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共5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7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
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2. 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三、实验环节(30分钟)
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手动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和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3.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4.掌握等效平衡的判断与计算二、命题落点本部分的高考命题落点: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建立的考查;借助于阿伏加德罗定律考查可逆反应中物质转化率等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断及相应的计算。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典例精析]例1:X、Y、Z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 2Y 2Z,达到平衡时,假设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X〕 + n〔Y〕 = n 〔Z〕,那么Y的转化率为〔〕A.%1005ba⨯+B.%100b5)ba(2⨯+C.%1005)ba(2⨯+D.%100a5ba⨯+解析:设达到平衡时,X气体所消耗的物质的量为x X + 2Y 2Z起始量〔mol〕 a b 0变化量〔mol〕 x 2x 2x平衡量〔mol〕 a-x b-2x 2x由题意可得:〔a-x〕+〔b-2x〕=2x,解得m ol5bax+=,那么气体Y的转化率为%100b5)ba(2%100bx2⨯+=⨯。
答案:B例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3Y〔g〕 2Z〔g〕,假设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0〕,当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0.3mol/ L,0.08 mol/L,那么以下判断不合理的是〔〕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C.X、Y的转化率不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 c1<0.14 mo /L、解析:设X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浓度为aX〔g〕+3Y〔g〕 2Z〔g〕起始量〔mol/L 〕 c1 c2 c3变化量〔mol/L 〕 a 3a 2a平衡量〔mol/L 〕 c1-a c2-3a c3+2a0.1 0.3 0.08达到平衡时c 〔X 〕∶c 〔Y 〕=1∶3,而转化的c 〔X 〕∶c 〔Y 〕=1∶3,那么c1∶c2 =1∶3,A 合理C 不合理;平衡时Y 、Z 生成速率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B 合理;假设起始时c3 = 0,那么c1有极大值:c1=0.1mol·L -1 + 2L m ol 08.01-⋅ =0.14mol·L -1,0< c1<0.14 mo /L 。
第三节化学均衡导教案(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1.认识可逆反响,掌握化学均衡的观点及其特色。
2.培育学生剖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 P25-26知识重点:一、可逆反响与不行逆反响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响可逆反响有哪些特色议论:可逆反响为何有“度”的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剖析:在必定温度下,将必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议论:在必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均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能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能否停止二、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在反响 CO+HO CO2+H 中,将和H O (g) 通入 1L 密闭容器中,反响一段时间后,各物222质浓度不变1、反响刚开始时:反响物浓度 ___________ ,正反响速率 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为 _________ ,逆反响速率为 __________2、反响过程中:反响物浓度 ___________,正反响速率 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 ____________,逆反响速率 ___________3、一准时间后,必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 1时辰后, v 正= v 逆即正反响耗费的量与逆反响生成的量相等,反响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均衡三、化学均衡1、观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必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化学反响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响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响混淆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2、达到化学均衡的标记:正逆反响速率相等和反响混淆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均衡的两大主要标记⑴、直接标记: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响速率相等。
即V 正=V逆以反响 mA(g)+nB (g)pC(g)为例达到均衡的标记为:A 的耗费速率与 A 的生成速率——————;异边同向,A 的耗费速率与同边异向,C 的——————速率之比等于—————;比率计量B 的生成速率与C 的——————速率之比等于—————;A 的生成速率与B 的——————速率之比等于—————。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根据要求填表:N2+3H22NH3反应物浓度v正生成物浓度v逆开始时c(N2) c(H2)进行中c(N2) c(H2)平衡时c(N2) c(H2)2.用速率—时间(v-t)图像表示出以上过程:【小结】(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或保持恒定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①逆:研究的对象是反应。
②等:化学平衡的条件是v正和v逆。
③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平衡,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④定: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为一。
⑤变: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与方法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特征之一是v正v逆≠0。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②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③3v正(A)=v逆(B)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C2.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另一特征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s)+2B(g)C(g)+D(g)。
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②B的物质的量浓度③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④混合气体的密度【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反应都存在平衡状态B.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C.正反应与逆反应停止进行D.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2.14C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14CO2+C2CO,达到化学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含14C 的粒子有()A.14CO2B.14CO2、14COC.14CO2、14CO、14CD.14CO3.下列关系中能说明反应N2(g)+3H2(g)2NH3(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3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4.工业上常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氢气,其中一步反应的原理为CO(g)+H2O(g)CO2(g)+H2(g),下列选项的条件中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2 mol的CO同时生成2 mol的CO2B.两个H—O键断裂的同时有一个H—H键断裂C.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发生变化5.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某一时刻SO2、O2、SO3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达到平衡时浓度可能正确的是()A.SO2、O2分别为0.4 mol·L-1、0.2 mol·L-1B.SO2为0.25 mol·L-1C.SO2、SO3均为0.15 mol·L-1D.SO2为0.24 mol·L-1,SO3为0.14 mol·L-1。
