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脊髓灰质炎疫苗作者:邱五七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9期脊髓灰质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继天花之后又一种在全球即将消灭的传染病。
本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和肠壁生长繁殖。
此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均可以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流行,其中Ⅰ型最为多见。
该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温及干燥甚敏感,煮沸立即死亡。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病。
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者可通过与患者及带毒者(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但未患病)的密切生活接触被传染,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玩具、衣物等,再经口传染。
在发病的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部分人可以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有少数感染者因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
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或大脑,危及生命。
此病麻痹后最初6个月恢复较快,1~2年内可有不断的改进。
若长期肌力不能恢复,则可能留下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此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
接种方法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含Ⅰ、Ⅱ、Ⅲ型)疫苗,糖丸剂型每剂1丸,液体剂型每剂2滴。
由于脊髓灰质炎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故服用疫苗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
常规免疫接种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剂三价疫苗,每次至少间隔4周;4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1.5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
强化免疫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全国、一个省或一个省的一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管是否有服苗史一律投服疫苗。
应急免疫主要针对一些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地区。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 5 岁以下的儿童,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肢体残疾甚至死亡。
幸运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能够大大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风险。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有两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OPV 是一种口服疫苗,通常在宝宝 2 月龄、3 月龄、4 月龄时各口服一剂,4 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OPV 服用方便,价格低廉,能够产生肠道免疫,有效地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但 OPV 存在极少数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发生的风险。
IPV 则是通过肌肉注射接种。
宝宝在2 月龄、3 月龄时各注射一剂,4 月龄和 18 月龄时分别再接种一剂。
IPV 安全性高,不会产生 VAPP和 VDPV,但生产成本较高,且不能产生肠道免疫。
在实际的预防接种工作中,通常会采用序贯免疫的策略,即先接种IPV,再口服 OPV,以结合两者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接种 OPV 还是 IPV,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并且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接种后,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般在 1-2 天内会自行缓解。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高热、抽搐、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二、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脊髓灰质炎也非常重要。
要经常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彻底清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
水果要洗净去皮后再食用,蔬菜要煮熟煮透。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一、接种禁忌症:1、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
2、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
3、凡发热、腹泻(1日大便超过4次)、急性传染病者忌服。
二、接种注意事项:1、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哺乳或喂食热食物。
2、糖丸疫苗要用冷开水送服,并应在现场由接种人员观察下服用。
3、如小孩吐出或部分吐出,需进行补服1粒。
4、接种后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观察孩子的反应情况,无异常后离开。
三、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1、仅少数人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皮疹等轻微反应。
2、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3、在极少数婴幼儿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有可能发生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即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发生率约1/300万-1/500万。
四、接种效果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 90%以上。
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 95%以上。
同时抗体可阻止野病毒在肠道生存。
第二篇:脊髓灰质炎疫苗操作规程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操作规程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
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放在冷藏包内,做到“苗不离冰”,严格“一人一杯一勺”制度。
四、服苗方法:(一)用一次性小勺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脊髓灰质炎(脊灰)又名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Poliomyelitis、Polio)一种急性传染病,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临床表现要紧有发烧、咽痛、严峻时肢体疼痛,发生。
二OOO年十月,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我国所属的西太平洋地域已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
可是,与我国交界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存在,显现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潜在要挟仍然存在。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操纵脊灰的突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平安,保护社会稳固和经济进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那么(一)目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操纵脊灰突发疫情,指导和标准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躯体健康和生命平安。
(二)工作原则脊灰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映、科学应付、依法治理的原那么。
(三)编制依据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治理方法》等为依据编制。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华埠镇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与发布(一)疫情监测一、做好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及时发觉和报告可疑病例。
二、监测重点:所有15岁以下显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症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3、(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组成立健全病人首诊负责制,及时筛查、报告疑似病例和搜集粪便标本。
