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症
- 格式:docx
- 大小:11.84 KB
- 文档页数:1
动态血压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动态血压监测工作,落实血压监测管理责任,加强对动态血压监测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动态血压监测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规范操作规范。
第二章动态血压监测的原理及适应症第四条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记录24小时内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低血压等血压异常以及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第五条动态血压监测适用于以下情况:1. 无法确定患者血压是否稳定的情况;2. 药物治疗中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3. 高危人群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4. 对白天、夜间血压进行全面监测。
第三章动态血压监测的设备及操作流程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第七条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做好相关解释和告知工作,确保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
第八条在患者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定期检查监测仪器的状态,确保监测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及报告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对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制作监测报告,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评估和诊断。
第十条监测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的基本信息;2. 监测时间和监测结果;3. 血压变化曲线图;4. 患者的评估和建议。
第五章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解读及处理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根据监测报告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生活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管理。
第十二条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患者,应当及时进行复查确认,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做好患者随访工作,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进一步指导和治疗。
第六章监督检查及处罚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动态血压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操作规范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动态血压操作流程动态血压(ABP)是一种全天候监测血压的方法,通过对血压的长时间连续监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压状况。
本文将介绍动态血压的操作流程,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准备工作、装备选择、操作技巧等方面。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动态血压监测适用于以下情况:1.白天和晚上高血压疑似患者。
2.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不稳定或控制不良。
3.高血压病人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
4.高血压监测效果不理想时。
禁忌症:以下情况不适宜进行动态血压监测:1.心律失常严重,如心房颤动。
2.动脉硬化病变严重,无法插入动脉导管。
3.有活动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4.有感染性疾病或局部感染的患者。
5.不配合或无法配合监测操作的患者。
二、准备工作2.选择合适的动脉: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监测动脉。
3.安排合适的时间:根据患者的作息情况,安排监测时间,一般为24小时或更长时间。
4.停用降压药物:如果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建议在监测前2-3天停用,以获得更准确的血压数据。
三、装备选择动态血压监测需要以下装备:1.血压仪:选择一台全自动血压测量仪器,能够自动充气和放气,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动脉穿刺设备:选择一套无菌的动脉穿刺器材,包括针头、导丝、导管、固定带等。
3.电极贴片:用于心电图信号的记录,固定电极贴片时应注意不影响血压测量。
4.记录纸和笔:用于记录血压变化的曲线和时间点。
四、操作步骤1.患者体位:患者可以选择坐位或仰卧位,保持舒适且安静。
2.动脉穿刺:选择合适的动脉穿刺点,消毒穿刺点,并使用无菌设备穿刺动脉,将导丝和导管插入动脉。
3.连接仪器:将动脉导管的另一端连接至血压仪,确保连接牢固。
4.测量周期:根据需要设置测量周期,通常为15-30分钟一次。
5.记录数据:每次测量完毕后记录血压值,可以用曲线图记录血压的变化。
6.日常活动: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激烈活动。
7.就寝时间:在就寝时,患者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
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值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各种参考值。
注:红色为新添分析参考值控制 24h 血压的目的:1、降低 24h 血压负荷值2、降低血压变异性3、恢复血压昼夜节律4、降低晨峰血压5、调整治疗手段和用药(T/P 比值、SI 指数符合要求),改善疗效,降低 24h 血压波动幅度,恢复血压平稳适应症:经医生诊治,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作动态血压监测:①医院内测得血压,与在家中测得血压有较明显差别。
②发作性高血压。
③顽固性高血压。
④体位性低血压。
⑤某些可能与血压改变有关的症状如:晕厥。
⑥高血压治疗效果的评估。
舍弃标准:ABPM 舍弃标准: 由于 ABPM 的局限性,有少数血压读数可信度差,应予舍弃(美国 AND 公司标准):收缩压:> 260mmHg 或<70mmHg。
舒张压:>150mmHg 或<40mmHg。
脉压:>150mmHg 或<20mmHg。
被舍弃的血压读数约占全部读数的10~15%。
ABPM 正常参照值 24小时血压平均值:<125/80mmHg。
白昼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夜间血压平均值<115/70mmHg。
血压负荷<10%。
动脉硬化:全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ASI)。
其定义为:1减去低压对高压的回归斜率(AASI = 1 - (the regression slope of diastolic pressure on systolicblood pressure))。
具体意思:通过动态血压仪测得多组血压值之后(包括成对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以横轴为高压值,纵轴为低压值建立坐标系,这些血压值在坐标系中虽是一些散乱的点,但对应的高压和低压值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使用统计学中相关系数的定义,可以算出高压值与低压值的一个相关系数,即回归斜率。
也就是说,若令低压为变量y,高压为x,则其关系如下:y = k * x; 则动脉硬化指数为: 1 - k;临床意义: AASI的值范围为:0-1;年经人通常<0.5,老年人通常<0.7。
动态高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动态高血压是指在不同时间点或动态条件下测量血压,以评估血压的波动性和动态变化。
