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升,雾霾问题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挑战。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并分析这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雾霾治理经验1. 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在雾霾治理上普遍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例如美国制定了“清洁空气法”,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这些法律法规为治理雾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例如,德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其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容量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
这种转型使得它们能够逐渐减少对高污染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有效减轻雾霾问题。
3. 引进和升级雾霾治理技术发达国家通过引进和升级雾霾治理技术,有效减少了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
例如,日本在减少固定污染源上大力推广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技术,从而显著降低了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 加大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力度发达国家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并积极公开环境数据。
这有助于公众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及相关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雾霾治理工作。
二、对我国的启示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法规的严格性和执行力度。
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更好地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治理雾霾。
2.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我国应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减少对传统高污染能源的依赖。
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从根本上减轻雾霾问题的产生。
3. 技术创新和引进我国应该加大对雾霾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力度,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突破,促进雾霾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4.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的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生态环保经验,我们可以分享一些有关此话题的思考与总结。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不断地进行实践。
近年来,中国政府透过加强环境规范与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成功地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改善了环境状况。
例如,国家实施了首个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着力采取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是非常关键的,环保组织和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起到了便于监督和促进环境保护预防工作的关键作用。
其次,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生产生活中。
对于那些扰乱生态的活动和产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或者加以改良。
例如,最近10年,以“绿色建筑”为基础的建筑设计不断发展,通过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有助于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以及人类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同样,对于城市交通而言,绿色交通是有效保护环境的一个和平方案。
例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和自行车,这些都可以降低交通污染,减少碳消耗,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实现绿色交通,使城市更加生态、安静、健康。
第三,我们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文化和生态保护法规体系。
保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我们必须勇敢面对的挑战。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包括法规条款和国际环保,《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变暖现象缓和框架公约》、《联合国消除化学武器公约》、《世界遗产公约》等重大文化法律对于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的保护规范是充足的。
同时,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探索了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的道路,例如中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就是一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先进做法。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思想和方法。
坚持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生态文化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和生态文化传承是保护自然环境中的脆弱生物群体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步骤。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一、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关心环境问题,就是在关心人类的发展问题。
环境污染与破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健康。
下面小编整理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供大家参考!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研究1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
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早在2008年,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
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中国生态环境损失报告“工地要找黄沙,大风自会送来”。
北京某建筑工地一位民工脱口而出的这句顺口溜是对3月20日那场强沙尘暴的生动写照。
这场遮天蔽日的沙尘风暴再次拉响了刺耳的生态环境警报。
尽管沙尘暴导致的能见度只有100米,但远在万米开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透过细细的电话线传导给记者的声音还是颇为清晰的。
他在阿尔及利亚电视上看到了中国的沙尘暴,一回国就与记者通电话,他几乎是用愤怒的口气评价说:这都是野蛮生产付出的代价。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分析,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
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而到了1993年损失就上升到约1085.1亿元,占GNP的3.16%。
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8%。
尽管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生态破坏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牛文元却不这么看。
他觉得更多的是人为的破坏所造成的。
他分析说,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落后的生产工艺致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导致城市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
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后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
原始愚昧的农业生产方式使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
统计表明,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80年代14次,到了90年代已达23次。
而从去年至今已发生6次。
近年来,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净减面积。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我国需要学习国外的治理经验,借鉴成功的案例,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首先,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例如,欧洲国家实施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标准,并建立了严格的监测体系。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环境税收和排污许可制度等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减少或防止污染物排放。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同时加大对企业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
其次,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近年来,欧洲国家在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一些国家建立了线上监测体系,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事件。
