生,如一个教师带30个班级。
3. 教学任务评估: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数量和难度来评估其工作量。
例如,教师可能承担教学准备、授课、教学评价等多个任务,不同任务的工作量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重。
4. 个人成果评估:根据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个人成果来评估其工作量。
这包括教学成绩、学生评价、教学研究成果等内容。
5. 教学辅助工作评估:根据教师在教学辅助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来评估其工作量。
这包括备课、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等工作。
6. 专业发展评估:根据教师参加培训、教研活动等专业发展情况来评估其工作量。
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增加其工作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些可能的评估细则,具体的评估细则还需要根据当地教育政策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 1 页共 1 页。
教学及社会兼职工作量计算方法一、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1、讲课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A)=实际授课学时数(B)×课程类型系数(K)×讲课效益系数(P)(1)实际授课学时数以教学计划为准(2)课程类型系数(K)(同时K取最高值计算)技术基础课:1.1专业课:1.15物理:1.2研究生学位课:1.25研究生非学位课:1.2双语教学:1.3重复课:0.8(二个班);0.65(三个班以上)(3)讲课效益系数(P)=N1+N2+N3选修学生人数≦40时取N1=1,若选修人数超过40人,超过部分每增加1人,N2=0.01,开新课N3=0.2,新开课N3=0.1辅导修改作业已考虑在课程类型系数中,一般不再单独计算,若授课与辅导,批改作业分别由两位教师承担,则该门课程教学工作量1/6-1/4作为负责辅导、批改作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其余3/4-5/6作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2、实践环节与毕业环节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工作量(A)=学生数×周数(B)×工作系数(R)工作系数R本市实习:0.5 (由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并负责指导实习)分散实习:0.4 (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院系安排教师指导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0.5 (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毕业设计:1周数:以教学计划安排为准另:SRTP立项每组奖励5学时国家级SRTP立项每组奖励10学时3、指导研究生工作量指导博士生:非论文阶段博士生数×12;论文阶段博士生数×85指导硕士生:非论文阶段硕士生数×8;论文阶段硕士生数×65(超过规定人数的,工作量减半)二、实验工作量计算1、单独设置实验课(含理论与实验):理论部分参照讲课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执行,实验部分参照实验工作量计算方法执行2、实验工作量(A)=实验学时数(B)*实验系数(K)*分组系数(N)*重复组数(H)实验系数(K):验证型K=1三性实验K=1.2上机(CAD、软件应用、数据库)K=0.5演示K=0.3分组系数N:每批人数≥40人,N=1.525≤每批人数≤40人,N=1.215≤每批人数≤25人,N=18≤每批人数≤15人,N=0.8每批人数≤8人,N=0.6第一批H=1第二批H=0.8第三批以后H=0.6(若任课教师未参与带实验,则实验工作量的50%作为实验中心超工作量补贴,以实验中心电脑考勤记录为准;实验类型由实验中心确认)三、行政、社会兼职工作量补贴正副院长职称工作量减半补贴院工会主席:100学时院长助理:80学时各部、系、中心主任:80,副主任:60,支部书记、秘书:50班主任:根据学生工作小组对班主任的考核情况确定补贴的工作量,分为40、30、20、0四档。
学校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一、实施范围:学校在职在岗教职员工。
二、工作量的分类1、教育教学工作量。
2、管理及其它工作量。
三、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一)教育教学工作量1、周课时:进课堂每节记6分。
2、备课:依据课表,符合教学常规的要求,每节计3分3、作业批改:①考试学科以校平均班额为基准,每班每次作业计2分②考查科目每班每次计1分。
③作文批阅:每次作文精批细改计4分。
④作业次数要求:语文每节课一次,每两周一篇大、小作文;数学每课一次;英语每课一次;物理、化学每节课一次(含实验,查实验报告单);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每周1次。
有作业的考查科目美术、品社、自然(科学)每周1次。
4、毕业学科每月每班加25分,非毕业文化学科每月每班加15分。