(2)搜集的粪便标本由卫生院负责送往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并由上级部门负责送往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脊灰实验室检测。
(二)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发觉脊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治理方法》和《华埠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并利用现有疫情报告网络实现网络直报。
第一部分疾病简介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故俗称为“小儿麻痹症”。
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麻痹,出现麻痹的病例多数留下跛行等终生致残。
脊灰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3个血清型。
2. 脊灰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都是脊灰病毒的传染源。
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毒时间较长,在整个病程中或病后数周仍可排出病毒,通过污染食物、用具、玩具、手而传播。
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3. 脊灰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5~14天。
感染脊灰病毒后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不产生病毒血症。
4%~8%的感染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等;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也可出现流行性感冒样症状,如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麻痹,体温较高,头痛加剧,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颈背肌痛,颈强直。
1%~2%感染者出现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
4. 脊灰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
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本病主要而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脊灰疫苗后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患者至发病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为呼吸道和肠道隔离,1周后仅进行消化道隔离。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
对于带毒者,应按照患者要求加以隔离。
应对病人呼吸道、粪便及其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管理。
个人要注意饮食卫生。
5. 国内脊灰发病情况如何?我国自1965年起开始全国范围内接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病例数开始下降,1965-1977年间,每年脊灰病例报告数在4500-29000例之间。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与防护脊髓灰质炎病毒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病毒可以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存活,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并被其他人吸入。
然而,空气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较短。
脊髓灰质炎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孕妇如果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可能会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接种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有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拥挤的公共场所,可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特别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于已经感染脊髓灰质炎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隔离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孕妇的健康,及时进行病毒检测,确保母婴安全。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通常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icornavirus)引起的严重疾病。
这种病毒会攻击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死亡。
了解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1. 粪口传播:这是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然后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或者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健康人体。
例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是喝了未消毒的水都可能成为病毒的载体。
2. 飞沫传播:虽然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病毒也可以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近距离接触时更可能发生。
3. 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毒污染的物体,如餐具、毛巾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4. 母婴传播:孕妇如果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可能会在怀孕期间或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婴儿。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一、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部分患者可留下瘫痪后遗症,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直径约27nm,呈球形,核衣壳为 20 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反应。
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中增殖,随后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和其他器官进一步增殖,并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脊髓灰质炎的发生。
二、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5~14 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无症状型:占 90%以上,感染后无症状出现,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顿挫型:约占 4%~8%,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 1~3 天后自行消退。
无瘫痪型:出现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瘫痪型:为本病的典型表现,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持续1~4 天。
随后进入瘫痪前期,出现高热、头痛、颈强直、四肢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感觉过敏和多汗。
在瘫痪前期的3~4 天内进入瘫痪期,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单侧下肢,近端肌群瘫痪较远端肌群明显。
感觉多不受累。
经过 1~2 周进入恢复期,瘫痪肢体的功能逐渐恢复,轻者 1~3 个月可恢复,重者需要 6~18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脊髓灰质炎的诊断诊断脊髓灰质炎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在流行地区居住、旅行等。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肢体疼痛、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等症状。
脊髓灰质炎预防措施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也被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感染儿童。
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瘫痪,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预防是最有效的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措施:1. 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有两种疫苗可供选择:•灭活疫苗(IPV):灭活疫苗是通过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注射给儿童。
一般情况下,儿童接种4剂次IPV疫苗,通常在2、4、6-18个月龄和4-6岁时接种。
