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无机及分析化学B卷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11生化类无机及分析化学A(260J48Y)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未填入表中则不计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题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题号41 42 43 44 45答案1. 单位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是指1mol溶质溶于(A)1 dm3 溶液(B) 1 dm3 溶剂(C) 1000 g 溶液(D) 1000 g 溶剂2. 下列水溶液蒸气压最大的是(A) 0.1mol•L-1C12H22O11(B) 0.1mol•L-1KC1(C) 1mol·L-1C12H22O11(D) 1mol•L-1H2SO43. 比较下列各水溶液的渗透压从大到小的顺序为:①0.1 mol•L-1Na2SO4溶液;②0.1mol•L-1 CH3COOH溶液;③0.1 mol•L-1 C6H12O6溶液;④0.1 mol•L-1 NaCl溶液。
(A) ①﹥③﹥④﹥②(B) ①﹥④﹥②﹥③(C) ①﹥②﹥③﹥④(D) ④﹥③﹥①﹥②4. 质量分数为5.8% NaCl 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接近:(M(葡萄糖):180g•mol-1 M(蔗糖):342 g•mol-1M(NaCl):58.5 g•mol-1)(A) 5.8%(g/g)葡萄糖溶液 (B) 5.8%(g/g)蔗糖溶液(C) 1.0 mol•L-1葡萄糖溶液 (D) 2.0 mol•L-1的蔗糖溶液5. 在100g水中溶解有不电离4.02g物质,该溶液于-0.402℃结冰,则该溶质的分子量最接近于下列哪个值。
(A) 135 (B) 186 (C) 100 (D) 4026. 难挥发物质的水溶液在不断沸腾时,它的沸点是:(A) 不断升高 (B) 无法确定(C) 不断下降 (D) 恒定不变7. 将一块冰放在0℃的食盐水中则(A) 冰逐渐溶化 (B)无变化(C) 溶液温度升高 (D) 冰的质量增加8. 在U形管底部用一个只能使水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把管子分为两部分,两边分别放入0.01 mol 的盐和糖,并使液面保持同样高度,放置在湿度为90%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U形管的液面会发生怎样变化:(A) 放盐的一边升高 (B) 同时升高(C) 放糖的一边升高 (D) 保持不变9. 等温等压且不作非体积功条件下的自发过程,一定是(A) 自由能降低(B) 熵増过程(C) 放热过程(D) 热力学能降低过程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0,△S>0,在任何温度下,正反应均自发进行(B) △H<0,△S<0,在任何温度下,正反应均自发进行(C) △H>0,△S>0,在任何温度下,正反应均自发进行(D) △H>0,△S<0,在任何温度下,正反应均自发进行11. 在100℃及标准压力下,1摩尔水变成水蒸汽的过程中,下列表示体系的△S、△H、Q、W等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A) △S<0、△H>0、Q>0、W>0(B) △S>0、△H>0、Q>0、W<0(C) △S<0、△H>0、Q>0、W<0(D) △S>0、△H>0、Q>0、W>012. 2 mol H2(g)与1 mol O2(g)反应生成2 mol H2O(g),则反应进度ξ为( A ) 无法确定( B ) 0.5 mol ( C ) 2 mol ( D ) 1 mol13. 如果体系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又回到初始状态,则体系的(A) Q+W=0, △H=0, Qp=0 (B) Q=0, W=0, △U=0(C) Q≠W, △H=Qp, △U=0 (D) △H=0, △U=0, U≠014. 下列符号表示状态函数的是:(A) ΔHӨ (B) ΔU (C) W (D) SӨ15.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为(A)H=U+PV (B)△U=Q+W (C)G=H-TS (D)△rGm=-RTlnK16. 系统在恒压不做功时,其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示为(A) ΔH = 0 (B) ΔS = 0 (C) ΔH =ΔU (D) ΔU = 017. 下列有关功与热的论述正确的是(A) 功与热是系统发生状态变化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形式,与具体的变化途径有关(B) 热等于系统恒压时的焓值(C) 热等于系统恒容时的热力学能值(D) 功等于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值18. 反应A + B →C,焓变小于零,若温度升高10摄氏度,其结果是(A) 对反应没有影响 (B) 使平衡常数减小(C) 不改变反应速率 (D)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19. 当反应A2 + B2→2AB 的速率方程为υ= k(A2)(B2)时,可以得出结论:此反应(A) 对A来说是基元反应 (B) 一定是非基元反应(C) 一定是基元反应(D) 无法肯定是否为基元反应20. 