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 格式:docx
- 大小:37.63 KB
- 文档页数:13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号:40406051课程类型:必修学时:1周学分:1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编制人:数据库原理课程组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案环节之一,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辅助教案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案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经管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做一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要求: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设计环境、目标和方法。
熟练掌握两个主要环节——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集中安排1周进行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一般2~3人为一组,组内自由分工协作。
教师讲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需求描述,进行实际调研,提出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建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约束、视图、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生成创建数据库的脚本,提出物理设计的文档,最后应用某种宿主语言完成主要功能设计和实现。
要求如下: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作者:————————————————————————————————日期: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号:40406051课程类型:必修学时:1周学分:1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编制人:数据库原理课程组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做一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要求: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设计环境、目标和方法。
熟练掌握两个主要环节——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集中安排1周进行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一般2~3人为一组,组内自由分工协作。
教师讲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需求描述,进行实际调研,提出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建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约束、视图、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生成创建数据库的脚本,提出物理设计的文档,最后应用某种宿主语言完成主要功能设计和实现。
要求如下: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通⽤)《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实验类型: 综合性实验学时:⼀周适⽤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的这门课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在学习数据库原理B后,为培养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实际动⼿能⼒⽽设置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拥有能够应⽤数据库原理对数据库系统进⾏设计的能⼒。
为后继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实验要求设计⼀个基于数据库的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和前台⽤户终端的设计,具体题⽬四年不重复,要求:1.准备⼯作:在课外安装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开发⼯具软件,并根据参考书熟悉DBMS 的功能、结构,为后期综合实验打好基础。
2.概念模型的设计:根据题⽬要求,列出实体集,并应⽤E-R图描述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3.逻辑模型的设计:根据已建⽴好的E-R图选⽤关系模型设计关系表,包括设计关系表的属性、主码等,要求关系表中的属性名必须使⽤英⽂,呈现给⽤户的视图时显⽰中⽂。
4.完整性设计: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户⾃定义完整性的设计;⽐如年龄的范围、考试成绩的范围、职务的范围等。
并设计多表间的联系,⽐如学⽣表和成绩表,要求根据E-R图的设计设计关系表的外码,并举例说明。
5.规范化设计:使⽤范式理论证明你所设计的关系⾄少属于3NF,写出证明过程;否则进⾏模式分解,直到该关系满⾜三范式,并写出分解过程;6.SQL语⾔的考察:使⽤DBMS所⽀持的SQL语⾔完成关系表的建⽴,数据的插⼊、修改和更新等功能,着种考查关系表的查询(单表查询、多表查询和组合查询等,跟关系代数⼀起考查);7.图形化⽤户界⾯的设计:完成题⽬所要求的各种功能,并⽤菜单或者⼯具栏的形式组织各种功能(如数据的录⼊、查询、更新维护等);8.权限管理的设计:所设计的系统应该有⼀定的权限管理,不同的⽤户登陆完成功能是不⼀样的,对数据表的权限也不同。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悉数据库的设计和操作,掌握SQL语言等数据库操作技能。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数据模型、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SQL语言等。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和管理。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数据库、数据模型等;数据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如表、视图、索引等;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如增删改查、事务管理等;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如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将用于提供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演示,实验设备用于实际操作练习。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平时表现评估将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占总评的20%。
作业评估将通过布置练习题和项目任务进行,占总评的30%。
考试评估将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实验的地位、作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开发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实验开设对象本实验开设对象为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实验为必修内容。
