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三)鉴赏诗歌的语言课后对点集训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解题锦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也称表达艺术或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一板块炼字1.[2016·贵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卢汝弼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透”“更”二字。
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
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其艰险痛苦情形已不言而喻;该字写出负过伤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所以该字又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
②“更”字,以增其“寒”字的分量,此句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苦寒。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卫戍将士奋起守土卫国的小诗。
首句写北风吹飞雪,穿透将士身上的累累瘢痕。
负过伤的将士仍在继续顶风冒雪,冲锋陷阵,风雪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苦。
次句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分量。
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致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第三句写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
结句写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
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原文翻译北风劲吹,搅动着漫天飞雪,严寒透过将士身上的累累瘢痕,似乎要钻进身躯。
来到长城下有水的窟窿饮马,更觉寒气逼人。
半夜时分,忽见烽火燃起,知道有敌前来侵犯。
将士们立即披坚执锐,不分先后,没有例外,一齐奔赴前线,誓死保卫贺兰山。
2.[2016·浙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①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③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 ①逐:循、沿。
②趣:通“趋”。
③澹:安静。
请分别对三、四句中的“随”“趣”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随”是依随的意思,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溪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②“趣”通“趋”,是经过、走过的意思,把走过的路途不过百里却曲曲幽幽的景色特点凸显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鉴赏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诗人自己的素愿。
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全诗语言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隽永醇厚。
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静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糅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合,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诗人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沿着青溪水而行。
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但走过的路却不过百里。
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溪水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
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倒映着芦苇。
诗人的心一向闲静,就像这淡泊的溪水。
他愿意留在溪边岩石上,垂着钓竿了此一生。
第二板块诗眼1.[2016·合肥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偶成萧立之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①晴放纸鸢②。
[注] ①悭:缺少,没有。
②纸鸢:风筝。
理解《偶成》这首诗的关键是哪一句?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句。
这一句是反问句,在前两句委婉的讽刺之后突然直接表明态度:城里人怎么知道雨对农耕的好处?这一句引出下面对“却恨悭晴放纸鸢”的斥责,表明了诗人对朱门大族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难点是给出理由。
一般来说,应先分析关键句的意思,然后指出这句在结构上、意境营造上、主旨表达上的作用。
2.[2015·沈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客怀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愁”字。
诗歌内容情感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首句写诗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眼”是指能够集中体现诗歌思想的词语,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愁苦,所以可以确定本诗的诗眼为“愁”字。
接下来结合全诗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愁”的。
分析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愁”字。
3.[2016·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吴文英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①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笑声转、新年莺语。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②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 ①红情、绿意:红花、绿叶,剪裁为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②幽素:幽情素心。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
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
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第三板块 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清新颖秀。
以颔联为赏析对象,请你就此特色加以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颔联“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描写细腻入微:柳枝返绿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花开放总是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所以说“末梢红”。
语言新颖活泼,它体现在:“下来”“上去”分别写柳枝桃枝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拟人意味。
解析 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应该立足于整体,不能只从个别词入手,颔联主要意象“柳”“桃”,主要关注其修饰语,然后发挥想象,营造意境,分析其清新之处。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像是从平凡生活中信笔拈来,如“相送罢”“归不归”。
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解析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下片仅仅二十五个字,却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
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
第四板块综合训练1.[2015·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
“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
(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
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
2.[2016·重庆铜梁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