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1、掌声》教学案例-精选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掌声教案设计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掌声》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WTT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掌声》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掌声》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残、犹、豫、眶、稳、绪、鞠、躬、寂、寞;积累8个词语:掌声、取笑、轮流、犹豫、眼眶、稳定、情绪、寂寞。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热烈”、“寂寞”、“经久不息”、“犹豫”等词语。
3.能围绕重点句子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4.感受“掌声”的魅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小朋友,说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听到掌声呢?生自由回答,师补充点拨。
(如:生说:演员表演结束,观众会给他们掌声,师及时点拨:是啊,那是对演员的表演表示感谢;生说:校长在升旗仪式讲话完毕,我们给他掌声,师及时点拨:那是对领导表示尊重;生说:小朋友课堂上回答问题回答得好,我们会给他掌声,师说:那是对他表示鼓励......)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
板书:27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学习小建议”预习课文。
出示媒体:(1)轻声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口头完成形近字组词。
残( )犹( )眶( )鞠( )线( )优( )框( )掬( )(3)边读边思:课文写谁获得了掌声?获得了几次掌声?2.学生交流、反馈预习情况(1)出示媒体:生字:残、犹、豫、眶、稳、绪、鞠、躬、寂、寞抽读生字,正音。
音:眶残(眶是三拼音,残是前鼻音)形:豫(注意左半部的笔画,不要多加一撇),书空。
(2)出示媒体:词语:掌声、取笑、轮流、犹豫、眼眶、稳定、情绪、寂寞抽读词语。
(3)出示媒体:形近字组词残( )犹( )眶( )鞠( )线( )优( )框( )掬( )双人小火车口头辨析组词。
教学设计21、掌声2011年11月21《掌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掌声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掌声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难点:从小英的动作、神态,了解小英心里的情感变化。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小英写给同学的一封信。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2、师范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揭题。
4、齐读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初读感知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通顺,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四、深入学习课文(一)出示自学指导一:小组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想一想。
演讲前,演讲后的小英有什么变化?1、学生学习。
2、交流、汇报。
3、教师相机板书。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小组自学3—4自然段1、用“”划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有关句子,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2、用“”划出描写第一次掌声、第二次掌声的句子,体会两次掌声的作用。
A、幻灯片出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小英由害怕→犹豫→感动→成功的心理变化过程。
B、幻灯片出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体会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赞赏。
五、深化主题小组说一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需要掌声?六、当堂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掌声()的眼泪()的小英()的故事()地注视()地鞠躬2、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共出现了()次掌声。
(2)第一次掌声在()的时候,表现了同学们对小英的()(3)第二次掌声在()的时候,表现了同学们对小英的()七、情感渗透师生朗读: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 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能够使人振奋! 掌声是一轮温暖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阳光! 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把害羞淹没!八、板书设计21、掌声原先的小英:忧郁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鼓励) 第二次掌声:经久不息 (表扬)后来的小英:快乐作用巨大人人需要掌声。
《掌声》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女孩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腿脚落下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演讲,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当她犹豫再三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她的内心变化过程。
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深化了本课“爱”的主题。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情景设置,激情导入(1)猜猜这是什么字?(爱)①爱,金文=(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
有的金文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自己的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
②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
(2)你觉得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3)引入课题原来爱的表达有很多种形式,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这爱的掌声而改变了一个小女孩一生的命运。
这位小女孩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那神奇的掌声。
【设计意图:由“爱”字的解释出发,同时让学生自由表述爱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解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1、掌声教材分析:《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课前谈话1、孩子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你们用掌声来欢迎他们。
2、在生活中,你给过别人掌声吗?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相信大家这堂课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上课!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
齐读课题,3、有时,看似平淡无奇的掌声,却蕴涵着非常伟大神奇的力量,改变了小英的生活。
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
一起来看一看。
4、(课件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过渡: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英子,进一步了解她,了解她的学校生活。
出示第一小节1.默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孩?A她很文静,我是读了这个句子知道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出示这个句子,评:多么文静的英子!英子不声不响,坐在教室的角落,她希望自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多么自卑啊!她早早到校,又晚晚离开,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生怕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的内心是多么孤独。
“默默地坐”体会到文静,“总是”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文静。
《掌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掌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翻开这篇课文,我首先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到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我把自己当作小英,当作小英的同学,当作文章的作者,在一遍遍地朗读中,逐渐感悟到这平凡的掌声背后所孕育的不平凡,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我被这掌声感动了。
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教材,我又查阅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大量资料。
比如作者董保纲原创文章《生命的掌声》,还有老师们对这篇文章的个性解读等。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读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骤然间、身处困境”等生词。
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
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4. 抓住关键词语对比阅读,感受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作用。
朗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准备】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课前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读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1.板书课题。
“掌”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把手伸开才便于鼓掌。
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词。
①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②出示“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两个词语,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落”和“处”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③把以上词语去掉拼音认读。
教材分析:《掌声》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上台演讲,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
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重点指导“愿”和“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主人公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4、通过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感受小英性格上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第1、5自然段,通过小英前后态度的变化,初步感受掌声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习字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不仅代表着欢迎、鼓励、祝福等等,它还曾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2、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梳理问题:(1)掌声前小英是什么样子?(2)掌声后的小英是什么样子?(3)掌声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吗?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漏字,不添字。