先导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至少一种,最好已学习了《软件工程》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三、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M1S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能力的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它是软件开发方面核心实践课程。
本课程在内容方面着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对所开发的MIS系统的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开发技能的训练。
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
四、题目的有关说明M1S系统的开发,最重要的环节是需求分析,即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工程,弄清一个MIS系统要“做什么”绝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软件工程理论专门将需求分析阶段上升为需求工程的根本原因。
本实践课考虑到学生通过现场调研、用户走访的方式来进行需求调研和分析,对于一部分题目不够现实,有些题目的专业知识背景也非短时间能解决,因此在鼓励学生尽量通过实际用户调研获取用户需求的同时,对部分题目给出一个概要的用户需求,特别建议对于没有实际调研的题目,学生要尽量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去设想用户需求,从一个尽可能翔实的用户需求出发,进行必要的需求分析,然后再进行系统设计等。
有关用户需求部分,也建议学生进行充分的相互讨论,包括与指导教师的讨论等。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吴岩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系二零一二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是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而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对于巩固数据库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必要。
本课程分为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和系统集成调试四个阶段进行。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加深对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通过设计实际的数据库系统应用课题,进一步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技术,巩固所学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系统概述(1)开发目的和背景:此部分阐述系统开发的意义,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2)开发环境和技术:阐述系统开发所用工具。
2、系统分析(1)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弄清楚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流程。
(2)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弄清楚系统的数据流程,画出数据流程图。
3、数据库设计(1)概念结构设计:画出E_R图。
(2)逻辑结构设计:E_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
(3)表的设计:设计具体的表格。
整体上完成数据库创建工作,实现系统数据的数据录入,保证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等功能。
4、应用程序设计(1)进行应用程序的设计、编程、实现友好的用户界面。
(2)实现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能够通过用户界面完成对数据库的各项操作。
5、系统集成调试阶段对系统的各个应用程序进行集成和调试,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改善系统功能。
三、主要实践环境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3/Windows XP/Win7。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 Server2000/2005标准版、开发版或企业版。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VB、VC、Delphi、Java、Jsp、Asp等。
四、设计方式与基本要求(1)设计1人1组,可在选题表中选择一个课题(由每班班长和学习委员把关,每个题目的选择组数不能超过5个),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题目。
实验二创建和修改数据表[目的和意义]熟悉有关数据表的创建和修改等工作,并了解主键、外键以及约束的创建和应用,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和CREATE TABLE、ALTER TABLE等Transact-SQL语句对数据表的操作方法。
[实验内容]分别使用企业管理器和Transact-SQL语旬按下列要求创建两个数据表: 表B1项目数据表,表B2员工数据表,并按照步骤完成对表的相关修改和约束设置。
项目表(Project)字段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注释项目编号int 主键名称varchar 长度为50负责人int客户int开始日期datetime结束日期datetime员工数据表(Employee)字段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注释编号int 主键姓名varchar 长度为50性别varchar 长度为50所属部门varchar 长度为50工资money 长度为8[实现步骤]方法一: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数据表并添加约束1.打开企业管理器,在树状目录窗口中找到数据库节点TestDB,并选中下一级节点"表"。
2.单击鼠标右键,从弹出菜单中选择命令"新建表",打开表设计窗口,在窗口中按照"上机任务"中所列的"项目数据表"的字段及要求键入列名、数据类型、长度等属性,并将"项目编号"设置为主键。
如图2-l 所示。
图2-l 创建"项目数据表"3. 单击"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表名称"项目数据表",关闭表设计窗口,完成表"项目数据表"的刨建。
4. 重复1-3步,创建另一个数据表"员工数据表",表设计窗口如图2-2所示。
图2-2创建"员工数据表"5. 添加外键约束:在"项目数据表"的"负责人"字段上添加外键约束,参照字 段为"员工数据表"中的字段"编号",约束名为FK_pm 。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一、设计名称:设计一个关系数据库应用系统。
二、设计的班级软件工程三、设计条件:(由实验室提供)1、硬件:PC机,档次不低于CPU为PIII667,内存大于等于256M,40G硬盘,其它硬件与此相配套。
2、软件: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 Server2005、主语言为VB6.0、Delphi6.0或VC++6.0等等。
四、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步骤。
