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计量溯源性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计量标准溯源性控制程序、目的为使测量设备能持久稳定地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确保量值得准确可靠,应将各测量设备测量的量值逐级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
2、适用范围所用测量设备,包括计量标准和工作用测量设备的确认(校准)溯源。
3、职责计量室负责溯源工作的具体实施,质检部负责溯源工作的监督管理。
4、工作程序4.1、计量室应对公司计量标准建立档案资料应包括:4.1.1、计量标准履历书长期保存4.1.2、计量标准证书长期保存4.1.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保存5年4.1.4、检定证书(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保存5年4.2、计量室做好每次的校准记录,并妥善保存。
应记录的内容有:检定单位、检定证书号、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出厂编号、检定结果、检定员、检定日期、有效日期及其它说明等。
4.3、计量室负责对公司各种测量设备编制溯源链,即绘制量值传递系统图以此证明此溯源性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4.3.1、本公司需要编制的量传图内容包括:a.上级计量部门b.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已建标的标准器)应注明标准名称、精度等级、测量范围、规格型号、配备位置及数量、检定周期等。
c.工作用测量设备,应注明其名称、规格型号、测量范围、分度值或测量极限误差等。
a.温度类量具量值传递系统图b.压力类量具量值传递系统图c.电位差计量值传递系统图e.力学量具量仪量值传递系统图f.热学量具量仪量值传递系统图4.4、工作程序4.4.1、质检部应不定期对溯源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做好记录,对所做记录应集中保存。
5、相关文件:量传图6、记录a.计量标准履历书b.计量标准证书c.计量标准技术报告d.检定证书(计量标准及配套设备)。
医学实验室的量值溯源性医学实验室的量值溯源性1.术语VIM——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由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医学联合会(IFC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际理论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发布。
1.1 量[1](quantity)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VIM:1993,定义 1.1] 可分为:广义量(quantity in a general sense):在化学界和临床化学界常称量类(kind-of-quantity)[2]。
特定量(particular quantity):为规定了一定条件的量类,很多情况下简称为量。
原则上需三要素来描述,即系统(system)、组分(component)和量类。
“系统”在临床实验领域可简单理解为样品物质,如血液、血清、尿液等;这里的组分指样品中的被测(measurand)物质成分。
如“24小时尿液(系统)中葡萄糖(组分)的物质量(量类)”是一个特定量[2]。
1.1.1分析物(analyte):定义为单一化合物[3]。
溯源到SI(国际单位制)的通用系统。
如电解质/金属、代谢物(胆固醇、尿素、尿酸等)、类固醇、甲状腺激素(T4和T3)和维生素,测量的试验结果以每升摩尔数(分数)术语表示。
1.1.2物质(substance):指的是以异构体、糖化型式和破碎产物等所有形式存在的一种不纯的混合物的“生物物质”[3]。
如:所有的蛋白质和糖化蛋白——常用某种免疫化学技术测定——试验结果不以SI单位表示,有的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单位或生产商制备的质量单位表示。
为了与“分析物”区别的方便,指定这类叫做“物质”。
1.1.3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是指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量值常可简称为值(value)[2]。
量值的溯源性的名词解释在科学领域中,量值的溯源性是指测量结果和测量标准之间的关联性和可追溯性。
量值的溯源性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要素,它对于保证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量值的重要性量值在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医学诊断,还是在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各个领域,准确的量值都是决策和判断的基础。
因此,量值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对于各个领域的正确评估和辅助决策至关重要。
二、溯源性的含义量值的溯源性是指测量结果和测量标准之间建立关联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一个良好定义且决定测量结果的标准。
当我们测量一个物理量时,基于国际统一的单位定义和标准,我们将其与这一标准进行比较,并通过校准和测量链的各个环节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测量的链条量值的溯源性是通过构建测量链条来实现的。
所谓测量链条,是指将测量过程分为多个步骤,并将每个步骤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保证起来。
测量链条一般包括测量仪器的校准、测量方法的验证、测量标准的建立等环节。
这些环节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关联。
四、国际度量衡制度国际度量衡制度是保证量值溯源性的一项重要机制。
国际度量衡制度通过国际度量单位制(SI制度)来确保量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在SI制度中,通过定义几个基本单位(例如米、千克、秒等),以及导出单位(例如焦耳、帕斯卡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量值体系。