5、实验操作: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每周加4分。
6、任教学科中的语文、数学每增加一个班每周加10分。
7、任教学科中有跨科目或跨年级的,每周另加10分。
8、教师工作手册达到要求的每期计40分。
①政治学习每月一次,全期五次,少一次扣2分。
②业务学习笔记每月不少于600-700字,全期不少于3000字,每少500字扣1分。
③教学随笔每学期不少于5篇,每少一篇扣1分。
④关注特殊群体,在所辖班级分别找准三人(可由班主任统一安排),对所负责的对象,每月不少于两次谈话或辅导记载,全期分别不少于十次,每少一人次扣1分。
⑤教师听课笔记,全期不少于十节,校委会管理人员不少于二十节,每少一节扣2分,听课记录不完整(填写规范、听课完整、有评析意见),每缺一项扣1分。
⑥例会记录:与中学例会同步,每少一次扣2分。
课时工作量以课表安排为准绳,以实有备课、讲堂、作业批阅为标准,分月核查公布,政策性放假、中学集体活动、教师请假公差等缺失的课程,没有补上的不计工作量,补上了的报教导处登记,核算工作量。
严禁教师之间私自调课,如遇极特殊的情况,一天内的上下调动,由教师自行联系,报教导处登记,完成当天教学任务,未报教导处登记的一经查实,每节扣10分(原任课教师6分,授课教师4分)。
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测算出教学工作总量、职务工作总量及学校工作总量,从中得出平均工作量,然后根据工作繁简,确定教师的实际工作量。
1、工作量的测算:1)学校工作总量=教学工作总量+浮动工作总量+职务工作总量2)教学工作总量=全校每周各科总课时数×相关学科工作量系数后的总和3)职务工作总量=各种职务折算每周课时数的和4)平均工作量=学校工作总量÷教职工人数5)周平均课时数=教学工作总量÷任课教师数6)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浮动工作量+职务工作量7)教师工作量得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教职工人数×40分÷学校工作总量)2、工作量系数语文、数学、中学英语、物理、化学、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九年级体育、其余学科均按照1计算。
3、浮动工作量1)跨年级均为升学考试科目的,对任课教师加计2课时(不再乘学科系数),跨学科均为升学考试科目的,对任课教师加计3课时(不再乘学科系数)。
2)学校教研组长每周加计1课时。
4、职务工作量副校级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中层干部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
非实职领导干部在对应级别上减倍计算。
其他职务和其他工作内容:会计按周平均课时数的1倍计算;出纳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学校统计人员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远教负责人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档案管理员按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学籍管理员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信息接收员周平均课时数的倍计算。
浮动工作量和职务工作量的课时直接计算,不考虑学科系数,个人累计工作量总和不超过全校人均工作量(全校人均工作量=学校周课时总数+浮动工作量+领导干部职务工作量÷全校教职工人数)的倍。
附件:西安工业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讨论稿)第一部分本科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一、理论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理论教学工作量=基本理论教学工作量×课程等级系数×授课质量等级系数1、基本理论教学工作量计算表2、课程等级系数表3、授课质量等级系数表二、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表三、指导开放实验工作量计算表说明: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实验的教师,任务参考西安工业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工作量计算表说明:1、项目组由多人指导时,工作量由参加者协商分配;2、以个人或个人作品参加的竞赛,指导工作量为:K×5.0×参赛人数(学时分);3、工作量计算以正式报名表为依据。
第二部分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第三部分本科、硕士教材(讲义)编写工作量计算办法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讲义),更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凡纳入教材建设规划编写教材及讲义且能保质保量完成者,应给编者记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第二条编写教材(讲义)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范围我校教师承担下列教材的编写任务,给予计算教学工作量:1、国家级规划教材;2、省级规划教材;3、校级规划教材(讲义);第三条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1、各类文字教材的工作量计算方法2、编写讲义的工作量计算办法3、重印教材(讲义)不予以重复计算教学工作量。
