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二节电生磁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34
第二十章第2节:电生磁;电生磁【考点精讲】电流的磁效应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说明】奥斯特实验不仅说明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同时还说明了“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注意】奥斯特实验中,直接用一根导线将电池“短路”,这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电流,从而有较强的磁性,否则小磁针会因为受力太小而不偏转。
为了保护电池,要采用试触,不要长时间让电池短路,否则易烧坏电源。
”一.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说明】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典例精析】例题1如图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请你想一想会发生的现象是()A.通电螺线管仍保持静止不动B.通电螺线管能在任意位置静止C.通电螺线管转动,直至A端指向南,B端指向北D.通电螺线管转动,直至B端指向南,A端指向北思路导航:本题考查安培定则和地磁场的有关知识。
通电螺线管就相当于一块条形磁铁, 当把它水平悬挂起来后,由于地磁场的作用,它自由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并且S极指南。
由安培定则可判断,通电螺线管的A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的S极,B端相当的N极。
答案:D例题2请根据图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电源的正、负极, 同时画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
思路导航:根据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再由安培定则确定电源的正、负极;磁感线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经过外部空间回到S极。
答案:如图所小:【总结提升】奥斯特实验电生磁安培定则(答题时间:45分钟)电生磁1. 玩具小船上用电池和带有铁芯的螺线管组成一个闭合电路,把小船按如图所示放置在 水面上,放开小船后船头最后的指向是(北A,向东B.向西C.向南 D,向北 2. 实验室有一个旧的直流电源,其输出端的符号模糊不清,无法分辨正负极。
《电生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电生磁》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
3. 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 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预习复习:学生需提前预习《电生磁》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包括电流的磁场、安培定则等,并复习相关的基础物理概念。
2. 实验操作:学生在家中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使用电池、导线、指南针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导线中电流大小、指南针偏转角度等。
- 拍摄实验过程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现象。
3. 理论应用: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安培定则相结合,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阐述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三、作业要求针对本次作业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 实验安全: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验操作,注意用电安全,避免触电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准备、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报告中应明确指出电流大小与磁场强度的关系,以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4. 格式规范:作业需按照教师提供的模板进行排版,字迹工整,图表清晰。
5.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性想法。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及分析的深度。
4. 创新性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心得。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表彰,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0.2《电生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0章第2节《电生磁》。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知道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 通过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让学生理解电磁铁的原理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电磁铁的磁场分布及特点。
2. 教学重点: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螺线管、铁钉、磁针、实验桌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风扇、日光灯等用电器,思考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是否会产生磁场。
2. 知识讲解:介绍电流的磁效应,讲解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引导学生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通电螺线管的实验,观察其磁场分布,探讨电磁铁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运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图,讲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铁,观察其吸引铁钉的距离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7.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电流的磁效应2. 奥斯特实验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 电磁铁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描述奥斯特实验的过程,并画出实验现象的示意图。
2. 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3.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磁铁,观察其吸引铁钉的距离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十章第二节《电生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电流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
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②通过实验现象和对比了解通电螺旋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相似。
③会判断通电螺旋管中电流的方向和两端的极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经历实验了解电流的磁效应,使学生确信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奥斯特实验现象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合理的分析推导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奥斯特实验让学生了解到电流的磁效应、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通电螺旋管的磁场、安培定则的使用这三个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归纳安培定则以及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旋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旋管中电流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实验器材1、教师教具:电池(四节)、铜导线(粗)、小磁针(8只)、螺旋管、塑料管一根、硬导线一根、条形磁铁2、学生学具:电池(两节带电池盒)、导线一根、小磁针两只(学生分10组,及电池带盒10组、导线19根、小磁针20只)六、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分析法、练习法、媒体展示法七、主要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课件展示三幅图片:1、磁浮列车2、电磁起重机3、电磁选矿机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用到的,很明显,它们用的不是普通的磁铁,那么它们的“磁”是怎样产生的呢?直到182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于证明了电和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2节电生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2节“电生磁”。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知道电能生磁。
2. 掌握电流的磁场的特点,了解电流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的相似性。
3. 学习电磁铁的制作原理,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知道电能生磁。
2. 掌握电流的磁场的特点,能够运用电流磁场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电磁铁的制作原理,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能够设计简单的电磁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磁场的特点,电磁铁的制作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磁场的特点,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磁铁,条形磁铁,导线,电池,开关,铁钉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磁铁,条形磁铁,导线,电池,开关,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2. 新课导入:介绍电流的磁效应,让学生了解电能生磁。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铁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磁铁的磁场特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电磁铁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5.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的磁场的特点,以及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流磁场和电磁铁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流的磁效应电能生磁电流磁场的特点电磁铁的制作原理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简述电流的磁效应。
2. 描述电流磁场的特点。
3. 解释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4. 分析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电流磁场的特点,以及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20.2电生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二节“电生磁”。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理解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电导体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电流表、小磁针、通电螺线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含导线、电流表、小磁针、通电螺线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一个小磁针的偏转,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存在和磁场对磁针的影响。
2.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观察通电导体周围是否有磁场存在。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3.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以及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利用例题,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磁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2. 奥斯特实验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 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流的磁效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理解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电流的磁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磁效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感应、电磁铁等。
《电生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电生磁”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流产生磁场原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复习:学生需复习《电生磁》课程中关于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原理和奥斯特实验的要点,理解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电池、导线、小磁针、绝缘胶带等。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自行搭建实验装置,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和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探究电流产生磁场的具体表现。
4.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总结电流产生磁场的规律。
5. 思考与拓展:学生需思考生活中哪些应用是基于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拓展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保证实验操作规范、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器材损坏或人员受伤。
2. 学生应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学生在完成实验后,需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结果和思考拓展等内容。
4. 学生在提交作业时,需将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等材料一并提交,以便教师进行作业评价。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复习的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准确性;3. 数据分析的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4. 思考与拓展的深度和广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将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