科学家们在测量和实验中使用这些单位,并与国际上的标准进行比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应用领域量值的溯源性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领域,准确的测量结果是判断和诊断的基础。
例如,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的准确测量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准确测量各种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浓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环境状况和食品质量,保证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在工业生产中,准确测量各种物理和化学参数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主要内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第二节测量标准第三节校准第四节计量检定第五节计量比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一、有关术语及定义1、计量溯源性——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1)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无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注:序量——JJF1001-3.28条款:由约定测量程序定义的量。
如洛氏硬度HRC标尺:洛氏硬度是以压头压入的深度值计量被测材料硬度值的,规定每压入0.002mm,为洛氏硬度一个单位。
HRC是总载荷为150kgf,压头为120º圆锥金刚石测试的硬度值。
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3)“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用于其他概念。
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
2、校准等级序列——从参照对象到最终测量系统之间校准的次序,其中每一等级校准的结果取决于前一等级校准的结果。
1)沿着校准的次序,测量不确定度必然逐级增加。
2)校准等级序列由一台或多台测量标准和按测量程序操作的测量系统组成。
3、计量溯源链——用于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和校准的次序。
简称溯源链。
1)计量溯源链是通过校准等级关系规定的。
2)计量溯源链用于建立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
4、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参照对象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定义时的计量溯源性。
简称向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是计量溯源性的一种形式。
5、溯源等级图——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测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类别的测量仪器所用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6、国家溯源等级图——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量的测量仪器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或手段。
在我国,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7、量值传递——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量值溯源和测量不确定度一、计量学溯源【计量学定义】•metrology•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
•注:计量学涵盖测量的所有理论与实践的方面,包括其测量不确定度和应用领域。
计量学工作特点是:–准确性:测量结果和真值一致性。
–一致性:在一定不确定度、误差极限、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性。
–溯源性:是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来源。
–法制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测量仪器检定表【测量定义】•测量(measurement):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注1:不适用于标称特性。
•注2:意味着量的比较并包括实体的计数。
•注3:测量先决条件是对测量结果预期用途相适应的量的描述、测量程序、根据规定测量程序(包括测量条件)进行操作的经校准的测量系统。
【量定义】•量(quantity):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大小可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
•注1:量的属概念可分为几个层次的种概念。
•注3:量的符号见国家标准“量和单位”。
一个给定符号可表示不同的量。
•注4:医学实验室中量的名称首选国际理论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规定的格式,即系统-成分:量的类型。
如血浆(血液)-钠离子: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等于143mmol/L。
•注5:量从概念上一般可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或基本量和导出量。
•注6:这里定义的量是标量。
然而,各分量是标量的向量或张量也可认为是量。
【测量程序定义】•测量程序(measurement procedure):根据一种或多种测量原理及给定的测量方法,在测量模型和获得测量结果所需计算的基础上,对测量所做的详细描述。
•注1:通常要写成充分而详尽的文件,以便操作者能进行测量。
•注2:可包括有关目标测量不确定度声明。
•注3:有时被称作标准操作程序/SOP。
【测量系统定义】•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一套组装的并适用于特定类型量在规定区间内给出测得值信息的一台或多台测量仪器,通常还包括其他装置,诸如试剂和电源。
