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标本采集 运输 保存 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样本运送规则
1.运送的样本应为血清或血浆,一般不运送全血(特殊情况
除外)。
2.样本用带盖小塑料管存放,管上标明受检者姓名、检测项
目、采样时间。
3.将样品管放与带盖的容器内,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
如果路途较远或天气较热,应在2-8℃条件下运送。
4.与样本同时运送的应有送检单,送检单上需填写受检者姓
名、性别、年龄、送检人群,送检单位、送检项目、送检日期等。
5.样本应由专人运送,样本与送检单应分开,不能混放。
样品运送不能乘坐普通公共交通工具,应由专车运送
样本处理和保存规则
1.采集的血样应插入试管架中平稳放置,不得摇晃,避免溶
血。
2.血样室温放置1~2小时,待其自然凝结,析出血清/血浆
后即可检测。
3.刚采得的血样如需立即检测,可用3000转/分离心3~5分
钟,上层血清/血浆即可用于检测。
4.如样本不能尽快检测,则将血清吸出用带盖螺口冰冻管保
存。
管壁上标明编号:包括(实验室代码)(年)(检验编
号),并在相应的登记表上详细登记受检者姓名、编号、采样日期及相关信息。
5.血清在一周内检测的放5℃冰箱,要长期保存的放-70℃冰
箱。
6.存放血清/血浆的普通冰箱应有温度计显示冰箱内温度,
超低温冰箱以温度显示面板显示为准,每个工作日均应进行记录。
7.样本的处理和保存均应在实验区内。
实验室艾滋、梅毒和乙肝相应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实验室是进行各类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包括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等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也是实验室工作的核心。
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制定,旨在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误差和风险。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验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
一、艾滋病检测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1.标本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采集血液标本,包括静脉血和采血盒采集的血液。
2.样本处理:收到标本后,首先检查样本标签和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行样本分装和保存,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样本检测:使用艾滋病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按照检测试剂的说明书,将样本和试剂按照比例混合并孵育一定时间,然后进行洗涤和显色。
4.结果判断: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根据显色反应的强度和比色卡提供的判断标准,判断样本阴阳性。
5.结果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记录在检验记录中,并生成相应的实验报告,确保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临床医生。
二、梅毒检测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1.标本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采集血液标本,包括静脉血和采血盒采集的血液。
2.样本处理:收到标本后,首先检查样本标签和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行样本分装和保存,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样本检测:使用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按照检测试剂的说明书,将样本和试剂按照比例混合并孵育一定时间,然后进行洗涤和显色。
4.结果判断:根据试剂盒的说明书,根据显色反应的强度和比色卡提供的判断标准,判断样本阴阳性。
5.结果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记录在检验记录中,并生成相应的实验报告,确保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临床医生。
三、乙肝检测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1.标本采集: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采集血液标本,包括静脉血和采血盒采集的血液。
2.样本处理:收到标本后,首先检查样本标签和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行样本分装和保存,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艾滋病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前言为了认真贯彻199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下称“规范”),不断提高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防止误检和漏检,保证我国HIV抗体初筛和确认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幸免实验室交叉感染,更好地发挥HIV检测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治理体系。
为了关心各级艾滋病实验室做好室内质控工作,并关心省级艾滋病确认中心开展本地区内HIV抗体检测的质量评判工作,特制定《艾滋病检测质量治理工作指南》(下称“工作指南”),要紧内容包括HIV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质量操纵(Quality Control,QC)和质量评判(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
质量保证、质量操纵和质量评判是HIV测定的重要部分。
在全面质量治理体系中,实验室内质量操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高质量操作必不可少的措施。
HIV检测的室间质量评判又是使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法制化的一个途径。
因此建立运行良好的质量治理体系是保证全国高质量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因素。
本工作指南是在质量治理方面履行《规范》的具体实施方法,适用于我国境内按《规范》程序批准的所有各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实施本工作指南的监督工作。
一..质量保证(QA)(一)定义质量保证是指从接收检验标本起,到实验室发出报告止,为确保实验室最终报告结果的正确性所进行的全过程,包括采取各种行政和技术上的措施和方法。
质量保证是确保实验结果质量的差不多条件,事实上施程度直截了当阻碍试验结果和最后报告的每个参数。
质量保证取决于良好的质量操纵程序,并经良好的质量评判程序加艾滋铺检测质量治理工作指南以鉴定。
因此,要求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责任时刻注意解决阻碍实验结果的每个环节上可能显现的问题。
HIV实验室样品的采集、登记、处理、保存和运输程序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艾滋病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
唾液或尿液有时也可作为测试样品。
1.1 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1.1.1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1.1.2 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按常规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1.2 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1.2.1 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1.2.2 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K3·EDTA或枸橼酸钠。
