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1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组织酝酿: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①1843年洪秀全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以推翻清朝统治。
②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目的:宣传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统治。
理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通过《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体现出来的。
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意义:洪秀全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的理论表述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
③在传播拜上帝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根本原因外国侵略间接原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政权对峙。
3.发展1853年太平军进驻天京后,采取了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北伐西征东征目的为推翻清政府巩固天京大本营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3年1853年1856年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结果失败鄱阳湖大捷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意义为西征创造了条件巩固了天京大本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顺利进军的原因(1)主观上: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是取胜的主要原因;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背景(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3)组织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经过(1) 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3) 1853年,北伐、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
(4) 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①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方式: 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玎)①主要内容(1)政治:学习西方以法治国,选举官员。
(2)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文教:学习近代教育,开设新式学堂。
(4)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②对《资政新篇》的评价(1)积极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局限性: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并没有真正实施。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