灭活疫苗虽然接种安全性较高,但需要使用注射器进行接种。
•口服活疫苗(OPV):口服活疫苗是使用活病毒制成,通过口腔液体给儿童服用。
儿童一般需要接种4剂次OPV疫苗,通常在2、4、6-18个月龄和4-6岁时接种。
口服活疫苗易于给予,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极少数接种口服活疫苗的儿童可能会发展成脊髓灰质炎并且传播给他人。
疫苗接种应该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的规定进行,及时完成所有剂次的疫苗接种。
2. 提高卫生意识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帮助预防传播。
以下是一些提高卫生意识的措施:•勤洗手:经常和适当地洗手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特别是在接触到患者或疾病可能存在的环境后,务必要用肥皂和水洗手。
•避免接触病毒: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脊髓灰质炎的人接触,特别是儿童。
避免接触他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妥善处理食物和饮用水:保持食物和饮用水的卫生,避免食用或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食物。
3. 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及时监测和控制疫情对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的措施:•疫情监测: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数据,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
•病例报告: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制度,确保每个病例得到及时报告。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儿童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9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麻痹,多数留下跛行等终生致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为流行高峰,我国7月至9月发病最多,一般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在普及儿童OPV免疫之后,发病率显著下降。
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但仍存在发生输入性野病毒所致的脊髓灰质炎病例的风险。
一、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脊灰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该病毒仅感染人,无其他动物宿主,病毒在-70℃的低温下可保存活力达8年之久,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至数月,在污水和污物中可生存6个月。
该病毒耐热,加热56℃30min即可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灭。
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二、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脊髓灰质炎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
患者自发病前2天至3天,到发病后3周至6周都具有传染性,退热后传染性减少。
三、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感染者一般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3周至6周,甚至长达3至4个月,通过污染食物、用具、玩具、手而传播。
四、易感人群人对脊髓灰质炎普遍易感,主要以隐性感染者不易诊断的轻型患者为主,麻痹型患者甚少。
人感染后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五、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3天至35天,平均为5天至14天。
感染脊灰病毒后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不产生病毒血症。
4%~8%的感染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等;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也可出现流行性感冒样症状,如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等。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与预防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肢体瘫痪、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研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科学家们长期努力的成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的历程。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最早于1909年被奥地利医生Landsteiner和Popper在进口的一批西印度猴子的脊髓中发现。
随后,Sabin、Robbins和Enders等人逐渐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证实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最初是采用活病毒制备的,主要有Sabin和Lederle两种制备方法。
Sabin疫苗是由Sabin于1950年代研制的,采用弱毒株,口服即可接种,具有易接种、高免疫效力等优点,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脊髓灰质炎疫苗;Lederle疫苗则是Lederle公司于1955年制备的,采用有毒株,需注射使用,现已不再生产。
由于Sabin疫苗接种方便、效果显著,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基础疫苗之一。
此后,在国内外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也研发出了各种基于中和抗体和B-细胞表位的新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如Salk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的研发不仅加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也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脊髓灰质炎和疫苗研发的过程。
三、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
常见接种策略有按照3-dose或2-dose方案进行接种。
根据行政规划,我国所属区域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策略、接种时间等有所差异。
此外,提高个人和公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非常重要,避免吃未经煮熟的食品、不注意卫生等,都是预防脊髓灰质炎发生的重要措施。
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概述1.1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1.1.1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
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是在人间传播的疾病,不存在除人之外的中间宿主。
1.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
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感染者的粪便带有传染性。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1.2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症状: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
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1.3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
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管理传染源要力争早期发现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一般从发病那天算起至少隔离40天,开始的l周要同时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1周后可单独采用消化道隔离。
密切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20日。
没有症状坦带有病毒的人,也要按患者对待进行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尽可能消灭苍蝇;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
(3)保护易感者主要是进行免疫接种。
儿童必须按要求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另外,如果没有接种过疫苗或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儿童,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那么要立即肌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临床上脊髓灰质炎是如何诊断的
首先要看有没有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
患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当地有这种病的流行,如果有明确的、与患者接触的情况,则有助于早期诊断。