第四条几点说明1、编写教材(讲义)所计算的教学工作量记入年度教学工作量。
2、对合编教材(讲义),由编者所编字数计算其教学工作量。
3、申请以上教材编写工作量者均须提交两本样书。
关于教师周课时工作量及其测算临时办法(调整草案)一、教师周课时工作量标准:1、初中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命科学、科学、信息技术、劳技每周14节,音乐、体育、美术、探究每周16节。
二、课时工作量测算办法:1、同学科同年级周课时工作量测算办法:实际上课节数之和2、同学科跨年级周课时工作量测算办法:1)语、数、英学科:实际上课节数之和+2节2)理、化学科:实际上课节数之和+1节3、跨学科周课时工作量测算办法:实际上课节数之和+1节三、周课时工作量“满”、“不足”、“超”核算方法:公式:上述测算结果减去周课时工作量标准1、差值等于零为满工作量2、差值小于零为不足工作量3、差值大于零为超工作量说明:1、跨年级、跨学科周课时工作量标准为上述“一”中规定学科工作量标准的平均值。
2、校级领导:正职周课时工作量标准为2节,副职周课时工作量标准为3节。
3、中层干部:正职周课时工作量标准为所任学科周课时工作量标准的一半减一。
副职周课时工作量标准为所任学科周课时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教务处工作的教师工作量标准为所任学科周课时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四、核算后超工作量和不足工作量处理办法:1、超工作量情况(超课时费计算方法)中学高级:所超工作量节数×15(元)中学一级:所超工作量节数×12(元)中学二级及以下:所超工作量节数×10(元)说明:一般情况下每月结算一次发放超课时费。
2、不足工作量情况:⑴冲抵工作量不足的办法:A、教导处另行安排其它工作实现冲抵。
B、午自修、早自修、晚自修辅导按顺序折合一定的课时节数实现冲抵。
C、离退休二年内的教师最多可照顾每周4节实现冲抵;离退休三年内的教师最多可照顾每周2节实现冲抵。
D、冲抵时按上述A、B、C顺序进行,一旦冲抵满工作量后,以上顺序后续部分即失效。
⑵冲抵后工作量还不足则按学校有关规定每月在工资中扣除相应款额。
说明:正常情况下第一个月的不足部分在下一个月工资中扣除。
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工作量测算方案(试行)一、指导思想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以及职业学校各课程标准等相关规定,科学衡量教职工工作量,促进学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规范化,现制定《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工作量测算方案(试行)》。
二、岗位设置及工作量标准(一)教职工岗位设置全校教职工岗位分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
教师岗位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在编在岗教学人员;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资产(资料)管理员、报帐员、伙食会计等专业技术岗位。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或管理任务的岗位。
工勤岗位指承担后勤保障、维护、服务等职责的岗位。
(二)教职工工作量标准专任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按以下标准执行:文化课教师:德育、音乐、体育、书法等每周14节;英语,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12节左右;语文、数学10节左右。
各工种技能课教师和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教职工的工作量由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设置、考核、测算上报给校务会讨论确定。
三、工作量测算办法(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标准课时量:综合考虑单位教学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把德育、音乐、体育、书法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课时作为标准课时,它是工作量核定的主要依据。
2、课程折合系数:其他学科及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以音、体、德等学科的课时作为标准课时量1.0为参照,折算产生的折合系数。
3、平均周课时量:教师全学期所上总课时除以学期周数。
4、基础工作量:根据现行教学计划、教师编制的情况,在五个工作日内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饱满或合适的课时量,本方案初定教职工的基础工作量为折算后的平均周课时量为14个标准课时。
(二)教师周标准课时量核定办法周标准课时量=教学工作量+浮动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平均周课时量×课程折合系数×其他折合系数(学额、跨学科、跨年级、跨校区等)。