另外,一些国家还提供了经济激励手段,鼓励农业、工业和家庭减少污水排放,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最后,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一些国家在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例如,德国通过制定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土壤修复管理规范,在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此外,一些国家还开展了土壤污染地块的调查和清理工作,采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恢复受污染的土壤功能。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制定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的管理规范,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保护土壤资源,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需要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学习成功的案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
为了有效治理水污染,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并从中汲取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的经验美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与其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相关立法的制定以及公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1. 立法和政策措施美国通过《清洁水法案》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限制。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环境保护局等机构来监督和管理水污染治理工作。
2. 水体修复与保护美国注重对污染源的治理,并且采用了一系列的水体修复措施,如造湿地、沿海保护带的建设,以及退耕还湿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
二、荷兰的经验荷兰位于欧洲的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区,水资源宝贵且脆弱。
荷兰对于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和防洪方面。
1. 水资源管理荷兰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机构,加强了对水质和水量的监测和管理。
此外,荷兰还注重提高农业和城市排水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防洪措施由于地势低洼,荷兰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峻的洪灾威胁。
为了应对洪水,荷兰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如建设堤坝、开辟洪水容量区等,有效保护了土地和人民的安全。
三、日本的经验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水资源的管理与治理成为其长期以来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民间社会,形成了全面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1. 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日本采取了严格的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政策,建立了全面监测和管理水资源的体系,并推动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减少用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2. 河流和湖泊改善日本积极注重对河流和湖泊的治理和生态修复。
通过改善河道和湖泊的水质,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水体的功能。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水污染治理,我国应该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和责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
我国生态环境情况以及国外治理经验借鉴我国生态环境一直是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不仅需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还需要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探索更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之策。
一、我国生态环境情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多重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气质量下降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和工业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其次,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
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使许多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水质逐渐恶化,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再次,土地退化严重。
农荒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的持续恶化,农业生产受到损害。
最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森林砍伐、生态破坏等行为使得中国濒危物种增多,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二、国外治理经验借鉴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许多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首先,加强环境监管。
美国、欧洲等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各种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
日本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绿色经济,鼓励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再次,实施生态保护政策。
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等机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最后,倡导生态文明。
挪威等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公民生态责任意识的提升。
通过借鉴国外治理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相信我国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的改善,为后代子孙留下更美好的环境。
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雾霾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
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雾霾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就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首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注重科技创新,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美国采用了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和大气净化设备,通过准确地预测雾霾的形成与传播过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此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来净化空气,从而改善雾霾问题。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雾霾治理的效果。
其次,重视大众参与和环境教育。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知识,倡导环保行为,使公众逐渐养成了节能减排、环保意识。
这些国家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雾霾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我国需要加大对环境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
此外,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也是国外雾霾治理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一些国家在雾霾治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体系。
例如,加拿大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监督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澳大利亚则成立了联邦环境保护局,负责统筹协调各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和监督,以实现雾霾治理工作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最后,国外雾霾治理还注重与国际合作。
一些国家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雾霾问题,形成合力。
一、中国生态环境损失报告“工地要找黄沙,大风自会送来”。
北京某建筑工地一位民工脱口而出的这句顺口溜是对3月20日那场强沙尘暴的生动写照。
这场遮天蔽日的沙尘风暴再次拉响了刺耳的生态环境警报。
尽管沙尘暴导致的能见度只有100米,但远在万米开外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透过细细的电话线传导给记者的声音还是颇为清晰的。
他在阿尔及利亚电视上看到了中国的沙尘暴,一回国就与记者通电话,他几乎是用愤怒的口气评价说:这都是野蛮生产付出的代价。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分析,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
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而到了1993年损失就上升到约1085.1亿元,占GNP的3.16%。
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 8%。
尽管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生态破坏与自身的生态环境脆弱有关,但牛文元却不这么看。
他觉得更多的是人为的破坏所造成的。
他分析说,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一直以煤烟型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在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太原市,而太原正是典型的煤炭主产区。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落后的生产工艺致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导致城市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