五、设计课题设计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设计二、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设计三、图书管理系统。
设计四、设备管理系统。
设计五、排课管理系统。
设计六、工资管理系统。
设计七、其它的自选系统。
六、总的要求1、每位同学或不多于2位同学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独立完成一个设计。
2、需提交的材料:(1)电子版:设计文档、课程设计说明书、程序清单;(2)打印稿:课程设计说明书。
3、设计文档包括:任务书、系统功能介绍、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包括说明)、E_R图、表结构、各个功能模块的介绍。
4、每个系统的基本功能至少有:查询、修改、增加、删除以及简单的安全管理。
七、设计步骤1、需求分析。
(1)、任务:明确用户的需求。
(2)、结果: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一本数据词典、一组小说明、补充材料。
2、概念结构设计。
(1)、任务:将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结构)。
(2)、结果:系统的E_R图。
3、逻辑结构设计。
(1)、任务:将概念结构转换为逻辑结构(即E_R图转换为一组关系)。
(2)、结果:一组基本关系(指出每个关系属于第几范式)和一组用户视图。
4、物理设计。
(1)、任务:选定一种物理结构。
(2)、结果:一组索引文件和系统配置信息。
5、数据库实施。
(1)、任务:定义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做一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要求通过设计一完整的数据库,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设计环境、目标和方法。
熟练掌握两个主要环节——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集中安排1周进行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一般2~3人为一组。
教师讲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需求描述,进行实际调研,提出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约束、视图、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最后生成创建数据库的脚本,提出物理设计的文档。
要求如下: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三分之一以上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6、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但要保持联系畅通,密切合作,培养良好的互相帮助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选题的原则课程设计题目以选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业务模型为宜,要求通过本实践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等主要相关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概念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代码:02113008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2周2.课程性质:实践教学3.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6.教材与参考书目:王珊萨师煊编著《数据库系统概论》7.考核方式:设计答辩二、课程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实践课。
其主要目的是: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库原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用所学的数据库原理知识设计计算机课题的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⑴通过调查研究和上机实习,收集和调查有关技术资料。
⑵掌握设计课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⑶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上机实验调试。
三、课程内容、时间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1、选题原则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达到某一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进行选题。
选题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符合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训练的要求。
2、在满足课程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课题。
3、选题要有利于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和拓展知识面。
4、课题任务要有一定的设计、工程量,以保证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5、课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2、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或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数据库相关的题目。
题目至少要包括后台数据库和前台应用程序两部分。
数据库中应该含有多张表,表与表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数据库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一讲:数据库设计概述、规划、需求分析课时:2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内容,了解数据库规划及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需求分析的步骤1 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是指:在给定的应用环境下,创建一个性能良好的能满足不同用户使用要求的,又能被选定的DBMS所接受的数据格式。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
1.1数据库设计的内容与特点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结构特性的设计与行为特性的设计结构特性设计——数据库框架和数据库结构设计行为特性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如查询、报表处理,一般由面向对象的程序给出用户操作界面。
数据库结构设计与行为设计要相互参照,它们组成统一的数据库工程。
1.2 数据库设计方法新奥尔良方法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具体的实现技术与实现方法:如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针对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基于3NF的设计方法,基于抽象语法规范的设计方法。
规范设计法分为两种: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如Oracle Designer 2000、Rational Rose,它们可以帮助或者辅助设计人员完成数据库设计中的很多任务)。
