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评估1. 引言1.1 概述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探索学生不同的智能类型,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了教育实践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评估,并分析其对现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评估指标与工具发展以及结论与展望。
通过这些部分的内容,我们将全面介绍多元智能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评估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并总结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
我们将重点讨论不同智能类型识别与培养方案设计、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以及多元智能在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上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学生多元智能评估方法及工具现状,教师对学生多元智能评估的实施与挑战,以及多元智能评估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并推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更加深入应用。
2.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2.1 多重智能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拥有多种类型的智能,而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语言和逻辑数学的发展,忽视了其他智能类型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在于对人类智力的广泛理解,它将智力划分为七大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协调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2.2 具体智能类型介绍2.2.1 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个体有效地使用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表达方式,并具备阅读、写作以及倾听他人表达意思的技巧。
2.2.2 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对于抽象思维和推理非常敏感,善于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有出色表现。
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学生评价的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时下国内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并就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分别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帮助学校及社会各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识码:a据实证研究,有的人在儿童时代智力表现一般,长大后却在事业上十分出色,而有的人在智力测验中证明是非常优秀的,却在日后一事无成。
这就促使我们反思在传统智力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智力理论最看重的是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其量化的形式便是智力测验量表。
个体的语言和数学学得好,智商就高;反之,智商就低。
只有智商高的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卷面上表现出来的高分才可以进入重点高中或大学读书。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智力理论下的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该评价模式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只重语言智力与数理逻辑智力,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
当多元智能理论尚未出现的时候,国人也正在四处寻觅良方,考虑是否除了考试外还有其它可行的途径来甄别人才。
当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被引进到国内时,国内学者的眼球一亮,这不正是我们求而不得的新途径、新方法吗?而家长们也很快地接纳了此理论,因为该理论让家长们意识到培养孩子“全面”能力的可能性。
1 多元智能的涵义及培养“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根据这种智能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所谓“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据此,他提出人类个体身上具有九种智能:①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②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指人类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且每种智能类型都是相互独立的。
在学生评价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旨在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之间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的七种智能类型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这些智能类型都是相互独立的,而智力本质上也不是以普通的IQ测试评估的数字为标准计量的。
在学生评价中,更全面的方法是使用多种评价方式,以充分评估学生的智力才能。
在评估学生语言智能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测量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的表现可以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以及商业写作和审计文件等写作形式的成绩来评价。
逻辑数学智能在评估时可以与数学成绩相关联。
然而,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逻辑数学智能不仅相关于数学能力,还涉及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提供经过筛选的复杂问题来测量学生的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评估学生在空间智能上的表现时,老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例如学生的构想和态度之间的关系。
老师可以通过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创作出的各种艺术、建筑和设计作品来评价这种能力。
肢体动觉智能评估通过老师观察学生的身体协调、敏捷和动作技能来完成。
体育运动和舞蹈是评估这种类型智能的最好方法之一。
对于音乐智能的评估,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演奏音乐或进行音乐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构成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智能。
在人际智能的评估中,老师需要评估学生的沟通、合作、领导和社交能力。
这种智能类型在社会交往和团队活动中特别重要。
最后,对于自我认知智能评估,老师需要评估学生的自我了解、情感管理和激励方法的有效性。
这种类型的评估通常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以智力指标为核心的教育方式逐渐被评估学习效果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取代。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本文将探讨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和评价效果。
一、重要性践行多元智能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不同的智能。
如果教育只注重传统智力测试的结果,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潜能和需求。
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实施策略在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时,应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学校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同分类,设计相应的课程。
例如,音乐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体育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活动与实践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艺术展览、科技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多元智能。
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个体差异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和学习方式,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解决方案的调整。
三、评价效果学校开展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评价工具和方式的选择对培养与评价方案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1. 综合评价:传统的智力测试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多元智能培养与评价方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智能。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包括观察记录、学习成果展示、个人总结等。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学生评价理论有重大影响,但国内学生评价的具体实施操作现状比较不理想。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评价;现状浅析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广泛影响,在教育界备受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对学生评价启示很大,是新时期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加德纳依据其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整套评价方法建议,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对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有着多方面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学生、对教学的认识,为学生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借鉴。
1.评价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和开放的。
不仅要评价
学生多个治理领域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不能只围绕某种或某几种智力开展评价,应该通过全面的评价将学生发展引向更人文、更科学、更合理的轨道上来。
学生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评价目的
学生评价不能以甄别、淘汰为取向,而应该定位于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并加以引导。
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评价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旨在强调通过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和处理,学校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摒弃“统一划归”的评价标准,选用适合于个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特定的评价标准。
4.评价方法
(1)采用真实性评价
聚焦于发展过程的学生评价可以模糊教学与评价质检单额界限,使评价成为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学生个体所处的社会
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即进行情境性评价,“承认情境对个体表现的影响,提供对评价能力来说最为恰当的情境”。
(2)“智力展示”评价法
要采用“智力展示”评价法评价学生宽泛的智力发展领域,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特别是用标准化考试来评价学生某些智力领域的发展,尽量避免以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为媒介来评价个体其他领域的发展状况。
为此,需要设计出“智力展示”的评价过程和方法,直接观察我们感兴趣的各种学习形态。
(3)注重采用动态化的评价
学生评价一定要从静态的评价转变为连续的动态评价过程。
尽量避免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要纵向地考查学生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独特个体所获得的进步,关注并体现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的学生评价现状浅析
1.我国学生评价的尴尬现状
对于教育改革来讲,评价总是最“顽固”的传统固守阵地,总是倾向于将新的教育理念加以异化而生成亲合传统的观点。
由多元智能理论引起大家对评价的思考,在评价方法上面采取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方法。
真实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整体印象评价法和操行计量评
价法在我国的教育中都有采用实施。
但是,执行的情况不太乐观。
在物理学习中,实验技能的评价就是需要采用表现性评价法,对学生在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真实问题时的表现给出评价。
因此,我们在习题、试题中就设计了一些突发情况,让学生给出处理方案,然后评价者根据学生在试卷中的答案给出评价。
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方法将真实问题解决,根本不能给出判断。
很明显,此种情况说明,我们只是借用了“表现性评价”这个名词而已。
2.尴尬现状引发的初步思考
这种现状在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领域中非常常见。
道尔(R.P.Dore)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凭疾病”的外显,意思是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考试中通过,能够顺利地获得毕业文凭,能够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府。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学校将升学作为了学生评价的导向。
事实证明,一旦升学成为一个学校的教育目的,其一切运作就会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学生评价亦是。
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学生评价方法,但又出现上述尴尬现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学生评价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还是在升学,那么学生评价就以甄别、淘汰为目的了。
再就是,对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结果挂钩,教师不
管在课堂中教学如何生动,评价如何具有发展性,可是如果在学校的统一考试中,所教的学生成绩一旦不好,教师的利益就会因此而受损。
而这些教师又是学生评价的评价者,他们因此将学生评价限制在学业成绩范围内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想改变此种尴尬境地,还是需要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目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维和开放的,评价标准要多视角、多层面。
参考文献:
[1]李小融,唐安奎.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凯.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状况的思考[J].人教期刊: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3]张华.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4]马世晔.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5(05).
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