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差异。
2.熟悉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3.形成正确的区域认识,增强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内容2.1 中国的地理分区通过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地理分区。
2.2 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形构成。
其中,中国高原分布广泛,平均高度为1000-4000米之间,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南高原、西藏高原等。
2.3 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主要分布为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其中,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干燥严寒,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温和多雨,东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
2.4 中国的植被中国植被丰富多样,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类型。
其中,东北地区主要为针叶林和落叶林,中部地区主要为草原和灌木丛,东部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和温带林。
2.5 中国的地貌中国地貌多样,主要有高山、岛屿、喀斯特、丘陵和平原等类型。
其中,中国的高山主要有喜马拉雅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喀斯特地形主要有喀斯特高原和喀斯特地貌。
2.6 中国的资源分布中国的资源分布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其中,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华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西部地区主要有铝土矿、铜、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3. 学习方法1.熟读课本,掌握地图配图和重点内容,仿写地理叙述。
2.反复阅读材料,分析归纳地域特点和资源现状。
3.参观实地地理展览,感受地质奇观和资源分布。
4. 学习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地貌和资源的分布。
2.学生能够熟悉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3.学生能够合理解读地图图例,准确绘制地图和标注地理要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地理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理解,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难点: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地理差异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图,呈现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成果,互相交流,巩固对地理差异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地理特点发展经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发展策略。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教课方案【核心修养】人地协调观、地区认知、综合思想【教材剖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区部分的连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叙述中国地理概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论述我国不一样地区的地理差别。
作为中国地区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不过对地区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掌握地区的差别,为后边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色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因为后边的地区选择不可以过多,选择的地区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以后,才能防止在详细地区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所以,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剖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地理思想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连接上还存在必定的缺点。
【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别。
学习动词是指出,学习水平是运用,学习内容是“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
【教课目的】1.经过阅读有关地图,剖析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和成因。
2.能够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剖析“秦岭 - 淮河”一线南、北双侧的自然景观、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别,从而说出“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地区的区分,认识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
4.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指出它们大概的地点和范围,剖析确立其分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的标准2.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别【教课方法】1 / 7自主、合作、研究、议论法【教课过程】导入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本班进行不一样类其他分组,并说出区分依照。
学生会以“性别”、“身高”、“头发长短”、“能否近视” 为依照来分组,从而得出班级分组能够分红多种种类的组,同一个人能够是好多组的成员。
其实地理地区区分的方法与班级小组的区分方法近似,不过区分的依照应是地理因素而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及其原因。
2 、初步了解我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及地理区域类型。
3 、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说明划分依据。
4 、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简单说明秦岭 -淮河一线的意义。
5、简单了解地理差异对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了解各地理区域的热情。
、我国地理差异的表现。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西藏高山牧区、云南丽江、傣族竹楼、沿海经济特区生产流水线、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在广袤的地理区域中, 各地区的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就来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新课讲授(一)地理差异显著 1、我国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1) 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气温 逐渐降低。
(2)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情感、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主要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今天,(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2、人文地理现象千姿百态(1)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4)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大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1)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汽车是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2)1月份0C等温线(3)800mm等降水量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7)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1)根据气候特征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大概有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高原山地气候区等(2)根据干湿度把我国划分为不同干湿地区,大致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3)根据气温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带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1)划分的标准:依据总体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2)四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三、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我国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同时也学习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地理分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深入学习的章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四大地理区域,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等。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地理分区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学生对于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划分,以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学会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差异对于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
2.难点: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等,发现地理差异的特点。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差异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中国地图、四大地理区域地图。
3.图片:各地地理景观图片。
4.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章内容——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四节内容: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以及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本章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针对本章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差异的概念、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地理差异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乡、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西北与青藏地区的地理差异,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差异的特点。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差异的案例材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
3.准备好地图,方便学生查找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认为我国地理环境有哪些差异?”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提出地理差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差异。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地理差异非常感兴趣,充满好奇心.【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教师: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讲授新课】(30分)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八年级地理学科下册第五单元(章)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3.小组展示交流: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划分标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划分界限:
①北方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及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一、二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4.学生小组内讨论完成活动二,然后全班交流。
三、知识回顾
四、巩固提高
1.下列地理区域,属于行政区的是( )
①北京市②长江三角洲③珠江三角洲④香港⑤重庆⑥环渤海工业带
A.①③④⑥
B.①④⑤C.②④⑤ D.①④⑤④
2.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中,西北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A.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B.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吻合
C.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 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与①、④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干旱区和湿润区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4.图中①和②两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练习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章节。
本章通过讲述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地理特征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经济等多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章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我国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概念。
2.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区域划分及地理环境差异的内涵。
2.我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
3.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理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知识。
2.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找出地理环境差异。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案例资料,如图片、图表等。
2.设计问题,制定教学计划。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同时呈现各个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掌握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但对于我国地理差异性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差异性的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能运用地图和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资料,培养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增强对祖国地理的热爱之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分区及其差异性。
2.难点: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我国地图,说一说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我国地理分区及其差异性的资料。
分别介绍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包括气候、地形、植被、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系统理解和深入分析还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
2.难点: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的分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差异。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差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通过图片、数据和实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涵盖了中国地理的差异性,包括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地理的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然而,对于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地理差异性的内涵和表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性,掌握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以及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中国地理差异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中国地理差异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其地理差异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中国地理差异性的相关图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和问题,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生动的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差异性。
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中国地图,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性吗?”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北备课组名八年级地理组时间地点组员研究内容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回答。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中国年俗精彩纷呈,不同的区域差别很大,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个性化理解: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013年-2014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
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但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
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