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 P25-26知识要点: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二、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在反应 CO+H2O CO 2 +H2 中,将和H 2O (g) 通入 1L 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变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为 _________ ,逆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2、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生成物浓度 ____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___3、一定时间后,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t 1时刻后, v 正= v 逆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逆反应生成的量相等,反应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三、化学平衡1、概念: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应混合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2、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平衡的两大主要标志⑴、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V 正=V逆以反应 mA(g)+nB (g)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A 的消耗速率与 A 的生成速率——————;异边同向,A 的消耗速率与 C 的——————速率之比等于—————;同边异向,B 的生成速率与C 的——————速率之比等于—————;比例计量A 的生成速率与B 的——————速率之比等于—————。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中
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化学平衡是什么。
2. 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学习(40分钟)
1. 学习化学平衡的定义和表达式。
2. 探究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的状态关系。
4. 学习如何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质量及浓度。
三、实践(30分钟)
1. 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各物质的浓度。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题目,并写出解题过程。
2. 下节课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提示:本课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衡反应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必修2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共5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 (第1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P25-26知识要点: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在反应CO+H2O CO2+H2中,将0、01molCO和0、01mol H2O (g)通入1L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浓度不变
1、反应刚开始时:
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_ 生成物浓度为_________,逆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反应过程中:
反应物浓度___________,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 生成物浓度____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___
3、一定时间后,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1时刻后, v正= v逆即正反应消耗的量与逆反应生成的量相等,反应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平衡
三、化学平衡
1、概念: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条件下,____________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__________________相等,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不再发生变化,反应混合物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______
2、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是判断平衡的两大主要标志⑴、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 V正=V逆以反应
mA(g)+nB (g)
pC(g)为例达到平衡的标志为:
异边同向,同边异向,比例计量A的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A的消耗速率与C的速率之比等于;A的生成速率与B的速率之比等于极值转换法无论平衡从哪个方向建立,在判断时都可根据题给条件和反应计量系数把生成物全部推算为反应物或把反应物全部推算成生成物再与原平衡加入的物质的量相比较,若物质的量“相当”,则为等效平衡,推算式为:某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变成生成物而消耗的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原来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mol)
二、等效平衡的分类及解题方法①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里,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量相当(反应物换算成生成物或生成物换算成反应物后与原起始量相同)则为等效平衡例
1、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N2和6molH2充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
2NH3(g),达到化学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为N
2、H
2、NH3的物质的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量仍和上述平衡相同,填空(1)若a=0,b=0,则c=__________ (2)若a=1, c =2,则 b =____________(3)若a、 b 、 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为(用两个式子表示,一个只含a和c,一个只含b 和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
2、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2A(g)+B (g)
3C(g)
+D(g),达到化学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
若保持温度容积不变,改变起始物质的用量,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
wmol/L的是:
A、4molA+2molB
B、1molA+0、5molB+
1、5molC+0、5molD
C、3molC+1molD+1molB
D、3molC+1molD②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恒温恒压的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里,初始加入物质之间(换算成方程式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状态相同,则为平衡等效,并且同种物质的量成倍数变化。
③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里,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与起始状态相等,则为平衡等效,并且同种物质的量成倍数变化。
例
3、温度压强不变时,将1molN2和4molH2充入一个装有催化剂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
2NH3(g),达到化学平衡后生成amol的NH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保持平衡时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填表:已知编号起始物质的量(mol)平衡时NH3的量molN2H2NH3140a①
1、560②
10、5a③mn(n≥4m)课后练习:
1、一定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和
1mol B发生反应2A(g)+B(g)
3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C%;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也为C%的是
A、1mol
A 、2molC
B、4molC
C、4mol
D、1mol
A、1molB
2、一定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和
1mol B发生反应2A(g)+B(g)
4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C%;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也为C%的是
A、1mol
A 、2molC
B、4molC
C、4mol
A 、2molB
D、1mol
A、1molB
3、一定温度、压强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 和1mol B发生反应2A(g)+B(g)
3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C%;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也为C%的是
A、1mol
A 、2molC
B、4molC
C、4mol
D、1mol
A、1molB
4、一定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和1mol B发生反应2A(g)+B(g)
3C(g),达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n;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2n的是
A、1mol
A 、2molC
B、4molC
C、4mol
A 、2molB
D、1mol
A、1molB
5、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
B(g)2C(g)达到平衡时,
A、
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mol
D、均减少1mol
6、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2NO2(g)N2O4(g)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7、在一恒定的容器中充入2mol A和1mol B发生反应
2A(g)+B(g)
x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C%;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0、6mol 、B:0、3mol、C:
1、4mol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C%,则x 值为
A、只能为2
B、只能为3
C、可能是2也可能是3
D、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