1.3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三个阶段:总体规划,系统开发设计,系统运行和维护。
1.数据库规划阶段(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得出数据库设计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数据库设计的进度和人员分工做出安排)2.需求分析阶段(弄清用户要求,是基础。
影响到数据库设计的结果是否合理与实用)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独立于计算机的数据模型,独立于特定的DBMS。
它通过对用户需求综合、归纳抽象、形成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是各用户关心的系统信息结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进行优化)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设计一个在限定的软、硬件条件和应用环境下可实现的,运行效率高的物理数据库结构)6.数据库实施与维护阶段(根据逻辑结构设计及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2 数据库规划规划过程:1.系统调查:调查,就是要搞清楚企业的组织层次,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图。
系: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目录所在院系: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1)适合专业:计算机信息相关专业 (1)撰写人(签名):王步钰 (1)实验一认识DBMS(2课时) (3)实验二数据定义(2课时) (5)实验三数据检索(4课时) (7)实验四数据操作和视图(2课时) (9)实验五使用ERWIN4.0完成ER图设计(2课时) (10)实验六 SQL Server数据库编程应用(4课时) (12)实验七存储过程和触发器(选学) (14)实验八作业、调度和报警系统(选学) (15)实验一认识DBMS(2课时)SQL Server 2000基础一、实验目的1.掌握SQLServer2000产品特点及其安装部署方法,了解SQL Server系统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及其各自功能。
2.了解SQL Server2000组、数据库、数据转换服务、管理、复制、安全性、支持服务及元数据服务。
3.掌握SQLServer2000下创建简单的数据库、表的方法。
二、实验准备1.了解SQL Server 2000组;2.了解SQL Server 2000 四个系统数据库及其作用;3.了解SQL Server2000数据转化服务、管理、复制、安全性;4.了解SQL Server支持服务和元数据服务。
三、试验平台1.操作系统1)Windows XP/Vista/Win72)Windows Server 2000/2003/20082.数据库管理系统1)SQL Server2000/2005/2008四、实验内容1.根据安装文件说明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2.学会启动/停止MS SQL Server服务。
3.初步了解RDBMS的安全性,完成数据库的登录和登出。
4.查看SQL Server自带的四个系统数据库和两个示例数据库。
5.在“企业管理器”中创建名为student_course数据库。
6.在数据库student_course中创建基本表:学生表(student),课程表(course),学生选课表(sc)。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设目的通过设计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所学相关课程(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设要求1、分组将全班按人数分组, 原则上每组不超过5人, 推选出一个组长负责。
2、选题每个组选一个题目(系统), 每个人完成该题目中的一个子系统, 最后将所有子系统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环境(1) 机房在规定的时间内, 必须在指定的机房进行课程设计(如: 实验中心机房) 。
(2) 硬件要求提供具有网络功能的PC机。
(3) 软件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等;语言: 任选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 VB, VC, C#.net, 等);工具: 文字处理—WORD, 表格处理—EXCEL, 图形处理--Microsoft Visio,系统设计—UML,数据库设计PowerDesigner 或ERWin, 数据连接— ODBC等,数据库: SQL Server 2000。
三、课设内容下面给出10个管理信息系统, 每组从中选择一个完成。
1、教学管理系统建库:1个----教学管理数据库。
建表:3个----教师表(T表)、学生表(S表)、课程表(SC表)。
编程:5个----输入、修改、查询、计算、输出等五个子系统。
要求:(1)每组5个人,每人完成一个子系统,每人都要建立库及全部表;(2)每人写出各自的课程设计报告;(3)程序用选定的语言编写,必须上交上机调试通过的源程序。
2、商品进、销、存系统建库:1个----商品管理数据库。
建表:3个----进货表、库存表、销售表。
编程:5个----输入、修改、查询、统计、输出等五个子系统。
要求:(1)每组5个人,每人完成一个子系统,每人都要建立库及全部表;(2)每人写出各自的课程设计报告;(3)用选定的语言编写程序,且上交上机调试通过的源程序。
数据库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信息学院二○○七年十月目录实验一创建和修改数据库 (1)实验二创建和修改数据表 (6)实验三添加记录并建立查询 (10)实验四创建视图 (13)实验五创建索引 (14)实验六创建触发器 (15)实验七创建存储过程 (16)实验八备份和恢复数据库 (17)实验九综合练习—数据库设计(一) (19)实验十综合练习—数据库设计(二) (20)课程设计 (21)实验一创建和修改数据库[目的和意义]学习创建和修改用户数据库的方法。
[实验内容]分别使用SQLServer2000企业管理器和Transact-SQL语句,按下列要求创建和修改用户数据库。
1.创建一个数据库,要求如下:(1)数据库名"testDB"。
(2)数据库中包含一个数据文件,逻辑文件名为testDB_data,磁盘文件名为testDB_data.mdf,文件初始容量为5MB,最大容量为15MB,文件容量递增值为1MB。
(3)事务日志文件,逻辑文件名为TestDB_log, 磁盘文件名为TestDB_log.ldf,文件初始容量为5MB, 最大容量为10MB,文件容量递增值为1MB。
2.对该数据库做如下修改:(1)添加一个数据文件,逻辑文件名为TestDB2_data,实际文件为TestDB2_data.ndf,文件初始容量为1MB,最大容量为6MB,文件容量递增值为1MB。
(2)将日志文件的最大容量增加为15MB,递增值改为2MB。
[实现步骤]方法一: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和修改数据库TestDB1.设置常规选项卡(1)在企业管理器的控制面板目录中选中结点"数据库",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命令。
(2)设置新建数据库的常规选项卡,在"名称"文本框中键入数据库名称"TestDB"。
如图1-l所示。
2.设置数据文件选项卡在“文件名”字段中键入数据文件名“TestDB_data”。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2016.41 课程设计目标及要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课程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
该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据库原理知识及相关数据库技术,以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对某一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和设计。