已知下列两个反应在298.15K时的标准平衡常数:SnO2(s)+2H2(g) ===2H2O(g)+Sn(s) K1Ө=mH2O(g)+CO(g) ===H2(g)+CO2(g) K2Ө=n则反应2CO(g)+SnO2(s) === 2CO2(g)+Sn (s)在298.15K的标准平衡常数K3Ө为(A) mn2 (B) m+n (C) m-n (D) m×n2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增大系统压力,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 溶液中的反应一定比气相中反应速率大(C) 加入催化剂,使E(正)和E(逆)减少相同倍数(D) 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22. 对给定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S越负,反应速度越快 (B)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快(C)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D) △G越负,反应速度越快23. 当速率常数的单位为mol-1•L•s-1时,反应级数为(A) 二级 (B) 零级 (C) 一级 (D) 三级24. 对于基元反应:2NO(g)+O2(g)=2NO2(g),若将体系的压力由原来的105Pa增大到2×105Pa,则正反应的速度为原来的(A) 2倍 (B) 4倍 (C) 6倍(D) 8倍25. 反应A:2NO2(g)=N2O4(g) △rGmθ=-5.8KJ/molB:N2(g)+3H2(g)=2NH3(g) △rGmθ= -16.7KJ/mol(A) 反应B较反应A快 (B) 两反应速度相同(C) 反应A较反应B快 (D) 无法判断两反应速度26. 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2Cu(S)+1/2O2(g)=Cu2O(s) K1Cu2O(s)+1/2O2(g)=2CuO(s) K2则可指出反应2Cu(S)+O2(g)= 2CuO(s) 的K等于(A) K1-K2 (B) K1/K2 (C) K1×K2(D) K1+K227. 分几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的总平衡常数是(A) 各步平衡常数之平均值 (B) 各步平衡常数之积(C) 各步平衡常数之和 (D) 各步平衡常数之差28.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A) 逆反应速率等于正反应速率 (B) 正反应停止(C) 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D) 逆反应停止29. 在298.15K时,测定反应2NO+O2─→2NO2的反应速率,当c(NO)不变而c(O2)增大为原来的3倍时,反应速率v增大为原来的3倍;当c(O2)不变而c(NO)增大为原来的3倍时,v增大为原来的9倍,则其速率方程式v=k c x(NO) c y(O2)中x、y分别为(A) x=2,y=0.5 (B) x=2,y=1 (C) x=0.5,y=1 (D) x=2,y=230. 在密闭溶器中,A、B、C三种理想气体建立化学平衡,它们的反应是:A+B=C,在相同的温度下若体积缩小2/3,则平衡常数为原来的(A) 3倍 (B) 2倍 (C) 不变 (D) 9倍31.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是(A) 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率 (B) 能加快反应物的消耗(C) 能加快分子运动的速度,增加碰撞机会(D) 能提高反应的活化能32. 已知气相反应C6H6(g) + 3H2(g) →C6H12(g)在373K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为-192.43J/mo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采用下列哪组条件,使平衡向右移动。
浙江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课程代码:02064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共轭酸碱对的K a 与K b 的关系是 A.K a K b =1 B.K a K b =K w C.K a /K b =K wD.K b /K a =K w2.NaOH 溶液保存不当,吸收了空气中CO 2,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标定浓度后,用于测定HAc 。
测定结果 A .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D.不定3.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是 A.传递电子B.传递电流C.保持两个半电池的电中性D.加速反应4.铜锌电池的电池符号为A.(-)Zn│ZnSO 4(C 1)║CuSO 4(C 2)│Cu(+)B.(+)Zn│ZnSO 4(C 1)║CuSO 4(C 2)│Cu(-)C.(-)Zn│ZnSO 4(C 1)|CuSO 4(C 2)│Cu(+)D.(-)Zn│CuSO(C 1)║ZnSO 4(C 2)│Cu(+)5.已知反应:(1)SO 2(g)+1/2O 2(g)=SO 3(g)的标准平衡常数为θ1K(2)SO 3(g)+CaO(s)=CaSO 4(s)的标准平衡常数为θ2K求反应:(3)SO 2(g)+1/2O 2(g)+CaO(s)=CaSO 4(s)的标准平衡常数θ3KA. θ3K =θ1K θ2KB. θ3K =θ1K /θ2KC. θ3K =θ2K /θ1K D. θ3K =θ2K θ21K6.