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2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0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导论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
3、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本文由吉福整理)二、传播学研究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对象:层次:1、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第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则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3、群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的权威越高,传播的信息越被人信赖,反之,传播的信息越可信,组织的权威越高。
有三种传播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对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与人际传播的区别: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匿名的、大量的、各相干的。
是信息的意向流动,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是由组织或职业传播者发由的,而不是个人发布。
三、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关系:1、广义的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的说传播学即是大众传播学。
2、从理论体系说,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形容方法不同。
3、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二章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学习指导: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念: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一、问答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第二节传播的类型.....第三节传播的结构....................第二章传播学简史......................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第一节传播与政治..........................第二节传播与社会..................第三节传播与文化................第四节传播与经济..............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第一节人际交流...........第二节群体传播............第三节组织沟通..........................第四节公众表达...................第五节大众传播..................第六节国际传播........................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第一节传者图像.......................... 第二节受者形貌..................第三节传受者展望...................第八章传播效果..................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总复习2012版传播学概论什么是传播学为什么学传播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学什么1 什么是传播学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传播communication“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说文解字傳播《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说文解字Communication▲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印欧语源为kom-moini▲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传播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信息科学的贡献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传播是一项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个系统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它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
鸟鸣犬吠,狼群出没,蜜蜂、蚂蚁招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
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反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
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和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简述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的含义。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和共同性。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
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交换有着本质不同。
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
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首先,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
其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第三,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第四,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第五,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由个人发出的。
第六,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
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
同时,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常常不要求、不希望和他人共享。
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它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简述群体传播的特点。
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群体传播已经纳入了社会系统。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
比较固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
在群体传播中,往往会因为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这是群体成员因聚合在一起而产生一致的认识和亲近的感情,从而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合力。
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几乎每个人都身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传播是使组织能够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
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不同?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多用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多用实验型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新闻学研究重点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领域,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
而传播学除了新闻领域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过程。
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二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要发展了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研究优先理论探讨。
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常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请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学派。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
他们自称为经验学派,认为自己的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是靠得住的。
西欧学者则称他们是行政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从行政当局的利益出发的。
另一派是和美国传统学派相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它包容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可说是派中有派。
他们中最有实力的当推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
他们主要研究酱主义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弊端,重点放在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批判方面。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比如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等领域。
西方的传播研究有哪些局限性?西方传播学者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上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它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提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划分传播学的研究层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传播学可分为不同的研究层次;首先,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次,按传播学自身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简述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是传播的五个基本层次之一。
那么,作为研究传播和大众传播现象的学问,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的新兴学科。
从理论构架上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而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因此,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论述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传播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多科社会科学,学习传播学,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完善和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学习和探讨传播学原理和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
就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
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和知识利用的增值将成为驱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
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断演化、发展。
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动作、表情、吼叫等交流简单有限的信息。
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进一步交流的需要,渐渐地语言产生了。
语言对自然界的成千事物进行行了高度的抽象,人们所能够交流的信息大大增加。
语言传播必需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传播方式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对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并用的。
随着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越过了时空障碍。
印刷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复制变得简单易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分享信息的能力。
文字发明之后,视听两种传播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会信息沟通以视觉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出现了,听觉和礼堂通道重新合为一体。
如今,网络传播又以其实时、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等特点,开辟了传播史上的新的时代。
总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社会需求呼唤着更先进的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为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相适应的先进传播方式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如今,传播活动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把传播学称作是多科性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哪里?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于传统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