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创新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结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802.84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专创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与实践作者:刘林韩佳钰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02期目前,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培养教育高度重视,在2015年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相融合。
在此背景下,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食品创意设计课程为例,探索了专创融合的产品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建立了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体系,以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课程建设思路當前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无法将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相关联,创新创业的意向也不高。
如何突破传统的文科教育思维模式,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创意设计课程以专创融合为特色,采用“产教、专创”双融合的总体思路进行课程创新建设,以产学研资源为依托,以培养特色鲜明、高质量、高素质的设计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贯通培养,强化专创融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包括全方位的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意识培养和社会责任树立,将创新创业理念、经验、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不断发掘和充实课程中的创新创业产学研教育资源,探索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学习成果向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以“产教、专创”双融合的系统观推进专业建设与双创教育协同发展。
二、课程建设内容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食品创意设计课程作为国家一流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产品设计专业“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路径,重点让学生学习掌握食品创意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创意方法,树立食品创新理念,并能独立完成一款食品的设计与制作。
本课程的目标如下:知识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创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创意方法;清楚食品加工的手工及自动化流程,将对食品的认知上升到现代产业层面;掌握现代食品的设计管理和营销模式,重点理解“食物”到“食品”的商业化转变过程。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圈的建设路径研究作者:李萍薛颖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30期摘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方向。
智慧教育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及泛在的发展需要,亟待建设全方位融合、要素间有机衔接、体系数智化的智慧教育生态圈。
遵循“数字化转型支撑的智慧环境-融合智慧教育教学手段-智慧教育展现模式-培养智慧人才理念”这一“自下而上”的建设思路,构建基础夯实、内外部融会贯通、自调节的智慧教育生态圈。
操作层面,提出以学校等不同主体为基本单元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基础,以建设智慧学习系统为重点,相互链接、区域共享的实现路径,以迎合高等教育智慧化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生态圈;智慧教学;高校信息化建设;智慧学习系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16-04Abstract: Smart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t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are open, sharing, interaction, collaboration and ubiquity, and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smart education ecosystem with all-round integration,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lemen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 Following the "bottom-up" construction idea of "smart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integrated smart education teaching means - smart education display mode - concept of cultivating smart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mart education ecosystem with solid found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it proposes a realization path based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ifferent subjects such as schools as the basic unit,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s, and linking and sharing among reg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lligent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mart Education Ecosystem; intelligent teachi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感染疫情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线教育作为应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推向前台。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的实践探索作者:王康,卢晶,李锦威,等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7年第5期[摘要]国内大学的创业教育正处于从初级形态向更为复杂、系统的整体生态系统转型过程中,这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中的各个生态因子,克服系统性不足、支离片面、途径单一、缺乏实践等问题。
以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建设为目标的浙江农林大学,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浙江农林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7)05?0034?04在当下社会,“创业”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创业教育”成为了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转型升级,从运行机制上彻底克服系统性不足、支离片面、途径单一、缺乏实践等问题,从而在高校内部构建起一套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创业教育生态化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探究根据徐小洲和李志永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中所述:“上世纪90年代末,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高校出现,成为我国大学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试点和试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即课堂教学主导型模式、创业意识、技能提升型模式、综合型模式。
”[1]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育人价值为核心的办学生态系统的优化与重构发布时间:2021-11-16T02:49:45.62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7期作者:刘卫红[导读] 是教育中“育”的价值彰显,更是学校教育理想的展现,描绘出办学育人的清晰画像。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101100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从古至今,教育家们虽然对教育的具体论述不尽相同,但他们“修己治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基本主张都强调了育人的优先性。
十八大后,立德树人被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出台了众多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与教育方针,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五育并举、高质量教育体系、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等。
这些都在聚焦“育人”这一核心问题,是以人为导向推动的各种深化改革,为学校的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
一、以“育人思想”为导向的活力教育的理念建构如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这应该是校长首要的自我叩问。
在我看来,就是要遵循国家政策,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学校实情,结合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转化成一种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的核心就是对办学思想的表达,它是国家育人思想校本化的体现,是教育中“育”的价值彰显,更是学校教育理想的展现,描绘出办学育人的清晰画像。
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在体现国家意志和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校情,做好全局性的统筹工作,综合地思考自己的办学思想,建构出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理念体系。
我们带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对通州教育的新要求和名校办分校的使命与责任,深入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继承北京小学“上善若水”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与老师们多次讨论后,最终决定将学校的文化及理念凝练在“活力”二字上,提炼出“活力教育”的文化定位,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活力教育”,即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教育。
它是一种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教育,一种让学生拥有走向未来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第34卷第2期圆园20年第2期Vol.34No.2NO.2.2020技术与教育TECHNIQUE &EDUCATION 作者简介:姜磊(1983—),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技术,职业教育。
吴雄喜(1976—),男,硕士,教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金浙良(1983—),男,硕士,副教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系主任,研究方向:检测技术,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蓝领岗位生态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90863)、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新型中频真空感应熔炼炉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FG2017127)和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风光互补控制系统”(项目编号:2020247)的研究成果之一。
基于“蓝领岗位生态系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姜磊吴雄喜金浙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针对社会人才结构需求改变及“中国制造2025”对高素质“蓝领”的需求,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试点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提出“蓝领岗位生态系统”建设方案。
通过“1+X 课证融合”“师徒共生共长”“二元三维五级”评价等方案的实施,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其是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全面改革。
蓝领岗位生态系统;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1引言现代学徒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为精神,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2201331119【经贸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关于高校教育科研生态的若干思考马桂林 李 孟(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让教育与科研的无缝对接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互联网+”给高校教育科研生态体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高校教与学质量提升和科研活动,进而对高校教育科研生态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从而能够培养出优质的高校毕业生。
互联网+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焦虑、技术依赖和网络安全隐患问题。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压力促使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协同优化发展,能够真正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态体系,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科研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科研;高校;生态;信息化[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2)01-0115-04Reflections on the Ecology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Background of “Internet+”Ma Guilin Li Meng(Guangzhou Huali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25)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ccelera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mad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ossib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plus” to the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eco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universities, the “Internet plus” era has promot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has produced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cology,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llege graduates. The “Internet plus” era also brings about technological anxiety,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essure brought by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motivate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chools and teachers, and truly constructed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research eco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dynamic balance among the different elements.Key Words: Internet Plus;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University and College;Ecology;Informatization 一、引言从古至今,自第一次农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革命,人类一直在技术编织的网中生活。
第14卷第3期V ol.14No.32023年6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 2023CDIO模式下创新创业微生态系统构建——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解明利,姚建涛(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 基于项目式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何将学生的创新产出向创业层面推进,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聚焦学校内在教学活动中,提出构建基于需求的创新创业微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研究教师、学生、资源三者自身的角色、行动方式以及交互作用,建立在学校内部推动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机制。
这对构建新时期面向产业需求、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支撑服务产教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工程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CDIO;微生态系统;麻省理工[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169−09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普遍共识,特别是基于项目式的CDIO 教育已经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CDIO教学设计灵感源于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教学实施时,以项目达成作为教学环节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各个阶段性教学环节的递进,逐步培养学生获得综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CDIO模式将工程教育置于具体的工程实践背景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人才[1−3]。
CDIO模式作为工程教育新范式的代表,体现了工程不同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当代工程的系统复杂性、内涵与外延的变化;阐述了工程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的实践特征,揭示了工程教育的本来面貌,将工程教育解放出来,体现了其崭新的理论创新价值;回归工程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它成为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教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标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价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