某样品测定,按下式计算:0.01+25.64+1.061, 计算结果应以________位有效数字报出。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A 课号:X01G10A 试卷编号:B 考试方式:闭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一、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 )1.电负性综合地表征了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 )2.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酸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碱色。
( )3.速率常数大小总是与系统中所有物质的浓度无关。
( )4.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即停止,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 )5.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突跃范围决定于溶液的浓度。
( )6.色散作用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 )7.非极性分子中有极性键。
( )8.液体的蒸气压与温度无关。
( )9.某一元酸越强,则其共轭碱越弱。
( )10.偏差的大小可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数据中有效数字为3位的是:( )A .0.030%B .pH =2.03 C.0.0234 D.8.9×10-42. 根据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算式01120.010.3514.21031.0⨯⨯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2×103 B.2.1×103 C.2.05×103 D.2.054×103 3. 理想气体是指:( )A.气体分子本身体积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均可忽略B.气体分子本身体积不可忽略,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C.气体分子本身体积可忽略,相互之间存在着作用力D.气体分子本身体积和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均不可以忽略4. 增大压强,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反应是:()A.N2O4(g) 2NO2(g) B.Fe3O4(s) + 4CO(g) 3Fe(s) + 4CO2(g) C.CaCO3(s) CaO(s) + CO2(g) D.2NO(g) + O2(g) 2NO2 (g)5. 下列可逆反应2HI(g) H2(g) + I2 (g) - Q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当达到平衡时,欲使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容器体积B.降低温度C.加入催化剂D.充入HI气体6. [Co(SCN)4]2-离子中钴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A) -2,4 (B) +2,4 (C) +3,2 (D) +2,127. 下列各组元素中,有一组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分别为1086 kJ/mol、1402 kJ/mol和1314 kJ/mol,该组元素为:()A.C N O B.F Ne Na C.Be B C D.S Cl Ar 8. 比较O,S,As三种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电负性O>S>As 原子半径O<S<AsB.电负性O<S<As原子半径O<S<AsC.电负性O<S<As 原子半径O>S>AsD.电负性O>S>As原子半径O>S>As9. 电子构型相同的阳离子,其极化力最强的是:()A.高电荷和半径大的离子B.低电荷和半径大的离子C.高电荷和半径小的离子D.低电荷和半径小的离子10. 共价键最可能存在于:()A.金属原子之间B.非金属原子之间C.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D.电负性相差很大的元素的原子之间三、填空题。
蚌埠学院10—11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及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题(B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10级食品加工、生物技术专业各班2、本试卷共3页。
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考试方式:闭卷5、允许使用对数表、计算器。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9分)1.下列各组酸碱,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 A .H +--H 2O B .H 2CO 3—HCO 3-C .H 2S —S 2-D .H 3PO 4—HPO 42-2.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增加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 ( ) A .加快,加快 B. 加快,减慢 C .减慢,加快 D .减慢,减慢3.下列几种条件变化中,能引起反应速率常数k 值改变的是( )。