对于动态高血压的诊断,一般采用以下标准:
1.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通过在24小时内多次测量血压,记
录白天、夜间和睡眠期的血压值,可以评估血压的动态波动情况。
根据国际动态高血压学会的建议,一般认为24小时平均
收缩压(SBP)≥130 mmHg或24小时平均舒张压(DBP)
≥80 mmHg可以诊断为动态高血压。
2. 运动后血压升高:在运动后血压升高明显,且持续一段时间,而静息时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动态高血压。
一般认为运动后SBP>200 mmHg或DBP>100 mmHg可以诊断为动
态高血压。
3. 白大衣高血压:指患者在看医生或检测血压时,由于紧张或恐惧等心理因素导致血压升高。
一般认为如果患者血压在就诊环境内高于正常范围,而在日常生活中血压正常,可以诊断为白大衣高血压。
综上所述,动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
监测、运动后血压升高和白大衣高血压。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多种血压测量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动态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临床应用我科室近日新进了SCHILLER BR-102plus24小时动态血压测试系统,已经投入临床使用。
记录盒液晶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4个参数。
设备小巧灵活,操作方便,病人可以不受干扰地继续他的日常生活—使测量数据更可靠。
临床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非侵入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简称ABPM)的方法来评估高血压的病情。
一、监测方法:应用袖带示波法测定压力波动,一般测量频率白昼为每20—30分钟一次,夜间30—60分钟一次。
可以按病人要求开始或停止记录,或显示测量结果,监测期间鼓励病人记日记,这样有利于分析血压突然改变的原因。
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应注意以下情况:佩带袖带一般置于左上臂,左上臂应尽量保持静止状态,以免袖带松动或脱落影响测量结果。
袖带充气时应取坐位或上臂垂直不动,避免上肢肌肉收缩。
睡眠时上臂位置变化或被躯干压迫可影响血压读数的正确性。
二、ABPM的参数与正常值常用的ABPM参数有:(1)24小时平均血压、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最高血压、最低血压。
白昼时间与夜间时间均人为规定:6am—22pm;22pm—6am。
(2)24小时血压趋势图。
(3)血压负荷:血压>140/或90mmHg的次数百分率。
(4)曲线下面积,计算曲线下血压升高幅度与时间的二维综合指标。
(5)血压变异系数,采用标准差/均数比值,表示不同时间阶段血压波动的程度。
(6)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用于判断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状态。
成人的ABPM正常范围,根据性别和年龄各有不同。
可以绘画出每一个病人的24小时血压趋势图,利用2个标准差或是第5、第95的百分数决定血压的上限与下限。
三、ABPM的临床应用适应症1、新近发现的“高血压”,偶测的诊室血压水平DBP<105mmHg,无靶器官损害证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临床应用指南目录表对修订版指南的介绍I ABPM程序的标准化1.对ABPM装置的正确评价2.测量方法3.错误的检出II ABPM数据分析和评价1.ABPM测量的意义2.ABPM的参考值III 经ABPM测量检出的高血压亚型1.白大衣高血压2.掩盖性高血压3.清晨高血压4.血压的昼夜变异性IV 短期血压变异性V 特殊情况的ABPM1.继发性高血压2.低血压3.老年高血压4.儿童高血压5.妊娠高血压VI ABPM的治疗应用1.概述2.临床研究中的ABPM3.评价降压药的方法4.不同降压药对昼夜血压变异性的影响5.降压药对各种高血压表型ABPM所见的影响6.在接受非药物降压治疗的患者的ABPMVII 国民健康保险覆盖和ABPM的成本-效益参与文献本指南的目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临床应用指南,作为日本循环学会(JCS)1998~1999年度报告首次发表,该报告根据临床经验,描述了临床研究和临床所见的结果,并对临床已开始广泛应用的24小时ABPM提供指导。
在2008年,ABPM在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得到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已被用作一种工具。
本指南是1998~1999老版指南的更新。
I ABPM程序的标准化1.对ABPM装置的正确评价ABPM 可用两种技术来进行。
一是听诊技术,即用一个麦克风放在动脉上以检出Korotkoff音(tKorotkoff microphone [KM] 方法),二是示波技术,即测量脉搏引起的袖带的振动(OS 方法)。
当与直接测量动脉压相比时,这些间接测量有一些局限,如(1)与实值相比,SBP值趋低,而DBP值趋高;(2)测量时戴袖带的上臂必须保持不动;(3)一天可能只有约100次测量;(4)与实值相比,工作状态的日间值趋低,而睡眠时的夜间值趋高。
ABPM的精确度通过将ABPM 装置的测量值与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用听诊测得的血压值对比来评价,两者差值应在5±8mmHg (均数± 标准差[SD])。
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是一种全天候监测血压水平的方法,通过连续记录血压值,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血压状况和血压变异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24小时动态血压的定义、适应症、检查方法、结果评价以及与其他测量方法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24小时动态血压是指在完整的24小时内连续记录个体血压数值的一种测量方法。
与传统的静态血压测量方法相比,24小时动态血压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血压信息,包括白天和夜间的血压水平,以及正常日活动和睡眠时的血压变异性等。
24小时动态血压的适应症广泛,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正在进行血压调节治疗和用药的个体等。
对于这些需要全天候血压监测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客观的血压数据,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和治疗效果。
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时,患者需要穿戴一台动态血压监测器。
该设备通常由一个血压计、一个袖带以及一个数据记录仪组成。
患者在24小时内正常的起居生活和睡眠时间内进行活动,并定时记录自己的活动情况。
血压计会自动充气并记录血压值,该值会被记录仪保存起来。
患者在监测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得自行调整用药或进行剧烈运动。
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通常包括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血压、血压的变异系数以及血压的变异幅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个体血压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判断个体的高血压状况以及血压管理的效果。
与传统的静态血压测量方法相比,24小时动态血压具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血压测量只能得到瞬时的血压值,不能全面反映个体的血压状况。
而24小时动态血压可以获取到血压的变化规律,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此外,24小时动态血压不受单次测量误差和心理压力的干扰,可以减少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总之,24小时动态血压是一种全天候监测血压水平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全面、客观的血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