教学工作量:凡学校实施的课程(包括正常授课和其他活动)折算成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
1.理论课:
普通本、专科生的选修课,选修学生在40人以下、41-80、81-120、121-160和161以上分别按1、2、3、4和5个自然班计算。
教学工作量=计划学时*M*D
D为教学难度系数,从事本专科理论教学、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研究生专题讲座和留学生理论教学难度系数分别为1.0、1.25、1.5、1.5。
U为合班授课的自然班数,M为容量系数,数值见下表:
2.实验课:
教学工作量=计划学时*P*G*D
D为教学难度系数,G为带教教师承担的一个自然班的实验小班数(原则上按自然班上
3.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一个本科生计10标准学时,每增加一人加8标准学时。
硕士研究生第一导师指导硕士生按3学年制计算,每生每年36标准学时;本校教师辅助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任第二导师的,每生每年12标准学时。
小学教师工作量计算小学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师周实际工作量由周教学工作量和周管理工作量两部分组成。
一、周教学工作量:1、周课时工作量:每节课为一个课时工作量,早读课折算个课时工作量。
2、周补偿工作量设置方法:语文教师:一、二年级3个课时;三、四、五年级4个课时。
数学教师:每班3个课时。
科学课:每班1课时。
英语教师:每人每周2课时。
二、周管理工作量计算方法:以周平均教学工作量为标准,学校行管人员管理工作量按比例计算。
见下表:小学职务副校长中层正职中层副职补偿工作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80%周平均教学工作量60%周平均教学工作量40%另设:管理员:10%;教研组长:15%;部门干事:30%三、工作量计算公式:1、教职工周教学工作总量=每班周节数30〓班数周全校早读节数〓补偿节数。
2、教职工周平均教学工作量=教职工周教学工作总量〔教职工总数。
3、教职工周管理工作量按管理工作量设置办法计算。
4、教职工周平均工作量=〔教职工总数5、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教职工周实际教学工作量教职工周实际管理工作量。
6、教职工工作量得分=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50分四、说明:教职工周实际工作量与教职工周平均工作量之差在〒1以内,按教职工周平均工作量计算。
代公课工作量按3元/节计代课费,值周补助按每人25元一周计算。
节假日或延时、超时加班按每人每天20元发放补助。
【扩展阅读篇】工作总结格式一般分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署名四部分。
标题。
一般是根据工作总结的中心内容、目的要求、总结方向来定。
同一事物因工作总结的方向——侧重点不同其标题也就不同。
工作总结标题有单标题,也有双标题。
字迹要醒目。
单标题就是只有一个题目,如《我省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般说,工作总结的标题由工作总结的单位名称、工作总结的时间、工作总结的内容或种类三部分组成。
如“〓〓市化工厂1995年度生产工作总结”“〓〓市〓〓研究所1995年度工作总结”也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如:“三季度工作总结”,省略了单位名称。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0108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滨州学院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李娜(本科)资料的搜集论文修改,模型建立2. 李思南(本科) 程序编写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3. 高建(本科) 模型的建立论文写作日期: 2012 年 9 月 2日编号专用页评阅编号(由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评阅记录(可供评阅时使用):评阅人评分备注教学工作量的测算摘要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计量方法与标准,事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考核的公平性,对一所大学的教风学风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从学生层次,课程类别,合堂情况三个主因素建立一级模糊评判矩阵,然后根据主因素的各个子因素建立二级模糊评判矩阵,计算出各个因素对于教师工作量的权重系数,最后用课时数乘以相应的的权重系数计算出教师的工作量,最佳额定工作量=总工作量教师总人数,各系的教师编制数=k系院X的总工作量最佳额定工作量(k=1,2,,,19),在保证各系院的总课时数不变,不超过教师的最佳额定工作量的条件下,通过以各系的教学质量为目标函数,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得到各系院最佳合堂课时数。
