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英语言中“蝙蝠”的文化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汉英语言中“蝙蝠”的文化内涵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同一动物词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蝙蝠”为例,通过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得出动物词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也赋予动物词语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蝙蝠;文化;民族差异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文化差异使各国语言各具特色。
不同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词汇这一语言层面上的。
杰弗里·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汇意义划分为七类:概念意义、含蓄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同样一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背景而导致词汇的联想意义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乃至于失去或淡化了概念意义。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的情况彼彼皆是。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蝙蝠”的概念意义基本一致,都解释为头部和躯干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膜相连,常在夜间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的一种哺乳动物。
但是在中西方社会中人们对其看法和情感态度极不相同,由此在语言表达及文化上的差异也大相径庭。
本文将对“蝙蝠”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一、蝙蝠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蝙蝠在汉语中又名仙鼠、飞鼠,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瑞兽。
元稹《长庆集》十五《景中秋》诗:“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
”蝙蝠省称“蝠”,因为“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
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旧时丝绸锦缎及家具上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
婚嫁、寿诞等喜庆日子,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如“五蝠捧寿”。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得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得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得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得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得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就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得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得“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得dragon 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与繁荣。
中华民族就是“龙得传人”。
在封建社会,龙就是帝王得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就是至高无上得, 我们把自己得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瞧作就是中华民族得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得关于龙得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得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就是邪恶得代表, 就是一种狰狞得怪兽, 就是恶魔得化身。
中英文化得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得内涵, 给人带来得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得“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tigers”, 而不就是“Four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得bat与吉利得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得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bat(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就是一种邪恶得动物,它总就是与罪恶与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得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abat(有眼无珠), bat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得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havebats in the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bat“神经错乱”。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的bat与吉利的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1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
一、引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也尤其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则说明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贾玉新,1998)。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
英汉民族中相同的生活经历或相似的感受使两种语言中的一些动物词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
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化和习俗文化的差异等又使得英汉语中的大部分动物词汇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同一种动物形象可能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比喻意义,或是在两种语言中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比喻意义。
本文从意义重合、意义空缺和意义冲突三方面比较了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比喻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和跨文化交际。
二、词汇喻义比较1.意义重合。
尽管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文化和语系,两个民族在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是人类思维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背景的某些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客观世界的种种共识。
