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45.5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如果要全面了解调查该地块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除
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土
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进行这项工作时对获得的小动物
可存放在 体积分数为70%(或“75%”)的酒精

液中。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
和统计工作。
(4)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
D.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 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 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_ 取样法和等距离取_样,法 其中 五点取样法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 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
(一)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区域、同种、全部个体)及五个数量特征:
(1)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附:种群的空间特征
练习.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ABC。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 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 计划生育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 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C 类型。 (4)东海渔场因wk.baidu.com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 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 会变成 A 所示。
D
B.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统计法,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 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据图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是 ____捕__食___________. (2)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___枯__草__杆_菌___、双_小__核__草__履_虫___ 和 ___大__草__履_虫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_大__草__履_虫__以__枯__草__杆_菌__为__食__,__其_大__量__繁__殖__导_致__枯__草__杆__菌_减__少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_大__草__履__虫__在_和__双__小__核__草_履__虫__的__竞__争_中__失__败__,__逐_渐__被__淘__汰__,_。 其数量不断下降
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 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森林 ③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 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②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③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等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
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N,理想状态下,每20min
繁殖一代,a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
A.N×23a
B.N×2a
C.2×Na
D.2×N20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曲线
λ、增长率、增长速率
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 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最可能 是 C ,请在坐标图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数量
数量
0
捕食
0
时间
竞争
时间
数量
0
共生
时间
选用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 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 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单位:个)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 上称此数量为 环境容纳量或K值。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1.种群的概念及五个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J型与S型曲线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2)由表可知,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S 型增长。
(3)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
的是 A ,判断的理由是 繁殖速度比B快(出生率大)。但达
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少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
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