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些有切⾝边塞⽣活经历和军旅⽣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些诗⼈⽤乐府旧题来进⾏翻新的创作。
参与⼈数之多,诗作数量之⼤,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杨炯《从军⾏》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唐代:杨炯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译⽂烽⽕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油然⽽⽣。
辞别皇宫,将军⼿执兵符⽽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雪纷飞,军旗黯然失⾊;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书⽣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活。
烽⽕:古代边防告急的烟⽕。
西京:长安。
⽛璋:古代发兵所⽤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指塞外敌⽅据点。
凋:原意指草⽊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彩。
百夫长:⼀百个⼠兵的头⽬,泛指下级军官。
创作背景 唐⾼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肃⼀带,唐礼部尚书裴⾏俭奉命出师征讨。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只有武官得宠,⼼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诗借⽤乐府旧题“从军⾏”,描写⼀个读书⼠⼦从军边塞、参加战⽃的全过程。
仅仅四⼗个字,既揭⽰出⼈物的⼼理活动,⼜渲染了环境⽓氛,笔⼒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的爱国热情。
诗⼈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照西京”,通过“烽⽕”这⼀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杨炯《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翻译及注释翻译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 ,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杨炯从军行阅读理解及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杨炯《从军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精巧地组织了征战的全过程,包括辞别京城、围城攻坚、征战沙场等环节,既展示了豪情壮志,又描绘了战争场面,构思灵活,跳跃性强。
其次,从表达手法来看,杨炯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两句,一写出发,一写到达,气势非凡,意味着将士们怀抱崇高的使命,奔赴边疆,保家卫国。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通过环境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地的严寒和艰苦,以及战士们无畏的斗志。
再次,从诗的情感色彩看,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冲锋陷阵,也不愿置身书斋、碌碌无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最后,从语言艺术上看,杨炯的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感。
他的诗句犹如铁骑疾驰,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他的诗也充满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赞美了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从军行
唐·杨炯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失色。
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写大军出征,有直捣敌巢的气势,反映了诗人的战斗激情和必胜信念。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通过对“旗”、“鼓”的生动描写,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感慨的语气作结,歌颂了投笔从戎、保卫边境的爱国精神,直抒胸襟,回应发端,勃勃英气,溢于言表。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
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
2019-8-5
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2019-8-5。
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试题】
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
1。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
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
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
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
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鉴赏】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
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