(2)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导认读生字词:残疾情绪鞠躬交谈学校舞蹈可惜慢吞吞骤然间普通话班级愿意投向低下调来情况持久讲述困境(2)指导读好长句子: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在指导朗读中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3)区别多音字。
《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来咱们班听课的老师真多,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他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这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去聆听掌声背后的动人故事。
板书:21、掌声二.新课:(一)创设情境:1、师范读,同学们用心感受这个故事,看看这篇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把掌声送给我。
2、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掌声里,却蕴涵着非常伟大神奇的力量。
3、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
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来信)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精读第1自然段:1、自读第1自然段,原来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残疾儿童,板书:忧郁、自卑)。
2、这段文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同情)练读,指名读。
3、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身患残疾的小英。
那时的她不爱说话,不和同学接近,孤零零坐在教室一角!把她的痛苦、孤独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齐读。
(三)精读第5自然段:1、可是后来,这样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却变了,变成什么样了?读第5自然段:现在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女孩?你从哪里看出来?2、是啊,她和小伙伴嬉戏玩耍,奔跑说笑,快乐得像只小鸟。
甚至还学习跳舞,完全忘记了自己残疾,腿脚不方便,把自己融入集体中,现在的她多么自信,多么乐观。
(指名回答并板书:开朗、自信)3、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那么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生齐读。
4、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
(分组读1、5两段。
)5、现在的小英和原来判若两人,此时她最想说的是——(指向大屏幕上的来信)大家再一起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1、掌声》教学案例
爱在掌声中唤醒
——《掌声》教学案例
爱是什么?身边有爱吗?在喧嚣与物质裹挟下的现代儿童,心理已变得浮躁,心灵已经蒙尘,隐藏了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对身边的人和事都麻木不仁,情感体验极不丰富。
他们对爱的感受力很差,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爱别人,别人付出的爱也往往感受不到。
本课中的“爱”就是掌声。
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受掌声中的那份爱?同时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思考:爱可能是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个眼神……
教学片断一:感受英子,唤起情感体验。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课文选段)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可怜、文静、不快乐……)
2、带着这份印象和感受,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你对英子有了这种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词句)
3、研读词句,感情朗读:
⑴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我“默默”、“坐”等词体会到了她很文静。
生:我也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了英子很害羞。
师:难道她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同学一起说笑打闹吗?
生:不是的,因为她有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其实她内心非常的痛苦。
⑵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也体会到英子的自卑心理。
(早早、最后)
⑶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从“小儿麻痹症”、“残疾”两个词感受到英子很可怜。
生:从“不愿意”感受到英子很难为情,怕人家取笑她。
师: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留下了伤痛,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师:这场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灿烂的
微笑,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师:课文中说英子是个很“文静”的女孩,现在,你认为这“文静”后面藏着的是什么?(害羞、自卑、痛苦、忧郁……)
[评析]
让生在自读中感受英子的可怜、文静、不快乐,用鲜明的印象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再扣住“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等词研读、感情朗读,用情真意切的语言感染学生,情动之中进而延伸,“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这场
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这‘文静’的背后藏着的是什么?”等问题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
想象,引领他们步入情感境地,触景生情。
教学片断二:情境再现,催发情感体验。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儿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课文选段)
师: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几句话,留意加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同情、关心。
英子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让平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她走上讲台去当众演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安慰和鼓励。
因为英子低下了头,眼圈儿也红了,这说明她既紧张又害怕。
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安慰和鼓励。
生:我认为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期望和支持。
英子是个忧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心里肯定非常难受、痛苦,同学们应该给她支持,给她信心,给她力量,希望她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走上讲台。
[评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
教者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视”这两个词语通过想象再现了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的场景,在揣摩心理中不仅体会到了英子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还体会到了同学们那一颗颗关爱弱小者的善良心灵。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情感共鸣,催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内在情愫。
教学片断三: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想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英子象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课文选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英子,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非但没有嘲笑我,反而为我鼓掌打气,我要感谢同学们真心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热情的鼓励。
生:是同学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使我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
现在,他们又把掌声献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演讲成功。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英子些什么呢?
生:英子,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好样的!英子,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师:(满怀深情地)英子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大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
如果你是英子,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
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做鞠躬状)
[评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教者很好地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想……”、“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英子,你想说……”等问题转换角色,诱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
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
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敞开心扉,宣泄情感,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教学片断四:联系生活,升华情感体验。
师:你们的注视和鼓励下,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在你们的掌声里,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你们的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女孩的一生,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
爱心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
生:爱是一个微笑。
生:爱是一次抚摸。
生:爱是一个眼神。
生:爱是一杯热茶。
生:爱是给爷爷奶奶捶背。
生:爱是帮助别人。
生:爱是陪孤独的小伙伴聊聊天,给孤独的小伙伴带去快乐。
《爱的呼唤》的乐曲轻轻想起……
师:爱可以有许多,请大家读这首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
爱是……
[评析]
“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体会到这样一个情感主题还不够,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拓展中升华情感的体验。
由掌声之爱,想到一个微笑是爱,一次抚摸是爱,一个眼神是爱,一杯热茶是爱,给爷爷奶奶捶背是爱,帮助别人是爱,还有……是爱,再在《爱的呼唤》乐曲声中读一首小诗,在诗的意境中感悟爱的无限,爱的美好,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教育。
总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唤起到催发,从增进到升华,调用一切情感因素,以真挚的情感拂拭明净学生蒙尘的心灵,开启他们的情感之门,活跃其情感触角,让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