在数据库中实现数据的插入、删除、查询、更新等基本功能。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数据库开发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内容本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分析,描述应用系统开发的背景、拟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
画出该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2)对数据库进行概念结构设计。
(3)对数据库进行逻辑结构设计。
根据E-R图内容,把实体、实体的联系按照相应的方法转化为关系(注意1:1联系、1:n联系,m:n联系的转换方法)。
并对关系进行范式分析,说明其满足第几范式。
(4)创建数据库。
对数据库的容量大小,创建位置等信息进行说明,利用SQL语句创建数据库。
(5)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
分别采用图形工具、SQL语句的方法进行表的设计,注意表中属性的数据类型设置要合理。
(6)进行数据完整性设计。
分别采用图形工具、SQL语句的方法进行各种约束的创建。
(7)进行索引的设计。
(8)进行数据操纵、数据查询。
采用SQL语句完成数据表结构的更新,数据的插入、删除、更新、查询等操作。
(9)创建视图。
采用SQL语句完成视图的创建。
(10)创建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采用SQL语句创建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完成特定的功能。
3 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及格式3.1 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课程设计报告按以下内容顺序进行书写:目录(word自动生成)1 系统开发概述(一级标题)1.1 系统开发背景(二级标题)描述应用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二级标题)描述系统功能,先用文字介绍,再配以系统功能结构图进行说明。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数据库原理课程组2013年12月2日、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做一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要求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设计环境、目标和方法。
熟练掌握两个主要环节一一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集中安排1周进行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一般2~3人为一组,组内自由分工协作。
教师讲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需求描述,进行实际调研,提出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约束、视图、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生成创建数据库的脚本,提出物理设计的文档,最后应用某种宿主语言完成主要功能设计和实现。
要求如下: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 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6、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但要保持联系畅通,密切合作,培养良好的互相帮助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选题的原则课程设计题目以选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业务模型为宜,要求通过本实践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主要相关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概念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具体选题见附录。
四、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课程设计大体分五个阶段:1、选题与搜集资料:根据分组,选题目,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进行系统调查,搜集资料。
2、分析与设计: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功能与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库、系统功能等设计。
3、程序设计:运用掌握的语言,编写程序,实现所设计的模块功能。
(可以用SQL设计)4、调试与测试:自行调试程序,成员交叉测试程序,并记录测试情况。
5、验收与评分:指导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开发的系统,及每个成员开发的模块进行综合验收,结合设计报告,根据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出成绩。
五、本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的每个步骤,以及提交各步骤所需图表和文档。
通过使用目前流行的DBMS,建立所设计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库查询、连接等操作和触发器、存储器等对象设计。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阶段应该对整个应用情况作全面的、详细的调查,确定特定数据库应用环境下的设计目标,收集该应用环境下针对系统设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具体存储要求,从而确定用户的需求。
用户对数据库的需求包括:⑴处理需求。
即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等。
学生在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课题要求确定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一些基本的功能通常是必须具备的,如用户的管理与维护,基本数据的维护,灵活的信息查询等。
⑵信息需求。
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
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课题,认真分析有关的要求,确定本设计的信息需求。
⑶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
实践中这是一个需要与用户不断交流才能逐步确定的需求。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能反映出基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功能。
本阶段的设计结果(即系统需求分析)应该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画出系统的数据流图,写出较为详细的数据字典,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2、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与用户双方都能理解的形式,设计出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本设计阶段可分为:(1)数据抽象。
即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抽取出与本课程设计相关的特性。