最后依据模型和结论,向相关部门提供了几条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线性规划模型、优化、lingo、模糊数学一、问题重述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教育部对高校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只是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各高校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表一中是某高校2010-2011学年的统计数据。
表一系院部工作量统计表系院部学生类别本科专科教师数单班课时数2个班合堂课时3个班合堂课时单班课时数2个班合堂课时3个班合堂课时1文史2358 603 0 576 1242 0 182 3762 774 60 1008 621 132 323 3960 12942 0 1728 7572 0 1314 1080 883 0 494 597 0 125 4968 2160 0 1026 1413 0 386 1296 1710 0 4500 7866 0 767 0 0 4775 0 0 15067 688理工2304 4212 0 324 3429 0 579 5100 2682 0 2265 1992 0 4910 6894 1735 0 1062 1413 0 5511 5238 1735.5 0 2322 1323 0 4912 10458 3969 0 1692 3235 0 8413 4500 1503 0 108 459 0 1914 1638 630 0 0 0 0 615 2430 975 0 0 0 0 1016 1299 2071 0 0 0 0 2117艺体6042 3727 0 582 2232 0 9218 4788 0 1692 144 0 420 5619 5556 0 1476 704 0 440 42已知该校共有在校生17256人,依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从学生层次(本、专科)、课程类别(文史、理工、艺体)、合班情况(单班、2个班合堂、3个班合堂)等方面确定本校教师的最佳额定工作量,同时给出设计的方案的各系院的教师教学编制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鼓励单班上课,但所有班级都单班上课,又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请根据所做的的模型,给出一个合理的合堂课时数;最后,依据得出的模型和结论,给学校相关部门写一份报告,为学校的工作量计算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问题分析对于第一个问题,即确定教师的最佳工作量,教师工作量主要由所上的课时数决定。
我们从学生层次(本、专科)、课程类别(文史、理工、艺体)、合班情况(单班、2个班合堂、3个班合堂)等方面来综合考虑老师的工作量。
本科的工作量要比专科的工作量大,在合班情况下,因为考虑到教师在课前和课中的工作量是一样的,但课后的批改作业量以及辅导的学生量要明显大于单班的工作量。
所以我们要利用模糊评判矩阵,求出各个因素的权重系数,则文史类本科单班的教师工作量=课时数⨯文史类权重系数⨯本科权重系数⨯单班权重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全校的总工作量,再根据教师人数确定出最佳额定工作量。
第二个问题,即给出设计方案的各系的教师编制数,因为课时的安排已经给出,我们用每个系别的工作量和每个教师的最佳额定工作量算出各系的教师编制数。
第三个问题,即安排合理的合堂课时数,显然单班教学的质量要高于合堂教学,2班合堂要高于3班合堂。
我们以各系教学质量目标函数,利用线性规划,求出各系的合理合堂数。
最后根据模型和结论,向相关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
三、模型假设1、教师健康状态良好,不会出现请假中途找其他老师代课的状况;2、假设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力相同;3、假设学校教室资源足够,不考虑教室资源对教学计划安排的约束;4、假设同一课程不同职称的教师的备课的工作量相同;5、不考虑重复教学的课前备课量的减少;6、假设所给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四、定义与符号说明符号说明a1 本科单班课时数a2 本科两班合堂课时数a3 本科三班合堂课时数b1 专科单班课时数b2 专科两班合堂课时数b3 专科三班合堂课时数n(k=1,2,,19)系院i的教师编制数ke 教师的最佳工作量E(k=1,2,,19)系院i的工作量kU(i=1,2,3)第j个因素子集iU第i个因素子集的第j个子因素ijR第i个因素子集第j个因素的第k个评判标准结果ijkR 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判决策矩阵Ql 理工类权重Qw 文史类权重Qy 艺体类权重Qb 本科权重Qz 专科权重Q1 单班权重Q2 2班权重Q3 3班权重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对于第一问的假设(1).分析问题的决定因素以及变量就高校教师工作量的问题,根据题意,学生层次、课程类别、合班情况为三个大的取决因素,每个取决因素都有若干因素子集,所以,问题将有这三个取决因素下的因素子集来决定评价的结果。
学生层次指本科和专科,为两个子集因素。
课程类别指文史、理工、艺体,为三个子集因素。
合班情况指单班、2班合堂、3班合堂,为三个子集因素。