A. 反应温度改变B. 反应容器体积改变C. 反应压力改变D. 反应物浓度改变 4.NH 3的共轭酸是 ( )。
A . NH 2-B . NH 2OHC . N 2H 4D . NH 4+5.对某一均为气相物质参加的吸热可逆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常数增加,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减小,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B. 温度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下降,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C. 温度升高,正反应活化能降低,逆反应活化能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D. 温度降低,正反应速率常数降低,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加,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减慢。
6. 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 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
B.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C. 准确度高,不一定要求精密度高。
D.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7.已标定好的NaOH 溶液往往易吸收空气中的CO 2,这样的NaOH 溶液滴定酸时,用酚酞作指示剂结果会( )。
A. 不变B. 偏小C. 偏大D. 无效8.已知氨水的K Θb = 1.8×10-5,其共轭酸的K Θa 为( ):A .1.8×10-9; B. 5.6×10-10; C. 5.6×10-8; D. 1.8×10-109.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 ):A . K Θa = KΘHIn;B .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C .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全部或部分落入滴定的pH 突跃范围内;D . 指示剂应在pH=7.00时变色。
2022无机及分析B卷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试题2022-2022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试题2022级《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题B卷命题人:孙强强审题人:印数:份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总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单位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是指1mol溶质溶于()A1dm3溶液B1000g溶液C1dm3溶剂D1000g溶剂2.透光率与吸光度的关系是()AA=1/TBA=lg(1/T)CA=lgTDT=lg(1/A)3.对于催化剂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催化剂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皆不变C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D加入催化剂不能实现热力学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4.某一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反应速率常数K发生变化时,则平衡常数K()A一定发生变化B不变C不一定变化D与K无关5.分几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的总平衡常数是()A各步平衡常数之和B各步平衡常数之平均值C各步平衡常数之差D各步平衡常数之积6.下列溶液中不能组成缓冲溶液的是()ANH3和NH4ClBH2PO4-和HPO42-CHCl和过量的氨水D氨水和过量的HCl7.已知:H2CO3的pKa,1=6.37,pKa,2=10.25;NH3的pKb=4.75,HAc的pKa=4.75,现需配制pH=9的缓冲溶液,应选用最好的缓冲对是()AH2CO3-NaHCO3BNaHCO3-Na2CO3CNH3-NH4ClDHAc-NaAc8.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An=3l=1m=+1m=+1/2Page1of6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试题Bn=4l=5m=-1m=+1/2Cn=3l=3m=+1m=-1/2Dn=4l=2m=+3m=-1/29.