因此有些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有着内容接近或相同的意义重合。
例如,fox (狐狸)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比较“狡猾、多疑、阴险”。
汉语的“狐狸”奸诈狡猾,生性多疑。
如“狐疑不决,狐狸尾巴”等。
英语中fox 也有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之意。
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Wolf (狼)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象征“凶狠、残忍、贪婪”。
汉语中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说法。
英语中wolf 也比喻残忍凶狠、贪婪,如as greedy as a wolf 。
另外,英汉民族都鄙视老鼠,都用老鼠来比喻胆小、懦弱。
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摘要】表达同一事物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文章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让读者体会英汉文化的异同,强调了词汇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动物文化内涵对比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恩格斯宗教哲学思想新论”(编号:ZK0944)阶段性成果。
引言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域的差异会形成生活习惯和民情风俗的不同,由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能够反映这个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这是语言的语义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所以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和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对相同词汇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使得其语言内涵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曾把动物当作神来崇拜,比如说中国文化中人们祈求下雨时就会拜“龙王”,而且中国文化中还有十二生肖,英语中也有“Love me,love m y dog”(爱屋及乌),所以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文章简要分析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之间的异同。
英汉语言中同一种动物词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虽然英汉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但人类生活的外部大环境存在着种种共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们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会逐渐趋同。
不同民族的人对于同一种动物的基本属性会有共同的认识,这就使得同一动物的名称在英汉语言中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内涵。
“猪”作为一种常见的动物,和英语中的pig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集“懒、笨、蠢、馋”于一身,肮脏又丑陋,即使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一个又脏又懒、又蠢又笨的形象,英语中pig也有“greedy,dirty and bad-m annered”之义,eat like a pig来比喻贪婪地大吃大喝,不顾及形象;you greedy pig(你这个贪吃的家伙)等。
英语中的动物及其文化寓意来源:英语中的动物及其文化寓意来源:动物名词及其文化喻意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语言中却有不少借动物的特性来形容人的特性的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喻性表达法往往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英汉语言中同一动物名词的不同喻意。
1.cat(猫)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
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
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
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 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 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
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
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通人性的动物,它对人类特别忠诚,因而具有忠贞不渝的意义。
“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犬马之劳”也就用来比喻事做忠心耿耿。
不过狗爱仗人势,“走狗”便含有贬义,鲁迅先生描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象征了那类没有民族骨气的无耻文人。
不过,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狗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
总的来说,中国人把狗视为吉利的动物,如果谁的家里突然来了一只狗,主人就会很高兴地收养它,因它预示财富来临,所谓“猫来穷,狗来富”。
狗和主人同甘共苦,如果有什么灾祸来临,它也会预示前兆,比如狗上房是暗示盗贼将至。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词汇,这些词大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意义,借物喻义表达主观情感。
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基本相同的动物形象,表达基本相同的文化意义,例如:狐狸(fox)象征着“狡猾、奸诈、精明”,因此就有短语crazy like a fox(非常狡猾、十分精明),汉语中也有“狐假虎威”的成语;对于贪婪凶残的狼(wolf),英语中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cry wolf(发假警报)、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等,汉语中则有“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贬义成语。
汉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化,一些动物词的内涵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我们经常把“狗”(dog)视为骂人的话,常听说的狗东西、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狗屁不通等,都表示很强的贬义色彩。
近年来虽有许多人把狗当成宠物,但仍然未见褒义色彩的词出现。
在英语中,dog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关系,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
如果一个人很幸运,他是一个幸运儿(a lucky dog);还可以说某人“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work likea dog”(拼命工作,苦干);一个人沉默不语称为“a dumb dog”;“live a dog’s life”指生活得很不愉快;等等。