1.2.3 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 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1.3 采集样品注意事项1.3.1 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试剂盒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除外)。
1.3.2 采集样品时应注意安全,建议采用真空采血管及蝶形针具,以避免直接接触血液;直接接触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2 样品的保存2.1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应存放于-20℃以下,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样品可存放于2~8℃。
2.2 用于抗原和核酸检测的血浆和血细胞样品应冻存于-20℃以下,进行病毒RNA检测的样品如需保存3个月以上应置于-80℃。
2.3 用于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不能长期保存,样品采集时间超过48h则不可检测。
3 样品的运送3.1 实验室间传递的样品应为血清或血浆,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运送全血。
HIV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送检、处理流程1. 标本采集1.1 采集过程- 标本采集应由经过相应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
- 采集前应充分向受检者解释采集过程,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 采集时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一般采集静脉全血样本,采集量不少于5ml。
1.2 标本处理- 采集后的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时间过长。
- 采用专用的血液收集管,确保标本完整无漏。
- 标本送至实验室前,应妥善保存并严禁摇晃。
2. 送检流程2.1 标签标识- 标本送检前,应在采集管上粘贴完整、清晰的条码标签,以确保标本追踪可靠性。
2.2 填写送检单- 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送检单,包括受检者个人信息、采集时间、送检目的等相关信息。
2.3 送检方式- 送检可选择邮寄或快递方式,确保标本能够安全送达实验室。
- 快递包装需符合相关规定,避免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3. 处理流程3.1 标本分离- 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立即进行核酸分离,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3.2 核酸提取- 将分离的标本进行核酸提取,提取后的核酸可用于后续的检测操作。
3.3 核酸检测- 采用合适的核酸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对提取的核酸进行检测。
3.4 结果解读- 核酸检测结果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并做出相应的结果报告。
4. 结论本文档简要介绍了HIV病毒核酸检测标本采集、送检、处理流程。
标本采集要求医务人员进行,并在采集前向受检者解释采集过程。
送检时需填写完整的送检单,并确保标本的追踪可靠性。
实验室应迅速进行标本分离、核酸提取和核酸检测,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结果解读。
以上流程的规范实施可提高HIV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总则为保障艾滋病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艾滋病标本在采集、储存、运输、检测等环节中的安全防护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艾滋病标本运输应急指挥部负责艾滋病标本运输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工作。
2. 艾滋病标本运输应急小组负责艾滋病标本运输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包装、标识、运输、防护等。
3. 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艾滋病标本的采集、储存、检测等工作,并配合应急指挥部做好标本运输的安全防护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包装(1)艾滋病标本包装应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
(2)标本包装应使用双层容器,内层为防渗漏容器,外层为防护容器。
(3)标本包装容器应标明“生物危害”字样,并注明标本种类、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单位等信息。
2. 标识(1)艾滋病标本包装容器应贴上醒目的生物危害标识,便于识别。
(2)标本包装容器应标明标本种类、数量、采集时间、采集单位等信息。
3. 运输(1)艾滋病标本运输应选择有资质的运输公司,确保运输过程安全。
(2)运输车辆应具备防渗漏、防污染等功能。
(3)运输途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标本受热、受潮。
(4)运输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4. 防护(1)艾滋病标本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直接接触标本。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艾滋病病毒感染。
五、应急处理1. 发现标本包装破损、泄露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
2. 运输过程中,如发生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立即停车,确保人员安全,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3. 运输过程中,如发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应立即隔离观察,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六、培训和演练1. 定期对艾滋病标本运输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艾滋病检测点标准操作规程(胶体金法)HIV抗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目的:为规范本卫生院艾滋病检测点的正常运行,保证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准确性,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卫生院艾滋病抗体检测从标本的采集、处理、检测到报告的全过程。
职责:各检测工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本院艾滋病检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检测活动全过程及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标准操作程序: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血清样品采集:用真空采血管抽取5mL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小时,待血清凝固和血块收缩后在用4000rmp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抗凝血样品采集: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管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采样注意事项:采集样品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及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安全,直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体液的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样品的保存: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应存放在-20℃以下。