第四章量值溯源一、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性的定义量值传递――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一致。
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也称为“可溯源”,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称为溯源链。
溯源性一般通过溯源等级图(国家溯源等级图或国际溯源等级图)来表达。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从技术上说是一件事情,两种说法。
过去我们建标时常说:“建立起来,传递下去”。
这是计量部门主动做的事情。
现在国际上要求各生产厂的量值都要有溯源性,这是要求生产厂主动将自己的测量结果与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国际基准联系起来。
其目的都是一样。
也就是实现测量结果在误差的范围内统一,而且是统一到国际基准上。
近年来,各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量值的溯源,保证量值的统一,对负责校准的实验室开展了认可,获得认可的实验室,不仅对其用于校准的标准,校准的方法及影响标准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考核,而且有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因此,由经过认可的实验室对标准进行校准,能获得可靠的溯源性。
我国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考核,类似上诉的实验室认可。
在我国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经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技术机构,对其测量仪器进行检定,也就保证其溯源性。
我国的计量法规定要对企(事)业单位的最高标准进行考核。
这是我国保证获得溯源性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性的区别量值传递是按照计量检定系统将计量基准所哦复现的量值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逐级传递下去,以确保全国的计量器具的量值,在一定允差范围内有可比性,准确一致。
量值溯源是通过不间断的比较链,是测量结果能够与国家或国际的标准联系起来。
因此,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
单从术语含义看,存在以下区别:(1)量值传递是强调从国家建立的基准或最高标准向下传递;量值溯源是强调从下至上寻求更高的测量标准,追溯求源直至国家或国际基准,是量值传递逆过程。
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性的理解和应用李纪辰化学在测量方面,虽然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但测量结束要保证的可比性、一致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进入90年代,一些国家发起并组织了“分析化学与21世纪”国际研讨会,认为国际化学测量系统是21世纪的主要任务,组成了分析化学国际溯源协作组织并提出溯源性是质量的基础。
什么是溯源性(Traceability)?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用于描述测量的可靠性。
从绝对意义上看,就是通往测量单位的基本系统(国际单位制SI)或其导出单位。
在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VIM)中,溯源性更概括地定义为:“通过不间断的比较链,一个测量结果能够与适当的标准器,通常是国家或国际标准器相联系的特性”。
如果是物理特殊性标准物质,通过一系列的仪器校准,通常可用适当的SI基本单位建立起溯源性。
而化学成份标准物质建立溯源性是很困难的。
在研制标准物质的任何一个过程或全部过程都是溯源链中的环节,带有自身的不确定度。
在化学成份定值时大多数以质量分数或质量浓度来表示,而不是以摩尔表示的物质的量。
标准物质的量值在测量系统中,通过给出的不确定度,即可了解标准物质量值传递的可靠程度。
标准物质的研制,应从各工序,如均匀性的检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定值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层层把关,而标准物质的定值工作是直接建立标准值的,是溯源性的关键。
因此,在研制标准物质时我们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定值方法的选择一般采用标准方法,国外的标准方法大约有400多种,如国际标准(ISO)、日本标准(JI S)、美国标准(ASTM)、英国标准(BS)、法国标准(NF)、德国标准(DIM)和前苏联标准(гOCT)等。
国内的方法除国标外,还有经常采用的原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第三机械工业部部标准(UB),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准确度也用基准物质或不同原理的其它方法进行了核验,分析结果的总不确定度,国际上称其为ReferenceMethod,标准方法不确定度水平目前可达到0 05%~10%范围。
如何理解新准则的计量溯源性计量溯源性VIM2.41的定义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结果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1:定义中的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非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3:参照对象的技术规范必须包括在建立校准等级序列时使用该参照对象的时间,以及关于该参照对象的计量信息,如在这个校准等级序列中进行第一次校准的时间。
4:对于在测量模型中有一个以上输入量的测量,每个输入量值本身应当是经过计量溯源的,并且校准等级序列可形成一个分支结构或网络。
为每个输入量值建立计量溯源性所作的努力应与对测量结果的贡献相适应。
5: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不能保证其测量不确定度满足给定的目的,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错误。