人们常说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在汉语中喜鹊(magpie)是一种吉祥鸟,一幅喜鹊闹梅的画很惹人喜爱。
但在英语中,magpie指叽叽喳喳的人、饶舌者,用来比喻喋喋不休、令人厌烦的人,还用来指那些胡乱收集绯闻的人。
瑞典人把它与巫术联系在一起,苏格兰人则认为喜鹊上门预示着死亡。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4卷第5期 2005年10月JOURNAL O F K AN GD I N G NATI O NAL I TY Vo l 114No 15 O c t 12005TE ACHERS COLLEGE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曹 容【摘 要】动物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其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动物习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将通过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动物词汇;习语;内涵;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76(2005)0520079205作者简介:曹容,康定师专英语系讲师。
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社会的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
这些词汇,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根据动物的外貌、生理、习性和性格等特征所赋予它们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从而使这些词汇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
同一个动物词汇,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引起的联想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便造成了外语学习者中常见的“超语言障碍”。
因此,在外语学习中,只有掌握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地使用动物习语,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见动物词汇入手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
龙和drag on“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祥瑞动物,是古代兽图腾的融合与神化,使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原在周代就与凤凰、麒麟、龟被公认为“四灵”。
中国的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流长,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传是黄帝的坐骑。
它不仅能行走于陆地、飞翔于天空、遨游在大海,还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内涵一、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构词类型1.表示动物的单词。
(1)bee:蜜蜂,象征勤劳,人们常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虫,象征盲目,当作名词用时可以指近视眼,当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以指某人乱撞、瞎撞。
(3)cat:猫,象征欺骗,常用来形容某人心地恶毒。
(4)goose:鹅,象征自负、愚蠢,常用来指某人是呆头鹅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诡计,可指某人捣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莺,象征悲寂,诗人济慈就曾写下《夜莺颂》以抒发悲寂、忧伤的心情。
(7)swan:(8)chicken:小鸡,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2.由动物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1)dog:狗,象征忠诚。
如:dog-1ike常用来指某人像狗一样地忠于主人。
(2)dove:鸽子(一般指小野鸽),象征天真无邪,无害于人。
如:dove-eyed(双眼温柔无邪的),dove-like((鸽子般)纯洁可爱的,温柔的)。
(3)eagle:鹰,象征灵感,敏锐。
如:eagle-eyed(眼力敏锐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胆小。
如:hare-hearted指人胆小的,易受惊的。
(5)hawk:鹰,象征贪婪,敏锐。
如:hawk-eyed(目光锐利的),hawk-nosed(长着鹰钩鼻子的。
)(6)owl:猫头鹰,象征智慧。
如:owl-wise指像猫头鹰一样聪慧。
(7)pigeon:鸽子(常指家鸽),象征胆怯。
如:(8)puppy:小狗,象征自负,幼稚。
如:puppy-love(初恋)。
3.由动物单词构成的短语、成语(1)bull:公牛,象征直来直去和力量。
常见于以下短语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动辄闯祸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仓促地投入(某事);鲁莽地参加某事),to bull through(硬挤),bull of Bashan(源自《圣经》,Bashan为约旦河以东的沃土,古代以产壮牛著名),常用来形容人气壮如牛,大嗓门。
浅析汉英语言中“蝙蝠”的文化内涵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同一动物词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蝙蝠”为例,通过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得出动物词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也赋予动物词语不同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蝙蝠;文化;民族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文化差异使各国语言各具特色。
不同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词汇这一语言层面上的。
杰弗里·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汇意义划分为七类:概念意义、含蓄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同样一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往往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背景而导致词汇的联想意义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乃至于失去或淡化了概念意义。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的情况彼彼皆是。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蝙蝠”的概念意义基本一致,都解释为头部和躯干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膜相连,常在夜间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的一种哺乳动物。
但是在中西方社会中人们对其看法和情感态度极不相同,由此在语言表达及文化上的差异也大相径庭。
本文将对“蝙蝠”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一、蝙蝠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蝙蝠在汉语中又名仙鼠、飞鼠,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瑞兽。
元稹《长庆集》十五《景中秋》诗:“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
”蝙蝠省称“蝠”,因为“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