下列化合物中磷的氧化数最高的是()A、H3PO3B、H3PO2C、PH3D、H4P2O710.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是()ApH±1BKa±1CKb±1DpKa±111.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了滴定,这一点称为()A化学计量点B滴定分析C滴定D滴定终点.12.稀溶液依数性中起决定性的性质是()A溶液的蒸气压下降B溶液的沸点升高C溶液的凝固点降低D溶液具有渗透压13.下列用以判断某实验方法或测定结果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是()AQ检验法Bt检验法CF检验法D4d检验法14.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时,能够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是()A.c·Ka≥20KwB.c·Ka≥10-8C.c·Kb≥10-8D.c/Ka>380-+15.对于电极反应O2+4H+4e2H2O来说,当Po2=101.3kPa时,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的关系式是()Aφ=φθ+0.0592PhBφ=φθ-0.0592pHCφ=φθ+0.0148PhDφ=φθ-0.0148pH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VSEPR法”全称为____________理论,利用该理论计算NH3的价电子对数为_________,预测其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
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无机及化学分析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机及分析化学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请将答案填入下表中,未填入表中则不计分):1. OH-的共轭酸是(A) H+ (B) H2O(C) H3O+ (D) O2-2. 同温同浓度的下列水溶液中, 使溶液沸点升高最多的溶质是(A) CuSO4(B) K2SO4 (C) Al2(SO4)3(D) KAl(SO4)23. 下列反应中释放能量最大的是CO2(g) + 2H2O(g)(A) CH4(l) + 2O2(g)?CO2(g) + 2H2O(g)(B) CH4(g) + 2O2(g)?CO2(g) + 2H2O(l)(C) CH4(g) + 2O2(g)?CO(g) + 2H2O(l)(D) CH4(g) +3O2(g)?24. EDTA相当于一个六元酸,可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所形成的多个环为(A) 五元环(B) 六元环 (C) 四元环(D) 不成环5. 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中,其中不正确叙述是①所有原子核均由中子和质子构成②原子处于基态时,次外层电子不一定是8个③稀有气体元素,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8个电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D) ①③④6. 0.100 mol·kg-1 KCl溶液在稍高于 -0.372℃时结冰,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水的Kf= 1.86K·kg·mol-1)(A) KCl未完全缔合 (B) 离子互吸 (C) 离子互斥 (D) 溶液蒸气压下降7. 已知 Zn(s) +2O2(g) = ZnO(s) ??rHm1 = -351.5 kJ·mol-1 Hg(l) +2O2(g) = HgO(s,红)rHm2 = -90.8 kJ·mol-1 则 Zn(s) + HgO(s,红) = ZnO(s) + Hg(l) 的??rHm为(kJ·mol-1)(A) 442.3(B) 260.7(C) -260.7 (D) -442.38. 有一原电池:Pt│Fe3+(1 mol·dm-3),Fe2+(1 mol·dm-3)‖Ce4+(1 mol·dm-3),Ce3+(1 mol·dm-3)│Pt 则该电池的电池反应是(A) Ce3+ + Fe3+ = Ce4+ + Fe2+(B) Ce4+ + Fe2+ = Ce3+ + Fe3+(C) Ce3+ + Fe2+ = Ce4+ + Fe(D) Ce4+ + Fe3+ = Ce3+ + Fe2+9. 电池反应:H2(g,100kPa) + 2AgCl(s)2HCl(aq) + 2Ag(s) E?= 0.220 V,当电池的电动势为0.358 V 时,电池溶液的pH为(A) E?E? ?0.220p(B) 0.358H20.059(C)0.358?0.2202?0.059(D) 010. 体系对环境作 20 kJ 的功,并失去 10kJ 的热给环境,则体系内能的变化是(A) +30 kJ (B) +10 kJ (C) ?10 kJ (D) ?30kJ11. 由下列反应设计的电池不需要惰性电极的是(A) H2(g) + Cl2(g) = 2HCl(aq) (B) Ce4+ + Fe2+ = Ce3+ + Fe3+(C) Zn + Ni2+ = Zn2+ + Ni (D) Cu + Br2 = Cu2+ + 2Br?12. pH = 9.0的含有5.0 ? 10-2 mol / L NaCN和1.0 ? 