然后要看患者有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遇到发热患者,同时有多汗、烦躁不安、嗜睡、头痛、颈背肢体疼疡、感觉过敏、咽痛,但没有明显的炎症,就要考虑这种病的可能。
如果患者有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出现,则临床诊断可基本成立。
最后还要看实验室诊断的结果,特别是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分离阳性,就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
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经口传人,侵入到人的口咽部及肠裁膜,在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一方面向外界排出病毒,一方面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如果抗体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那么病毒就会被中和,形成隐性感染。
如果没能将病毒完全消灭,病毒可以经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这个时候如果抗体能完全中和并杀灭病毒,那么病毒就不能侵入神经系统,入就会只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的症状,成为顿挫型感染,而不出现弛缓性麻痹症状。
极少数的患者由于病毒的毒力过于强大,或者由于自己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不够多,不能杀灭血液循环中的病毒,而病毒随着血液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造成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散在的广泛性损害。
但这种损害一般以脊髓为主,然后是脑干,而且瘫痪多发生在四肢,特别是下肢瘫痪更为多见。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患者约占感染者的1%一2%,其特征是导致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又出现肌肉瘫痪。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前驱期这个时期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多数患者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适症状,或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经过1—2天的发热,再经过4—7天的无热期后就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这个时期的特征与无瘫痪型相似,体温再度上升或持续下降,并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瘫痪期一般在第二次发热l一2日后或在高热和肌肉疼痛正处于高峰时发生瘫痪,但在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的肢体逐渐恢复,肌肉力量逐步增强,一般从肢体远端开始。
症状较轻的人经过1一3个月就可以恢复,症状重的人需要6—1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退症期是指得病满2年以后,有些受损伤的肌肉由于神经损伤严重而引起功能恢复非常慢。
患者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以引起肢体或躯干畸形,骨筋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一14天o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无症状型)、顿挫型(轻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这种类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一95%。
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病毒的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侵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可以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脊髓灰质炎约占4%一8%,病毒侵犯全身的非神经组织。
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特点,有的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感觉不舒服、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有的患者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舒服等;有的患者可能有流感样症状,如关节、肌肉酸痛等。
症状持续1一3日,患者可自行恢复。
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差不多,然后患者可以有几天表现L好转的迹象,或者好转几天后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头痛,j汗(头颈部最明显),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g(颈、背、四肢肌痛尤甚),皮肤感觉过敏,不愿让别人抚构神情紧张,双臂震额,颈背肌病、强直,不能屈曲。
这些多f续2—10天,患者一般恢复得比较好。
新疆确诊9例脊髓灰质炎如何预防?
截止9月7日,新疆报告称,已经确诊9例脊髓灰质炎,其中1例死亡,这次输入性的脊髓灰质炎疫情野病毒来自巴基斯坦。
其中,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传染病,日常要提高预防脊髓灰质炎措施。
那么,脊髓灰质炎如何预防?
新疆确诊9例脊髓灰质炎
目前新疆脊髓灰质炎疫情严重,已经调派了90余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新疆的重点地区协助工作,帮助新疆市民更好的做好预防脊髓灰质炎感染的工作。
专家表示,中亚已消灭脊髓灰质炎,此次新疆之所以会出现输入性疫情,这是因为还有4个有本土脊灰流行的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和中国接壤,而,这次新疆和田输入性的疫情野病毒来自巴基斯坦。
为了避免新疆脊髓灰质炎疫情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大家一定要提高意识,做好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工作。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
1、提高免疫,做好预防脊髓灰质炎工作。
其中,通过免疫预防疫情主要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自动免疫是通过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提高对病情的免疫力。
如果没有服用疫苗者,若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就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每天1次,连续2天,达到短期免疫的目的。
其中,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话,主要是采用后一类型疫苗,此型疫苗可在-20℃保存2年,4-8℃保存5个月。
一般首次免疫应在婴儿2月时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
要注意的是,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2小时内不能喝过热开水或饮料,也不能喂奶,以免影响疫苗的效果。
2、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一定要注意隔离患者,并对患者使用过的食具等进行消毒,密切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要注意隔离观察20天。
3、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也是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
在病情流行期间,要避免去拥挤的场所,更应该避免过度疲劳或着凉,避免免疫力低下而感染病症。
总之,为了避免新疆脊髓灰质炎疫情再度扩散危害到市民的健康,一定要重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工作。
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
脊髓灰质炎近日在新疆高发,要积极做好预防脊髓灰质炎工作,就应认识脊髓灰质炎症状,及早发现治疗。
那,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专家为你分析下。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因此,要注意服用疫苗糖丸,避免其对生命健康的威胁。
同时要认识脊髓灰质炎症状,及早发现治疗。
其中,脊髓灰质炎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无症状,或仅有1-2天发热、头痛、咽痛、呕吐和腹泻等。
临床上脊髓灰质炎主要有: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
1、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症状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
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2、隐性型脊髓灰质炎,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
隐性感染脊髓灰质炎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3、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占全部感染者的1%~2%。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症状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
总之,脊髓灰质炎有什么症状一定要认识清晰,全面做好病症预防工作,避免其对日常健康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