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_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7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P61 (2013、10简答)(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P62(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64(2009、4简答)(2012、10简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5(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梳理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方法技巧1图示哲学基本问题方法技巧2思维与存在的不同提法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方法技巧图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温馨提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回答。
1.以“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议题,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科学精神)2.寻找生活中蕴含哲理的故事、俗语、成语等,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精神)[素养水平等级][经典例题剖析](科学精神)(2013·天津卷,7)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世界的惊异思维流程发现、观测到→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试题拾遗。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原复习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分为哪两个方面?书P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能否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书27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书P3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书P40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哲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D.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答案:A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的B. 物质的C. 观念的D. 形式的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基础B. 认识的来源C. 认识的目的D. 认识的动力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A.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D. 物质决定意识答案:A, D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 B, C三、简答题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2.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四、论述题1. 论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思考和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同时,实践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促使他们去探索新的认识。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以下案例,说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其中的作用。
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公司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公司必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答:在这个案例中,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来解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又推动公司进行产品创新。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
2 人类社会的物质表现?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作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