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7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精选12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篇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6.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质疑探究。
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将相和》课堂实录(精品多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
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一、揭题导入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从哪里可看出?先别急着告诉我。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师:什么原因?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生:战功赫赫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生:看不起生:蔑视蔺相如生:不屑一顾师:读一读,体会一下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生:没有真本事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生:很有理生:理直气壮的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生:思考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
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生:避生:写信师:这办法很棒生:谈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会两败俱伤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师:渔翁是谁?生齐说:秦王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第二段(讨论)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
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
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
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
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
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
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第三段〔揣摩〕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
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
《将相和》教学设计实验小学王素丽教材版本:人教版学科:小学语文年级:小学五年级册别: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由来;3、通过朗读讲解,体会廉颇知错能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理解“以和为贵”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和人物神态动作,深刻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顾全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教法:理清脉络明确任务,形式多样内化人物、品味语言触发感悟。
学法:诵读法、体验法、实践法(教、扶、放) 【五】组织形式:随文批注的集体教学。
【六】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纸、学生自制的帽子和胡子、“荆条”、对联、扇子。
【七】教学设计意图:《将相和》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突出表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负荆请罪”中人物品质著显,精神历久弥新,教学意义深重,所以我将其独立为一个课时,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染。
教学中,我打算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
使学生了解将相矛盾所在,通过回顾前文,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而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就变得丰满而立体起来。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打算让学生想象将相二人的对话,进行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相信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同时,也深化了将相人物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意义上的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八】教师整体设计理念及本节课教师达到的自我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为此,我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3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2、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二、明确学习目标1、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这三个故事的位置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前两个故事。
我们在故事中,通过我们的朗读,去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三、学习《完璧归赵》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
板书:机智勇敢爱国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完璧归赵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大夫四、学习《渑池会》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
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播放《七雄争霸》视频。
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历史。
二、导入。
1.讲述历史背景,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和的意思是什么?三、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
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四、交流汇报、深入研读。
1.生字词教学。
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
2.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书中作批注)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设计理念:通过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从而为深层次理解文本夯实基础。
】五、品读课文,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1.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完璧归赵“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课堂实录第一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
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
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
(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
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
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对题目的理解比较深刻,相信这几个词语更难不倒大家。
(教师出示生字、生词,指生读。
)教师重点强调和氏璧的“璧”和墙壁的“壁”的不同。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生b:我知道了当时秦国的势力最强。
生c:我还知道了文章讲了三个小故事。
分别是“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你能把这三个故事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吗?(生板书)
师:你现在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a: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b:渑池之会后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c: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和好了?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那么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
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
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
(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其中()是()的发展。
()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了解一下。
谢谢合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