10-2 mol/ L Hg(NO3)2的溶液中,叙述CN-的物料平衡方程式正确的是[ HCN 的pKa = 9.21 , 生成Hg(CN)42-络合物]( A ) [ CN- ] + 4[ Hg(CN)42- ] = 5.0 ?10-2 ( B ) [ CN- ] + [ Hg(CN)42- ] = 5.0 ?10-2( C ) [ CN- ] + [ HCN ] + 4[ Hg(CN)42- ] = 5.0 ?10-2 ( D ) [ CN- ] + [ HCN ] + [ Hg(CN)42- ] = 5.0 ?10-213. 今有1L含0.1mol H3PO4和0.3mol Na2HPO4的溶液,其pH应当是(H3PO4的pKa1~pKa3分别为2.12、7.20、12.36)(A) 2.12 (B) (2.12+7.20)/2 (C) 7.20 (D) (7.20+12.36)/214. 某铁矿试样含铁约50%左右,现以0.01667mol/L K2Cr2O7溶液滴定,欲使滴定时,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在20 mL至30 mL,应称取试样的质量范围是[Ar(Fe)=55.847](A) 0.22至0.34g (B) 0.037至0.055g (C) 0.074至0.11g (D)0.66至0.99g15. 以下产生误差的四种表述中,属于随机误差的是(1) 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2) 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计不准 (3) 称量过程中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4) 天平的砝码未经校准(A)1,2(B)3,4(C)2,3(D)1,416. 为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宜选择的基准物是(A) 分析纯的H2O2 (C) 化学纯的K2Cr2O7(B) 分析纯的KMnO4 (D) 分析纯的K2Cr2O717. 某反应在标准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A) ?Δ r Hm? >0 ?Δ r Sm? > 0(B) Δ r Hm? <0Δ r Sm? < 0(C) ?Δ Δ r Sm? > 0 r Hm? >0 ?Δ r Sm? < 0(D) Δ r Hm? < 0 ?18. 某1L含0.2mol Na3PO4和0.3mol HCl的溶液,其pH应当是(H3PO4的pKa1~pKa3分别为2.12、7.20、12.36)(A) 2.12 (B) (2.12+7.20)/2 (C) 7.20 (D) (7.20+12.36)/219. 0.05 mol/L SnCl2溶液 10 mL 与 0.10 mol/L FeCl3溶液 20 mL 相混合, 平衡时体系的电位是[已知此条件时(Fe3+/Fe2+)= 0.68 V, (Sn4+/Sn2+)= 0.14 V](A) 0.14 V (B) 0.32 V(C) 0.50 V (D)0.68 V 20. 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系统误差小的是(A) 高精密度(B)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C) 标准差大(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21. 以下物质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A) K2Cr2O7(B) Na2S2O3(C) Zn(D) H2C2O4·2H2O22. 下列溶液中不能组成缓冲溶液的是(A) NH3 和 NH4Cl (B) H2PO4 和 HPO42--(C) HCl和过量的氨水 (D) 氨水和过量的 HCl23. 今有(a)NaH2PO4,(b)KH2PO4和(c)NH4H2PO4三种溶液,其浓度c(NaH2PO4) = c(KH2PO4) =c(NH4H2PO4) = 0.10mol/L, 则三种溶液的pH的关系是[已知H3PO4的pKa1~pKa3分别是2.12、7.20、12.36; pKa(NH4+) = 9.26](A) a = b = c (B) a<bc (D) a=b<c24. 用铈量法测定铁时, 滴定至50% 时的电位是[已知(Ce4+/Ce3+)= 1.44 V, (Fe3+/Fe2+)= 0.68 V](A) 0.68 V (B) 1.44 V (C) 1.06 V (D) 0.86 V25. 用Ce4+滴定Fe2+,当体系电位为0.68V时,滴定分数为[(Ce4+/Ce3+)=1.44V, (Fe3+/Fe2+)=0.68V](A) 0 (B) 50% (C) 100% (D) 200%26. 当两电对的电子转移数均为2时,为使反应完全度达到99.9%,两电对的条件电位至少大于(A) 0.09V (B) 0.18V (C) 0.27V (D) 0.36V27. 摩尔吸光系数(?)的单位为(A) mol/(L·cm) (B) L/(mol·cm) (C) mol/(g·cm) (D) g/(mol·cm)28. 用EDTA滴定Mg2+,采用铬黑T为指示剂,少量Fe3+的存在将导致(A) 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以致无法确定终点(B) 在化学计量点前指示剂即开始游离出来,使终点提前(C) 使EDTA与指示剂作用缓慢,终点延长(D) 与指示剂形成沉淀,使其失去作用29. 对条件电位无影响的因素是:(A) 副反应 (B) 温度 (C) 滴定过程 (D) 离子活度系数30. 下列哪个因素不影响氧化还原速度:(A) 反应物浓度 (B) 溶液温度 (C) 催化剂 (D) 指示剂的`敏感性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1. 符号“5p”表示电子的主量子数n等于_______ ,角量子数l等于______ ,该电子亚层最多可以有____种空间取向,该电子亚层最多可容纳____个电子。