6:如果两台测量标准比较是用于核查其中一台测量标准,必要时对其量值进行修正并给出测量不确定度,那么这种比较可视为校准。
7:简称“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也指其他概念,如“样品可追溯性”、“文件可追溯性”、“仪器可追溯性”或“物质可追溯性”等,其含义是指某项目的历程(“轨迹”)。
因此,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
理解计量溯源性的两个重要概念参考物质(RM)VIM5.13定义又称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用作参照对象的具有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物质,其已被证实符合测量或标称特性检查的预期用途。
1:标称特性的检查提供一个标称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
该不确定度不是测量不确定度。
2:赋值或未赋值的参考物质均可用于测量精密度的控制,但只有赋值的参考物质才可用于校准或测量正确度的控制。
3:“参考物质”既包括具有量的物质,也包括具有标称特性的物质。
4:参考物质有时与特制装置是一体化的。
5:有些参考物质所赋量值计量溯源到单位制外的某个测量单位,这类物质包括疫苗,其国际单位(IU)已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
8.量值溯源和测量不确定度详解量值溯源和测量不确定度⼀、计量学溯源【计量学定义】metrology测量及其应⽤的科学。
注:计量学涵盖测量的所有理论与实践的⽅⾯,包括其测量不确定度和应⽤领域。
计量学⼯作特点是:–准确性:测量结果和真值⼀致性。
–⼀致性:在⼀定不确定度、误差极限、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性。
–溯源性:是准确性和⼀致性的来源。
–法制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测量仪器检定表【测量定义】测量(measurement):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注1:不适⽤于标称特性。
注2:意味着量的⽐较并包括实体的计数。
注3:测量先决条件是对测量结果预期⽤途相适应的量的描述、测量程序、根据规定测量程序(包括测量条件)进⾏操作的经校准的测量系统。
【量定义】量(quantity):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特性,其⼤⼩可⽤⼀个数和⼀个参照对象表⽰。
注1:量的属概念可分为⼏个层次的种概念。
?注3:量的符号见国家标准“量和单位”。
⼀个给定符号可表⽰不同的量。
注4:医学实验室中量的名称⾸选国际理论与应⽤物理联合会/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规定的格式,即系统-成分:量的类型。
如⾎浆(⾎液)-钠离⼦:特定⼈在特定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等于143mmol/L。
注5:量从概念上⼀般可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物量,或基本量和导出量。
注6:这⾥定义的量是标量。
然⽽,各分量是标量的向量或张量也可认为是量。
【测量程序定义】测量程序(measurement procedure):根据⼀种或多种测量原理及给定的测量⽅法,在测量模型和获得测量结果所需计算的基础上,对测量所做的详细描述。
注1:通常要写成充分⽽详尽的⽂件,以便操作者能进⾏测量。
注2:可包括有关⽬标测量不确定度声明。
注3:有时被称作标准操作程序/SOP。
【测量系统定义】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套组装的并适⽤于特定类型量在规定区间内给出测得值信息的⼀台或多台测量仪器,通常还包括其他装置,诸如试剂和电源。
关于计量溯源性、校准间隔与期间核查1溯源性是计量的基本特性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计量的特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四个方面。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必然是反映测量质量(品质)的、适用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评定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
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所进行的测量的质量就无从判断,量值也就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
所谓量值的准确, 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
一致性是指在计量单位统一的基础上,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适应国内,也适应国际,如,国际关键比对和辅助比对的结果,应在等效区间或协议区间内一致。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量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照这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 也就是溯源到同一计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使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
如果量值出于多源或多头,必然会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造成混乱。
假设我国和美国的测量标准没有溯源到同一国际标准,势必造成两国测量结果没有可比性,致使不能实现互认,从而给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等带来障碍。
可见量值溯源是测量数据可信性的基础。
“溯源链”应具有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
通常要求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校准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的1/3~1/5,具体取值随测量项目确定。
例如,一些无线电参数的测量,能达到1/2,已属不易;而时间频率的测量,往往可达到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