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旧时丝绸锦缎及家具上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
婚嫁、寿诞等喜庆日子,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如“五蝠捧寿”。
有些饰物和图案将两只蝙蝠并在一起,代表“双重福气”。
一幅画有从盒中飞出五只蝙蝠的图画,表示“福和合”,寓意人际关系融洽;民间有五只蝙蝠并排一起,称“五福临门”:长寿、富裕、健康、好善、名誉;有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为“平安五福”;有钟旭手执纸扇,蝙蝠飞到纸上停留,这便是“引福归堂”了;有人把蝙蝠挂在神位旁边,以示“福气临宅”;也有人在门的两旁挂上一对蝙蝠,以示“福气临门”……
在华夏文化里,蝙蝠绝对是“福”和长寿吉祥的象征,这在许多留存的古老建筑,以及砖刻、石刻中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其药用价值也表现出它的珍贵性。
蝙蝠在中国医药中可用作一种中药,用于久咳、疟疾、淋病、目翳等。
它的粪便也是一种中药,叫夜明砂,用于目疾。
《抱朴子》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
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吴氏本草》也说蝙蝠:“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
”《水经》更说蝙蝠:“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
《唐本草》说:伏翼,以其昼伏有翼尔。
《李氏本草》云:即天鼠也。
又云:西平山中别有天鼠,十一月、十二月取,其脑主女子面疱。
风水上,房屋的横梁会制造煞气。
横梁压床会使人腰酸背痛;压座位会经常破财,工作出差;压腹部会使肠胃出现疾病....如果将横梁的上方各挂一个开光的蝙蝠,还可以起到有力的化煞作用。
这就难怪人们对蝙蝠格外尊重了。
但是,如果把人作为蝙蝠来称,则没有吉祥的意思在里面,这源自一个传说。
冯梦龙《笑府·蝙蝠骑墙》:“凤凰寿,百乌朝贺,惟蝙蝠不至。
”它说自己不是鸟类而是一种四足动物。
后来轮到麒麟过生日,百兽都来朝贺,蝙蝠又不到。
这次它说自己有翅膀能飞,是鸟不是兽。
这个笑话,讽刺蝙蝠是一个滑头的骑墙派。
在云南省景颇族中普遍认为,蝙蝠是阴险狡滑的象征。
相传古时太阳的温度很高,地上的动物被烤得难以忍受,纷纷诅咒。
太阳听了很生气,一扭头就上天去了。
从此天下一片黑暗。
于是众动物聚集一起,商定筹些金银去请太阳出来。
当鸟向蝙蝠筹款时,蝙蝠收起自己的翅膀,说自己不属鸟类而属鼠类,不愿捐款。
当老鼠找到它时,它又拍拍自己的翅膀,说自己属鸟类不属鼠类.也不捐款。
蝙蝠就这样连骗带赖地分文未捐。
因此,景颇族人称那些口是心非,随机应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为“蝙蝠人”。
二、英语中“蝙蝠”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蝙蝠是不祥的、邪恶的凶兽,是黑夜及不祥预兆的象征。
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多少好感,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更加令人毛骨悚然,无乱在故事或是在电影情节里,凡是塑造的吸血僵尸出现前,常会出现一大群蝙蝠。
蝙蝠是往往同虚构的黑暗人物紧密相连的主要动物,比如像德古拉这样的吸血魔王。
吸血鬼的形象和蝙蝠的外形很相似,而且吸血鬼能够变身为蝙蝠,目前吸血鬼总是和蝙蝠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它们的周围通常有蝙蝠围绕,自身也能变成吸血蝙蝠。
在西方世界里,吸血鬼是黑暗邪恶和死亡的象征。
可以看出,在英语中,蝙蝠这个词语带有贬义。
正因如此,英语中与蝙蝠有关的一些短语也大多是贬义的。
如英语中有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a bit batty(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
To behave in an eccentric, bizarre manner(行为古怪,举止异常),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等等。
而且在英语中因为蝙蝠的外形很丑恶,所以,bat一词在俚语中又喻指“妓女”及“丑妇”。
虽然在英语中蝙蝠往往包含着贬义联想,但在《蝙蝠侠》中的蝙蝠形象却是一个充满正义感,锄强扶弱,保护人们安全的黑暗英雄。
可见,因为语言的复杂多变
性,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的改变自身形态,以期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同样的蝙蝠,在西方人眼中不都是邪恶和不祥的,bat一词在有些词语中也是含有褒义的,而蝙蝠在中国人眼中有时也是阴险狡诈的两面派,它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并不一定全是好的。
英汉语言中“蝙蝠”的联想意义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汉英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的,包括民族文化、文化内容与心理、民族地理、自然环境特色、宗教和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等。
如中国有关祝福、祈愿和吉祥的民俗观念的缘起可上溯到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赤铁矿随葬遗迹、新石器时代发达的彩陶艺术和巫祝文化等,都可以说明此类观念早已存在,这种观念长期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等,使得古代先民们创造了为数众多的旨在追求丰收、安泰和吉祥的文化。
用于此类观念和追求的,既有种类繁多的祭祀和祈祷仪式,又有表现为语言和文字的巫术,这是造成把蝙蝠的“蝠”谐音成“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受中国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道教的采药炼丹、飞天成仙、长生不老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蝙蝠本身具有的巨大药用价值,使得人们对能够在夜间飞行的蝙蝠充满了好感,甚至能够产生“得而服之可神仙”的医药功能。
而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他们主要追求和崇尚光明,认为只有魔鬼才生活在黑暗的地狱中。
而蝙蝠生活在潮湿黑暗中,于夜间活动、觅食,它的这种习性造成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好感。
西方人认为,蝙蝠不祥主要起源于人们对血的恐惧和崇拜。
希伯来人对血的崇拜和恐惧形成了一种难耐的情结,一方面血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血认为是灾难不祥的标记。
就象受蛇诱惑的夏娃,她的后裔从此有了月经,那被认为是不洁净的,所以,基督教认为,血同样代表着罪恶。
生活在美洲的蝙蝠中的一种吸血蝙蝠,主要以血为食,它们常在天黑后定时出来觅食,吸食哺乳类动物的血,西方文学和电影中吸血鬼的形象便由此而来,所以在西方人眼中,蝙蝠就是黑暗和邪恶的象征。
因为蝙蝠在汉英语言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再加上语言的复杂多变性,给我们翻译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一定要理解习语的民族文化背景,注意其文化上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表达,不出差错。
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同一动物词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通过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物词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也赋予了动物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
注意到这一点,可以有助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2]韩新民,王成林.语言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3]杜新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J].民俗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