无机及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σ键和π键在分子中均可单独存在。
()2.系统误差是不可测的。
()3.极性分子间仅存在取向力,非极性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
()4.等价轨道处于全充满、全空、半充满状态时原子能量较低。
()5.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是由于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引起的。
()6.醋酸溶液经稀释后其解离度增大,因而可使其H+ 浓度增大。
()7.BF3和NH3都具有平面三角形的空间结构。
()8.CO2与CH4的偶极矩均为零。
()9.共价键和氢键均有饱和性与方向性。
()10.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越高,准确度也越高。
()选择题 ( 每小题2分,共30分 )1.质量摩尔浓度的单位是()。
A. mol·L-1B. mol·kg-1C. g·L-1D. mg·g-12.已知反应H2(g)+S(s)=H2S(g)和S(s)+O2(g) =SO2(g)的平衡常数为K 1和K 2,则反应: H2(g)+SO2(g)=H2S(g)+O2(g)的平衡常数为()。
A. K 1+K 2B. K 1/K 2C. K 1×K 2D. K 1-K 23.下列量子数取值错误的是()。
A. 3,2,2,+B. 2,2,0,-C. 3,2,1,+D. 4,1,0,-4.主量子数n=3的电子层可容纳的轨道数和电子数为()。
A. 3和6B. 3和9C. 6和12D. 9和185.下列卤化氢分子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 B.C. D.6.Fe3O4中铁的氧化数是()。
A. 2B. -2C. 8/3D. 37.下列关于分子间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型物质的沸点总是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加B. 色散力存在于所有分子间C. 极性分子间仅存在取向力D. 大多数含氢化合物中都存在氢键8.能组成缓冲溶液的是()。
昆明理工大学试卷( B )
2006 —2007学年上学期
考试科目:无机及分析化学命题人:苏毅杨万明
班级姓名学号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精密度愈高准确度也愈高()
2、等物质的量的酸与等物质的量的碱反应后,其溶液呈中性。
()
3、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
4、EDTA与M形成1:1的螯合物,所以其配位数是1。
()
5、配合物[Fe(CO)5]应命名为五(一氧化碳)合铁。
()
6、分配比D在一定萃取条件下是一个常数,决定于萃取条件和萃取体系。
()
7、ε的大小是显色反应灵敏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
8、电极电势代数值大的电对的氧化能力强。
()
9、n、l两个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的能量,n、l、m三个量子数确定一条原子轨道,
n、l、m、m S四个量子数可以确定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10、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用Na2CO3基准物标定0.3 mol·L-1的HCl时,应称取Na2CO3的质量范围是g
A、0.1 ~ 0.2 g;
B、0.2 ~ 0.3 g
C、0.64 ~ 0.96
D、1.3 ~ 1.9 g;
E、0.32 ~ 0.48 g
2、下列电子排布式纯属错误的是()
A、1s22s22p43s1
B、[Ne] 3s23p83s1
C、[He]2s22p53s1
D、1s22s1
3、下列哪种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是错的()
A、非极性分子的物质没有取向力
B、分子的极性越大,取向力越大
C、诱导力在三种范德华力中是最小的
D、极性分子的物质没有色散力
4、K SP(C a F2)=2.7×10-11,若不考虑F-的水解,则C a F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单位(mol ·L -) ( )
A 、1.9×10-4
B 、3.0×10-4
C 、2×10-4
D 、5.2×10-4
E 、26×10-4
5、淀粉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属于哪一类指示剂 ( )
A 、氧化还原指示剂
B 、自身指示剂
C 、专属指示剂
D 、金属指示剂
6、符合朗伯一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的位置 ( )
A 向长波方向移动
B 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D 不移动,但高峰值升高
7、液一液萃取过程的本质是 ( )
A 、将物质由疏水性转化为亲水性
B 、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
C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配合物
D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溶于有机试剂的沉淀
8、用EDTA 标液准确滴定单一M 的条件是 ( )
