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顺序
- 格式:ppt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54
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1(1)(2)(3)(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34567、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原则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和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需要外一般用点滴法;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抗菌药物的皮试,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在用药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更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施细则为了促进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本细则。
一、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组织与职责成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的组成:由医院主管医疗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务科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药学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包括临床科室(内、外、妇、儿)具有高级职称的主任或副主任、检验科的主任或副主任以及临床药学专业人员。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小组的职责是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会诊,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
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门诊经抗菌药物治疗3天,病情末能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住院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4、选择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根据药物抗菌作用和体内特点,结合患者病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正确制定抗菌的治疗方案。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
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
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用药时间;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用药间隔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具有较小和较大的抗菌后效应,首次用药效果明显。
临床常采用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和曲线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在每日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单次用药可获得更高的药物浓度峰值,提高了浓度峰值与药物最低起效浓度的比值。
同时减少了药物首过效应带来的影响,增强药物抗菌效果,缩短了药物作用于细菌的时间,可有效避免耐药菌种的出现。
据研究报道肾皮质对于此类药物的吸收具有饱和性,可利用单次用药后药物浓度峰值增高但不会引起肾脏蓄积的特点,采用每日单次用药,避免了由于多次用药后,药物在血液中长时间低浓度存在引起肾脏蓄积[1]。
也可避免因药物蓄积在耳蜗淋巴组织内造成耳毒性伤害。
因此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每日单次用药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医药支出。
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最佳用药时间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情况有较大差异,主要为时间依赖型,因此不可使用单一指标评价药物疗效。
最佳用药方案应保证药物在组织内最低浓度不低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应综合分析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和抗菌后效应来确定用药间隔时间,对于常见药物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因其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均较短,应遵照推荐用药间隔给药,用药约4次/d。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与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与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她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与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与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与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临床用药合理性情况。
方法:病例选自在2020.03-2021.04时间内,在本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药物给药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症状患者中,大部分每日给药次数超过1次以上;在用药类型中,患者应用氟喹诺酮药物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其次为大环内酯(t1/2短)3.75%、B-内酰胺(t1/2短)2.50%)。
结论: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在临床治疗当中,抗菌药物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在多种疾病治疗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价格低、疗效显著、起效快等特点[1]。
近年来,基于医疗水平不断发展背景下,抗菌类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对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常常出现不合理应用情况,不仅提高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进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药物资源出现浪费现象[2]。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合理控制用药时间,以此来确保临床用药合理,现展开具体分析: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与方法本组对象是8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年龄区间在20-58岁,均龄是(35.7±6.0)岁,包括呼吸道疾病者34例,消化道疾病者29例,外科疾病者17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在给予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合理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合理控制其用药时间,方法具体为: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规定时间,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除此之外,还需向患者讲解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频率及间隔情况等;其次合理设置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了解及控制抗菌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最后,提升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评估力度,目的是为了评估给药时间与给药方案,减少用药不准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抗菌药物的现状抗生素用于胃肠道症治疗,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易产生耐药性,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运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由于使用历史较长,现已有多种病原菌体内产生了β—内酰胺酶,它可分解β—内酰胺环,使药物失效而时产生耐药性。
二、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意义。
药物的吸收包括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各不相同,由于各类药物吸收程度不一,在治疗各种感染时需合理选用。
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该药物敏感,口服吸收较好的抗生药不需要注射给药。
但在治疗危重感染时则宜采用静滴,以避免口服或肌注射时因许多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抗菌药物吸收入血后,一部分量游离状态,部分与血清蛋白呈疏结合,游离部分有抗菌活性,容易进入组织和体液,部分并可组织内代谢,经肾小球滤过排泄,结合部分无抗菌活性,不易进入组织或体液,亦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排泄。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在血液丰富的组织,如肝、肾、肺组织中浓度较高,而在血液供应差的部位,如脑、骨、前列腺等组织中浓度较低,某些部位存在生理屏障。
如血脑职屏障的存在使大多数药物的脑脊液浓度较低,当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药浓度可达同时期血药浓度的50%—100%。
骨组织中以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类的浓度较高。
前列腺组织中以脂溶性药物较易进入。
如红霉素、大环内脂类、磺胺类,喹诺酮等物的浓度较高。
无论何种途径给药,采用常规剂量治疗各种感染时,在血液、浆膜腔和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和体液中各种抗菌药物均可达有效浓度,但脑组织,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痰液中常难达到有效浓度,需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情况。
分别选用在液组织或体液中分布良好的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四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易透过血一胎盘屏障并可能对胎儿造成损害,妊娠期不宜应用。
三、临床上常用各种不同抗菌药联合用药1、磺胺与甲苄啶合用,从抑菌作用增强为杀菌作用,并可扩大抗菌谱。
2、β一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加强杀菌效果;3、β一内酰胺类加β一内脱胺酶抑菌药,恢复耐药物对β一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