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二章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77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1、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和其他传播学思想的欧洲先驱2、西梅尔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本重要的著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者产生了影响,一本《陌生人》,另一本讲述的是“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3、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传播学》4、拉斯韦尔提出的五种传播研究(1)对“谁”即传播主题的研究,为控制分析(2)对“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为内容分析(3)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为媒介分析(4)对“对谁说”即传播接收者的研究,为受众分析(5)对“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为效果分析5、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6、场论:勒温吸取了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并赋予其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7、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被整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吸引,他潜心研究两者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奥妙,并将心理学知识与传播学研究对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逐步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8、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9、虚拟环境: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人们头脑中的图像10、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沌世界提供解释11、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伟大的概括者”12、批判学派具有的特点:A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B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C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13、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14、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15、“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6、传播学界的两个主要学派,即常说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7、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有三大方面的差异,包括研究选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18、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有的不同意见【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大众媒介就是能改进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学重点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理解定义: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进行;②是一个互动过程(传播者传递—受传者接收);③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④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相互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⑤媒体丰富(语言、文字、音乐、图画、人的行为等);⑥广义传播(机器、动物、植物传播)。
2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3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5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6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变革(观念、要素、方式):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为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为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变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7教育传播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第二章1教育传播的过程(9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