A 、logC m K ΄my ≧8
B 、log
C m K my ≧8
C 、logC m K ΄my ≧6
D 、logC m K my ≧6
9、某反应A + B C 的K=10-10,这意味着 ( )
A 、正方向的反应不可能进行,物质C 不能存在,
B 、反应向逆方向进行,物质
C 不存在,
C 、它是可逆反应,两个方向的机会相等,物质C 大量存在,
E 、正方向的反应能进行,但程度小,物质C 存在,但量很少;
10、对于反应a A + b B → g G + d D ,若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 = kC A a C B b ,此反
应的条件是 ( )
A 、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B 、二步完成的反应;
C 、三步及三步以上完成的反应
D 、上述三者均可以。
11、某酸碱指示剂的指示剂常数为5101-⨯,则从理论上推算其 pH 变色范围是
( )
A 、4~5
B 、5~6
C 、4~6
D 、4.5~5.5
E 、5~7
12、H 2PO 4- 的共轭碱是 ( )
A 、H 3PO 4
B 、HPO 42—
C 、PO 43—
D 、OH —
13、[Ni(NH 3)4]2+ 的μ = 3.2B.M,它的杂化类型及中心离子的配位数是( )
A 、SP 3d 2杂化, 4
B 、SP 3
杂化, 2
C 、SP 3d 2杂化, 2
D 、SP 3杂化, 4
14、分析测定中出现下列情况,何种属于偶然误差 ( )
A 、滴定时所加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物质;
B、某分析人员几次读取同一滴定管的读数不能取得一致;
C、滴定时发现有少量溶液溅出。
D、甲、乙二人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但结果总不一样;
15、下列哪一种物质中存在氢键作用力()
A、H2Se
B、HCl
C、C2H5OH
D、C6H6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用标准浓度的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以甲基橙来指示反应化学计量点的
到达,则HCl溶液称为标准溶液,甲基橙称为指示剂,滴定化学计量点的pH等于7.0 ,滴定终点的pH范围为 3.1-4.4 ,此pH之差称为误差,此误差为正误差(正或负)。
2、有两个原子在n=4的电子层上都只有两个电子,在次外层l=2的轨道中电子
数分别为0和10。
前一种原子是,位于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核外电子排布式是;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是,位于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
3、按照杂化轨道理论,H2O分子中O原子用杂化轨道成键,分子的
几何构型是。
4、佛尔哈德法是以铁铵矾为指示剂,反应介质是酸性,直接法
反应原理是①,②。
5、对于配位反应M+Y=MY,其K0MY= ,只考虑EDTA的酸效应
时,logK′MY= 。
6、在原电池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极。
7、反应2A(g)+ B(g)= C(g)的速率方程为v = kC A C B2,该反应为级
反应,当反应容器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3倍时,反应速率将增大倍。
四、问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写出下列物质的质子条件:
⑴、Na2CO3:
⑵、(NH4)2C2O4:
⑶、NH4H2PO4:
⑷、H2C2O4:
2、什么是溶度积原理?
3、为什么从AgF、AgCl、Ag Br到AgI,溶解度越来越小,且颜色越来越深。
4、简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
、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
5、在配位滴定中有了配合物的稳定数Kθ稳,为什么还要引用条件稳定数Kθ稳?
五、综合题(共30分)
1、(1)计算0.10 mol·L-1NH3·H2O和0.10 mol·L-1 NH4Cl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值。
(2)若在上述溶液中加入MgCl2,使得c(Mg2+) = 0.00010 mol·L-1, 此条件下有无Mg(OH)2沉淀生成?(忽略体积变化)
已知:K b O (NH3· H2O) = 1.8×10 –5,K SP O[Mg(OH)2] = 5.6×10 –12。
2、0.088mg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ml,用1cm比色
皿,在波长480nm处测得A=0.740,求吸光系数a及ε。
(铁的原子量为56)
3、某溶液含Fe3+10mg,将它萃取入某有机溶剂中时,分配比D=99,问用等体积
溶液萃取1次,或若分2次萃取,剩余Fe3+量各为多少?若在萃取2次后,合并有机相,用等体积水洗一次,会损失Fe3+多少mg?
4、计算下列反应
Ag+(aq) +Fe2+(aq) Ag+Fe3+(aq)
⑴.在298015K时的平衡常数K;
⑵.如果反应开始时,[Ag+] = 1.0mol·L-1,[Fe2+] = 0.10mol·L-1,求达到平
衡时的Fe3+浓度。
已知:φΘ(Ag+ / Ag)=0.7996V;φΘ(Fe3+ / Fe2+)=0.77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