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梳理一、中国的地理差异1.自然环境差异体现在: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体现在:农业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小于0℃大于0℃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河流结冰期有无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大于800毫米干湿地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植被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农田类型旱地水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屋顶坡度大,墙体薄交通运输方式陆路运输水陆运输(1)区域名称:①是青藏地区,②是南方地区,③是北方地区,④是西北地区。
(2)区域界线:界线A大致与第一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吻合,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界线B大致与 1月0℃ 等温线和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与秦岭(山脉)—淮河(河流)大致吻合。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界线C大致与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二、北方地区1.位置与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致位于①大兴安岭(山脉)、③青藏高原以东,②内蒙古高原以南,④秦岭(山脉)—⑤淮河以北。
东临A 渤海和B 黄海。
2.自然环境(1)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图中甲是东北平原,乙是华北平原,丙是黄土高原。
(2)气候: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 400-800 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3)土壤: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被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3.农业(1)以种植业为主。
(2)旱作农业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不同的地理区域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P4中的图5.4)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三、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1、“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高寒”的青藏地区2、西北地区的干旱的原因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⑵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3、青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的原因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
西藏首府拉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一、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现代都市建设中,北京所做的工作。
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⑵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二、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P28中的图6.13)1、区域全貌⑴祖国内地:廉价劳动力、厂房、生产生活用水、能源、日常生活消费品。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①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②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
③自西向东,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总之,我国的气温、将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2、人类活动差异显著①农业分布特点:西牧东耕,南稻北麦;②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特点:东密西疏;③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地区的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4、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C等温线②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暖温带及亚热带的分界线④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⑤南方地区及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即小麦及水稻主产区分界线)⑥亚热带季风区及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线⑧河流结冰及不结冰的分界线⑨旱地及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⑩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分界线第二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5、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①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②根据干湿程度划分为:,,,。
③根据气温差异划分为:,,,,,。
6、我国四大地理区域:①划分标准:依据总体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②四大区域: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③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⑴南方地区及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为界,⑵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以为界,(即—山脉—山—山—山脉。
)⑶青藏地区及南方、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以为界,(即山脉—山脉—山脉—山脉。
)7、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1)地理区域的类型,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运用】:①如珠江三角洲是区域;②如工业区是区域;③如西藏自治区是区域。
8、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是()、()、()9、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0、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1)划分依据:地理位置、和特点(2)四大地理区域及界线的确定①A 及C :大致及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一致,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季风(降水);②C 及D :大致及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即气候)。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速记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地理差异(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2题。
1.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新疆位于上图中的()A.①B.② C.③D.④2.③区域中典型的植被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针叶林读我国北方地区图,回答3~5题。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笔记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的主题是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讲述了中国地理的区域差异和地域文化。
以下是详细的笔记内容:一、中国的地理差异1. 中国的地理差异: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2.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3. 自然区的特点: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农业发达。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草原和荒漠分布广泛。
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4. 中国的人文地理差异:农业: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寒区以河谷农业为主。
人口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经济发展: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二、地域文化1. 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
2.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多样性和差异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地域文化的表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俗风情等方面。
例如,南方的园林建筑和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各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扭秧歌等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
三、总结通过学习第五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这导致了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和地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方向差异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差异
项目差异
农业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项目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主要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主要农作物小麦、花生、甜菜等水稻、油菜、甘蔗等
作物熟制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一年收获二至三次
主要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水路运输
传统民居特点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高巧学妙记:秦岭—淮河一线的部分地理意义
二、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
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1)划分依据: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B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A西北地区、C青藏地区(注意:青藏地区而不是青藏高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在西北地区,而黄土高原在北方地区)(3)主要地形区分布(14大)与四大区域的关系:南方4大;北方5大;西北3大;青藏2大(要知道地形区名称位置)三、西北地区:(1)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主要种植业区:引黄河水灌溉,如“塞上江南”(灌溉农业)。
引高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如河西走廊(绿洲农业)。
(3)植被:(西北地区从东向西植被出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及原因:降水)四、青藏地区:(1)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主,属高寒牧场。
(2)主要种植业:小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等高寒农业及林业,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谷农业)。
五、四大地理区域特征:六、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①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②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③ 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④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水田和旱地的界线⑥南方和北方的界线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黄土地黑土地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沃野千里山环水绕1、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
2、东北三省积雪期长,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3、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4、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东部为长白山地,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
北部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中间位东北平原。
5、东北三省气候冷湿。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
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历史上被称为“北大荒”。
如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4、开荒使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问题)。
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措施)。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3、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4、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是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一、范围与特征:(1)位置与范围:东起A:太行山,西至乌鞘(qiào)岭(祁连山东侧),北起古长城,南到B:秦岭,主要包括C:山西省、D:陕西省、E:宁夏回族自治区、F:甘肃省等(2)特征: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表特征:沟(h è)壑纵横。
(3)成因: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
二、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①黄土结构疏松;②多暴雨(降水集中在7、8月份)。
人为因素:③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2)治理:依靠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发展区域特色经济;③丰富产业结构;④加强同外界交流与合作)3、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1) 窑洞(2) 信天游陕北民歌(3) 黄帝陵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天长日久,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三、开发与利用:(1)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干旱和水土流失。
(2)矿产资源:①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三省接壤的地区被誉为“乌金三角”,该地区是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②主要煤矿:H:山西大同、J:陕西神府、I:内蒙古东胜等特大型煤矿。
③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资源的措施:A转化为电力输送出去、B转化为煤气输送出去、C 以原煤的形式运出去。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北京的自然环境:(1)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40°N,116°E)。
(位于北、东半球,北温带,中纬度地区)。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三、历史悠久的古城1、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城中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牌楼等也令人流连忘返。
2、北京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现为故宫博物院。
3、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4、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
5、前门大街是老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有许多中华老字号四、北京的发展变化:(1)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占主体(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农业和工业以外的为第三产业)。
(2)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五、北京经济发展:(1)优势: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硅谷”:中关村)。
(2)问题:①能源、资源短缺。
②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3)解决措施:①大力发展耗能、耗水少,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古建筑加强保护和修缮。
六、特色文化:(1)特色食品:北京烤鸭。
(2)剧种:京剧。
(3)世界遗产:故宫---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颐和园---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园林。
政治文化中心1、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2、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1、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频临东海和南海。
(2)范围:南方地区大致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三大部分,含港澳台地区。
2、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①地形分布: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②主要地形区:西部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2)气候①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②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③气温特点:纬度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0°C,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
④降水特点: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土壤: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6)、南方地区的其他自然地理特征表格记忆法——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知识点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1、发展水田农业的条件(重点)(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气候)(2)分布:平原地区,地势地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