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后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
原始愚昧的农业生产方式使4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
统计表明,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80年代14次,到了90年代已达23次。
而从去年至今已发生6次。
近年来,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净减面积。
生态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损失仅1998年就高达3007亿元;1994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值约为4201.6亿元。
因此,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产品等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近年来,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逐年加大。
各级政府从1997年到1998年,全年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达65000多家。
1999年底,共关停小火电机组290万千瓦;淘汰小水泥生产能力2000万吨;取缔炼油场点5600多个;压缩淘汰炼铁能力400万吨,轧钢能力1000万吨。
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值已达1080亿元。
然而,尽管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治理速度还是抵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能力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
世界银行在一项研究中建议中国要改善环境污染,必须大幅度增加污染防治投资,争取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而我国目前这一投入比例刚刚达到1%,差距很大。
因此,牛文元指出,进行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不仅要从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入手,而且还要从培育科技能力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入手;不仅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入手减轻污染,还要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入手;不仅要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素质。
科学家的忠告毕竟温柔一些,而沙尘暴却要残酷得多。
你若漠视它,它就会一直像幽灵一样缠着你。
如果人类想战胜沙尘暴,必须先战胜自己。
正如2001《世界情况报告》作者所说:如果我们要避免一场共同灾难,那么必须超越商务关系。
二、国外对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解释土壤侵蚀作为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政府及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一般来说,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一般认为它属土壤学的二级学科。
水土流失一词在我国普遍采用,一般认为其在概念上与土壤侵蚀有所区别,但它直接反映了土壤侵蚀的危害程度。
水土保持的概念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现己被国际普遍采用,逐渐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
由于各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差异,土壤侵蚀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水土流失危害程度的差异,形成土壤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失控制研究的不同特点。
1.美国(1)被称为美国水土保持之父的HUGH HAMMOND BENNETT,在60年前就将水蚀和风蚀列为土壤侵蚀两种主要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的论断一直被美国作为立法的依据,他的著作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作为水土保持的的教材。
(S0IL C0NSERVATI0N, 1938 NEW Y0RK)。
(2)美国的土壤保持(土壤侵蚀防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就是1934年的“黑风暴”之后。
1935年4月,国家第一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
(3)美国土壤保持局1971年把土壤侵蚀解释为“土壤侵蚀是个、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蚀,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土壤保持(Soil Conservation)与土壤侵蚀防止(Soil Erosion Control )在美国是同义语,但土壤保持的意义要广泛些。
它不仅包含沟道治理,广泛利用牧草、修筑梯田和作物带壮间作等,而且囊括了全部诸如正确利用土地和采用有效措施的一切事宜。
目前,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风蚀预报方程WEO被用来识别易蚀土,指导选定水保措施。
(4)1999年出版的《水土保持:生产力与环境保护》(Frederick R. Troeh,J. Arthur Hobbs and Roy L.Donahue,1999,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也提出土壤侵蚀是由水和风引起的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泥土和有机质,留下租沙、沙砾和石头。
水土保持必须同时完成:等高耕作、梯田和保护土壤表面防止结皮的措施都有增加入渗和保持水分和土壤作用;保持泥沙不进入水体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并延长水库寿命,以及干旱地区的水分保持促进植物生长并减少风蚀。
2.欧洲(1)、英国著名水土保持学者N.W哈德逊在《土壤保持》(1971)著作中定义土壤侵蚀为“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
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碎的主要营力。
]M.J.Kirby,P. C. R. Mprgan,在Soil Erosion一书中提出土壤侵蚀,是指由水或风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
(王礼先等译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7)3、前苏联(1)、前苏联认为“土壤侵蚀”概念同时包括水蚀和风蚀,土壤侵蚀研究应包括在水力、风力破坏下水蚀过程和风蚀过程的研究,以及水蚀及风蚀作用下土壤的防护方法的研究。
同时强调“水蚀和风蚀除了不同点之外,不论其机械过程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在土壤防护方法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实际上水蚀与风蚀常常是同时碰到一起的,因而必须设计和实施同时发挥作用的综合措施,以防止土壤在水力和风力作用下免遭破坏。
”他们称“水土保持是一门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的科学。
”4、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把土壤侵蚀作为引起土地退化主要因素,他们的水土保持意义更宽,包括了所有防治土地退化的行动,近年又引申为“土地保育”(LANDCARE)。
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项:(1)水土流失评价:A水土流失观测;B水土流失预报;C 泥沙计算。
(2)侵蚀过程:A沟蚀;B风蚀。
(3)保土耕作:A保土耕作法;B保土放牧制度;C土壤特性/主产力。
(4)水土保持牧草:A适于干裂酥黏土的牧草;B中部小麦种植带的牧草。
(5)土地退化:A土壤酸化;B土壤盐化;C土地退化评价。
(6)侵蚀/生产(7)旱地:A土地状况;B土地覆盖和干旱识别。
5、日本日本的土壤侵蚀问题除了一般的水蚀过程外,主要是由于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陡坡地坍塌等重力侵蚀形式。
因此,日本非常重视重力侵蚀的研究和防止。
日本政府先后于1897年颁布了《砂防法》,1958年颁布了《地滑防治法》,1969年颁布了《陡坡地崩坍防治法》等。
6、新西兰新西兰:国家水土保持局根据本国的水土流失具体情况,在1985年对全国土地资源清查时,制定了新西兰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在这个分类系统中,侵蚀形式分成了3大类:面(剥)蚀片蚀、风蚀、剥蚀重力侵蚀土滑(泻溜)。
地滑(滑坡、坍塌)、塌陷、崩塌、土流、泥流水力侵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沟道冲蚀、沟岸侧蚀沉积过程(Water and Soil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No85. The New Zealand Land Resource Inventory, Erosion C1assification,National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uthority,1985)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关于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
但它们都包含了地表土壤物质的移动的共同点,在引起土壤侵蚀作用力中都包括了内外营力及人为活动作用,根据侵蚀形式可分为面蚀、沟蚀、崩塌、泻溜和滑坡、泥石流等,根据侵蚀营力可分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
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分析,各国所给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定义和涉及的工作范围带有明显的国家和地区特色。
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概念和内涵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发展深化过程。
土壤侵蚀从简单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营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保持的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
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
水土保持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学科。
三、美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取经验根据水利部与美国农业部就包括水土保持、农业灌溉和水环境保护等水资源领域进行合作的意向,2003年9、10月间,水利部派团赴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考察。
通过考察体会到:尽管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水土保持实践和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但美国水土保持实践中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