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样品可存放于2-8℃。
样品的运送:实验室间传递的样品应为血清或血浆,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运送全血。
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样品的编号或受检者姓名、种类、采样时间。
将试管放入专用带盖的内,的材料易于消毒,在试管的周围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样品的接收:含有感染性样品的包裹必须在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内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打开,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
核对标本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及遗漏。
如发现遗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消毒,同时还要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检验方法和步骤快速检测法(胶体金法)原理:采用胶体金免疫技术和层析原理,定性测定血清样本中的HIV-1+2抗体。
操作步骤:将标本平衡至室温。
将所需数量的测试卡从包装盒中拿出平衡至室温,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并编号(与样本编号相对应)。
艾滋病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一、血液1 抗凝全血:消毒局部皮肤,用加有抗凝剂(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的真空采血管抽取适量静脉血,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6~8次,备用。
2 末梢全血:消毒局部皮肤(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可选择耳垂、中指、无名指或食指。
1岁以下儿童采用足跟部)。
用采血针刺破皮肤,用无菌纱布擦掉第一滴血。
收集滴出的血液,备用。
3 血浆:将采集的抗凝全血1500~3000r/min离心15min,上层即为血浆,吸出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4 血清:根据需要,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5~10ml 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1500~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5 淋巴细胞富集液:将采集的抗凝全血1500~3000r/min离心15min ,吸取血浆层下的淋巴细胞富集液,置于合适的容器中,备用。
6 PBMC: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吸出PBMC层,备用。
7 根据检测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EDTA钠盐或钾盐或枸橼酸钠。
8 样品采集后处理、保存、运输的时限和条件,因不同的检测项目而异,应参见不同检测项目要求。
9 采血完成后的穿刺针头必须丢弃于尖锐危险品容器里,妥善处理,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二、滤纸干血斑1 根据需要,可将采集的各种血液样品制备成滤纸干血斑,保存、运输及检测。
最常用的是用抗凝全血、末梢全血和血浆制备滤纸干血斑。
2 用移液器从样品管中吸取100μL抗凝全血(或血浆)样品,对准滤纸印圈的中心处,将样品滴在滤纸上,或将穿刺后自皮肤伤口流出的末梢全血直接滴加在滤纸印圈的中心处。
3 根据需要,连续在数个印圈上滴加样品。
4 于室温下自然干燥至少4小时(潮湿气候下至少干燥24小时),不要加热或堆叠血斑,勿与其它界面接触。
艾滋病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处理
1、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
(1)、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2)、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按常规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2、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
(1)、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2)、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 或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K3EDTA或枸橼酸钠。
(3)、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3、采集样品注意事项
(1)、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
(2)、采集样品时应注意安全,建议采用真空采血管及蝶形针具,以避免直接接触血液;直接接触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3)、所有的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4)、应象操作未知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
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
(5)、采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采血用一次性注射器,谨慎操作,防止发生刺伤皮肤和造成外界污染。
(6)、离心机要使用密闭的罐和密封头,以防液体溢出或在超/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
(二)样品的保存
1、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应存放于-20℃以下,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样品可存放于2-8℃。
2、用于抗原和核酸检测的血浆和血细胞样品应冻存于-20℃以下,进行病毒RNA检测的样品如需保存3个月以上应置于-80℃。
3、用于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不能长期保存,样品采集时间超过48h则不可检测。
(三)样品的运送
1、实验室间传递的样品应为血清或血浆,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运送全血。
2、应采用WHO提出的三级包装系统:
第一层容器:装样品,要求防渗漏。
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样品的编号或受检者姓名、种类和采集时间。
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随样品应附有送检单,送检单应与样品分开放置。
第二层容器:要求耐受性好、防渗漏、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
将试管装入专用带盖的容器内,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放在一个运输用外层包装内,应易于消毒。
在第三层容器外面要贴标签(数量,收、发件人)。
3、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2~8℃条件下由专人运送。
用于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应在室温下18~23℃运送。
每一包装的体积以不超过50ml为宜。
4、运送感染性材料必须有记录。
5、如分离血浆仍有困难,可直接将抗凝血-20℃以下冻存,采用冰壶冷藏运输,避免冻融。
6、特殊情况下如需对个别样品进行复测,可以用特快专递形式投寄,但必须按三级包装系统将盛样品的试管包扎好,避免使用玻璃容器,以保证不会破碎和溢漏。
六)、标本处理
检验标本先用含2-3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再用高压锅高压消毒。
然后用双层专用黄色医用垃圾袋专人收集所有废弃医用垃圾。
送专门存放医用垃圾处统一焚化处理。
并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