(2).建立模型1).就本问题而言,先确定三个评价要素结合子集U={u 1,u 2,u 3},其中,u 1代表学生层次,u 2代表课程类别,u 3代表合班情况,其中,各单要素子集u i =(i=1,2,3)分别为: U 1={u 11,u 12} U 2={u 21,u 22,u 23} U 3={u 31,u 32,u 33};2).建立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333231232221131211r r r r r r r r r R3).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矩阵选取各类的代表课程构造新的因素向量,选择每个专业教师对给定的课程给出模糊评价,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评价决策矩阵:⎪⎪⎪⎭⎫ ⎝⎛=1321221121311211111r r r r r r R =321)(r ⨯ij()3113123133321322323333331332333ij r r r R r r r r r r r ⨯⎡⎤⎢⎥==⎢⎥⎢⎥⎣⎦ ()2112122132221222223233231232233ij r r r R r r r r r r r ⨯⎡⎤⎢⎥==⎢⎥⎢⎥⎣⎦上面矩阵每列相加除以p ,得到新的向量ui=(1r i ,2r i ,…,k r i ),其中把此向量标准化的权重系数向量i A =(1a i ,2a i ,3a i )其中,{}ik i i ikij r r r r ,,,min a 21=(i=1,2,…,ni )这样我们可确定任何课时的权重系数为:根据教师工作量公式:Q1b w a i k ⨯⨯⨯=Q Q E权重分为:文史类Qw ,理工类Ql ,艺体类Qy 本科Qb ,专科Qz单班Q1,2班合堂Q2,3班合堂Q3 最终得出各个系院的教师工作量,如下表:主因素U 二级因素u 权重系数 课程类别(2U ) 文史类(21u ) 1 理工类(22u ) 1.21 艺体类(23u )1.1合堂情况(3U )单班(31u )1.062班合堂(32u ) 1.15 3班合堂(33u )1.2 学生(1U ) 本科(11u ) 1.14 专科(12u )1从而计算出全校的总工作量,再除以教师总数,得出全校教师最佳额定工作量e ,经计算得e=276学时/年。
2.对于问题二的假设根据模型,计算出新的教师编制数,公式为: 教师编制数=K E /e.(K=1,2,,19) 得到新的教师编制如下表:学生类别本科 专科教师总数 最佳额定工作量单班工作量 2个班合堂工作量 3个班合堂工作量 总工作量 单班工作量 2个班合堂工作量 3个班合堂工作量 总工作量文史类 21055.1616 25003.392 6614.28 52672.8336 9891.92 22207.65 18238.8 50338.37 375274.69654293理工类 54984.2634 30952.873880 85937.13728 9969.6498 16490.6665 0 26460.3163350321.13558166艺体类 21780.92664 5374.70674767.2064 31922.83974 1667.38 2823.48 1135.2 5626.06 190197.62578811系院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师编制数 21 2711713426489566359系院部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教师编制数 55 103 351218196741443.对于问题三的假设安排合理的合堂课时数,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多安排单班上课,也要在此基础上不给老师增加负担,利用线性规划思想,以教学质量为目标函数,以合堂情况的课时数为自变量,根据专家咨询,了解到不同类别和学生层次及合班情况下的教课效果,并作出相应系数,以此建立模型:⎪⎪⎪⎪⎩⎪⎪⎪⎪⎨⎧÷⨯⨯<=++÷⨯⨯<=++⨯>+++++⨯<+++++=⨯+⨯+=⨯+⨯+⨯+⨯+⨯+⨯+⨯+⨯=52743183215274318321182603213211828832132130603322135643322132.020.118.033.029.018.1max b b b a a a b b b a a a b b b a a a b b b a a a b b b a a a以此类推,即可得到各系的合理的合堂课时数,如下表:系院部 学生类别 本科专科教师数 单班课时数 2个班合堂课时 3个班合堂课时单班课时数 2个班合堂课时3个班合堂课时1 文史 2657 0 302 885 1087 0 18 2 5146 0 115 2646 0 0 313 17383 0 415411843 2514.4 0 131 4 1536 0 437942.4 372.8 0 12 5 4727 0 1520 3852 00 38 6 4716 0 0 0 4757 3573 76 7 0 0 4775 0 0 15067 688 理工 10728 0 0 7182 0 0 579 8924 0 513 6249 0 0 4910 10364 0 0 3888 0 0 55 11 8709 0 04968 0 0 49 12 15097 0 11098162 0 0 84 13 1736 0 1923 1026 00 19 14 285 0 871 0 0 0 6 15 699 0 1227 0 0 0 10 16 3346 0 698 0 0 0 21 17 艺体 9646 0 12835046 0 0 92 18 5047 0 16051404 0 0 56 192092 0 24972024 00 42六、模型评价与推广本文在计算高校教师工作量上,采用了线性规划建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