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8.93 MB
- 文档页数:2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戴埠高中高二地理备课组必修三学案3 主备:杨珊珊审核:丁丽华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知道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与措施;2、学会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自主探究】知识点一:荒漠化的防治策略:☆探究知识形成: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知识自主构建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的威胁扭转恢复生产力2.两条原则:维护平衡与提高效益相结合;治、治、治、治相结合。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严重地段。
知识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探究知识形成: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知识自主构建: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推广牧区:减少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外围沙漠带:封育生物措施:绿洲前缘带:带内部:网工程措施:缺水源地区设置工程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作为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发展业、业已荒漠化的地方:、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林牧区的能源问题开源:、、、解决能源的途径节流:推广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生态系统提高人口素质【小试牛刀】选择题:(2009年江苏地理)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P地与Q地相比,P地()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读下图,完成3~5题。
3. 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4. 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5.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7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8~10题: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风化作用10.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荒漠化的概念和土地退化的含义2.能够说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重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知识准备】1.填右图:我国西北地区行政范围(各省区名称)(A 级)2.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 级)地理位置:深居______,远离______地形:以_________、山地和_______ 为主。
气候:干旱;以温带__________性气候为主,降水____,温差_____河流:多为_____流河和_______性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________【学习内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概念;(A 级)荒漠化包括_________ 、___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A 级)【探究活动】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其中_________、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
(A 级)阅读课文P36,填表完成。
2二、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C 级)①气候条件 ——②地面状况——③动力条件 ——三、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B级)⑴来自于________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C级)次生盐渍化: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的绿洲,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探究活动】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C级)相同之处:不同之处:2.思考一下,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C级)【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级)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2.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级)A.江南丘陵一红漠化 B.黄土高原一土壤盐渍化C.云贵高原一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石漠化3.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B级)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4.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的“红色荒漠”。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探究】知识结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主要表现:1、过度2、过度3、过度探究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探究材料:课本16页前两段探究问题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的过程分别是什么?查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读下图回答(1)-(4)题(1)分析图中以B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B、D、E三处的荒漠延伸到海岸的原因。
(提示结合洋流分布图)探究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探究材料:课本图2.1和2.2探究问题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以干旱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②气候:干旱是其最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探究材料:课本P17-19内容探究问题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例题2】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荒漠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与保护策略荒漠化是指干旱区域的土地逐渐退化,并向更加干旱和贫瘠的状态演变,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荒漠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保护策略,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应对这一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1.1 生境丧失:荒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原本适宜生物栖息的土壤和水源变得匮乏,导致许多植物和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大面积的荒漠化加速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1.2 物种贫困:由于环境恶劣,仅有具备耐旱能力的物种才能在荒漠化地区存活。
这导致了物种的贫乏,物种的多样性大大降低。
而种类较少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连锁反应,一旦种群数量发生改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1.3 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荒漠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进而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草原退化成沙漠,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抵抗能力都将受到严重的削弱。
二、荒漠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2.1 物种保护:保护濒危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首要任务。
对于在荒漠化地区找到适应环境的特有物种,要加强保护,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它们的生存环境。
2.2 植被修复:通过人工种植合适的植物来修复荒漠化地区的植被,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需加强针对根系系统的研究,增强植物的抵抗力。
2.3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并管理水资源是荒漠化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通过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安排灌溉,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2.4 社区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参与到维护荒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
加强对社区的宣传教育,促使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
2.5 国际合作:由于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在政策制定、资源共享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科目:地理教课对象:高二学生课时:1供给者:郭广民单位: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一、教课内容剖析本课题是湘教版必修 3 第二章《地区可连续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含沙漠化的含义、原由、危害和治理四部分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Ⅲ”是在“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使学生联合“地区的可连续发展”,将地理基来源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详细的地区。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现在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波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荒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难怪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叙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损坏的主要问题之一——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材较全面的介绍了沙漠化的含义、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防治。
本文以西北地域的沙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地区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地区问题、追求地区可连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本文经过借用西北地域的沙漠化来讲解沙漠化问题,能够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二、教课目的(一)知识和技术目标:1.理解沙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认识沙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对我国西北地域沙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沙漠化的含义。
2.经过对我国西北地域沙漠化要素的剖析,认识造成沙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由。
3.经过对西北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事例剖析,理解沙漠化的危害。
4.经过对“三北”防备林系统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认识,指引学生多向思想,剖析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举措。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