设计局部概念模式。
运用E-R方法,设计出系统的各个局部ER模型。
(2)设计全局概念模式。
通过对局部E-R模型的操作,解决各个E-R模型关于对象定义不一致问题,以及对各个E-R模型进行合并优化等,最终形成数据库的全局概念模式。
本阶段的设计结果(局部和全局E-R图、具体数据库设计工具中概念结构设计图)应该在课程设计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应该能够反映该设计的正确性,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
3、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目的是将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好的E-R图转换成与具体机器上的R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鉴于本课程设计的具体环境要求,学生在进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特定的数据库环境(本次使用的RDBMS为:SQL SERVER 2000 )。
要求学生在本阶段的设计中分两步进行:(1)形成初始的关系模式。
将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全局概念模式(E-R图)转换成初始的关系模式。
(2)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处理。
为了减少或消除关系模式中存在的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根据所要求的规范级别,按照本课程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各个关系模式是否满足规定的范式。
在课程设计报告中应该提供本设计阶段的相关内容,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4、物理结构设计:在某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创建数据库,根据需要也可建立相关数据视图和存储过程。
在课程设计报告中应该提供相关的内容,包括数据库及各个数据库对象的定义的SQL语句,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5、数据实施和维护:用DBMS建立数据库结构,加载数据,实现各种查询、链接应用程序,设计库中触发器、存储器等对象,并能对数据库做简单的维护操作。
6、可以采用用VB、VC、ASP、JSP等设计数据库的操作界面;也可以采用SQL语句查询结果集合的方式呈现主要的操作。
(根据教学计划,本部分采用任何一种方式呈现数据都可以)具体的数据呈现结果将作为本课程设计的验收依据之一。
7、设计小结: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体会及建议。
&其他:参考文献、致谢等。
七、课程设计及设计报告要求A类设计要求:(重点放在前三步)(1)对给定的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画出系统结构图和系统功能模块图;(2)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画出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并将其转换为至少满足3NF的关系模式,设计较为合理的数据库模式;(3)系统中应能体现对数据库的保护(数据恢复、并发控制、安全性和完整性);(4)自选一种图形开发工具(VB, VC, DEPHI ,JA VA,C#等)设计前台应用软件,功能基本完善,系统应该有较为友好的用户界面;B类设计要求:(1)合理规划并设计该系统的数据库;(2)对系统做概要设计;(3)用T-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创建;(4)用T-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用过程(或函数)实现主要管理及功能业务操作,并设计关键操作触发器。
C类设计要求(按此要求设计者,最好成绩为良好):(1)按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完成各阶段设计(重点前4个阶段);(2)完成相关完整性定义;(3)不需要设计前台应用软件或功能业务管理。
课程设计的设计报告是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全面总结,应该反映每个设计阶段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内容。
该设计报告,应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
设计报告一般要以固定规格的纸张(如A4)书写或打印并装订,字迹及图形要清楚,工整,规范。
内容及要求如下:1、问题描述。
包括此问题的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2、解决方案。
包括:E-R模型要设计规范、合理,关系模式的设计至少要满足第三范式,数据库的设计要考虑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3、 解决方案中所设计的E-R 模型、关系模式的描述与具体实现的说明4、 具体的解决实例。
八、成绩评定标准报告内谷所占比重评分原则 1问题描述5%2解决方案安案 、方 决设模具体的解决 实例5其他10%没 有没有4040%不宀 完整 不宀 完整不完整中等基本正 确基本可行 基本正基本完良好优秀描述描述准 正确方案很有说良好服力正确, 清晰完整正确, 清晰小。
包括是否按时完成,报告格式,字 迹、语言等等九、参考资料[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2]罗运模.完全掌握SQL Server 2000.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3]白尚旺.PowerDesigner软件工程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题目1:企业员工培训管理设计与实现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请根据该业务过程示意图绘制数据流图、画出E-R 图(属性按自己的理解设定,但一定要有基本信息、职称、岗位、已经培训过的课程的名称、时间、地点、成绩和教师评语,还未执 行的培训 再将其转换成关系模式(要求达到 3NF写出创建各表的SQL 语句(要含主键、外部键及其它的完整性定义),并指出各表应建哪些 索引信息。
图1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业务处理流程II 计划、教员信息、教材信息、企业为该员工花费的培训费用等信息) ;员工个人岗位培训要部部门总体1 X V ------------------- ►IAI 1 丄少 I4J 上0--------------------八▼丄、y | -培训 中心 培训1中心F3录培训记」录,H信息反馈,培训中心汇 培训中心培 选课报名 个人培训部门专门的 培训记录,题目2:图书进销存管理的设计与实现主要业务描述:一个小型书店的图书进销存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图书进货、退货、统计、销售、查询等业务处理过程。
各个业务处理过程如下:①进货业务:根据某种书籍的库存量及销售情况确定进货数量,根据供应商报价选择供应商。
输出一份进货单并自动修改库存量,把本次进货的信息添加到进货库中。
②退货业务:顾客把已买的书籍退还给书店。
输出一份退货单并自动修改库存量,把本次退货的信息添加到退货库中。
③统计业务:根据销售情况输出统计的报表。
一般内容为每月的销售总额、销售总量及排行榜等信息。
④销售业务:输入顾客要买书籍的信息,自动显示此书的库存量,如果可以销售,打印销售单并修改库存,同时把此次销售的有关信息添加到日销售库中。
⑤查询业务:允许用户设置条件进行进货、退货、统计、销售和库存书籍的信息查询。
设计要求:1、请根据该业务过程示意图绘制数据流图、画出E-R图(属性按自己的理解设定,但一定要有基本信息、图书分类号、出版社、主编等信息);2、再将其转换成关系模式(要求达到3NF ;3、写出创建各表的SQL语句(要含主键、外部键及其它的完整性定义),并指出各表应建哪些索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