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课件21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2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和第一国际三个子目组成,共计1758个字。
教材包含有5幅图片,2个相关史事,1个课后活动,1个知识拓展,1个材料研读,1个问题思考。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的基础,但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历史思维能力,都不尽人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历史与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课后自觉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中,“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两个名词学生在平时经常接触,但是对马克思的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含义少有人明白,感触不深,而且本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四、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结合宣言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当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巴黎人民挺身而出的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品德,在巴黎公社社员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设计思路本课通过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概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进行整合。
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史实。
综合运用概要讲述法、史料解析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资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解读史料、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环节一: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学习主题。
简述马克思墓碑上的两句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思考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对于人类发展又做出了哪些伟大的贡献呢?【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从阅读教材,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们的早期革命活动。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一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教材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开始,介绍了他们共同创作《共产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接着,教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等,并分析了这些观点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抽象的理论体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核心内容,掌握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关注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核心内容,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核心内容,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过程。
3.史料分析:运用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设计2.通过了解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
3.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理解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时间轴】教师讲述: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家境比较优渥,他的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从中学毕业了。
在他的毕业作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为全人类事业而献身的理想主义情怀。
马克思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受进步思想熏陶的马克思,看到劳苦大众仍然受着剥削和压迫,心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促使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为人类的解放而思考而探索。
【板块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改变世界?活动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教师讲述:马克思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珍妮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进,铁路的出现和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这一系列技术发明和改造所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的这段话,精辟入骨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史料:设问: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情况?预设:工业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彻底的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正在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红利。
工人们呢?展示史料:史料:合作探究一:1.结合视频和和两则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欧洲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2.材料二反映工业革命后,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预设:工人极端贫困、生活环境恶劣;贫富差距扩大。
史料:图片讲解:两名童工深深地俯下,他们用幼小的身体,或是推动,或是拉动,那辆沉重的煤车。
【深挖史料】认识:机器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女工和童工被雇佣,成年男工失业,资本家拼命地扩大生产,同时通过削减工人与降低工人工资来削减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与更多的财富;工人阶级不仅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反而饱受剥削,日益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