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苏教版必修三.doc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指南录后序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学习导言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之时,总有思想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人类文明史上,这些传播火种的先驱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与心血奋斗着,在暗夜如磐的专制时代,十二月党人为自由献身的精神鼓舞着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刻,屈原“来吾道夫先路”的爱国情感让人钦佩;在举国欢腾的胜利时刻,林肯溅落的血滴令人惊心!让我们记住他们吧,无论他们是平凡还是伟大,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本专题以“高尚人格”为话题,以“号角,为你长鸣”为专题,分“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茫”“殉道者之歌”三个板块,多角度展示主人公诚实的品质、伟大的人格,使我们感受到他们人格的魅力。
“烈士的抉择”板块择取了《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两篇文言文,表现了文天祥以死报国和五位志士为义而死的崇高精神。
“底层的光茫”板块选取了《品质》《老王》两篇小说,展现了底层民众身上那可贵的人格光辉。
“殉道者之歌”板块选择了《离骚》《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三篇诗歌,体现对崇高正直品质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渴求,对崇高人格的歌颂。
板块一烈士的抉择主题导读英雄,让人崇敬的称谓。
他们满腹经纶、满腔热血、剑指连营、马踏沙场,却又伫立寒风、仰天长喟、哀声动地、泪雨倾盆,他们会赢得所有人的敬仰,包括他们的敌人。
今天我们应该为祭奠我们心中的英雄,在心灵构筑灵堂,用我们的虔诚和景仰给英雄献一炷心香。
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忠于的是自己的灵魂、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他们忠于的是高尚的节操、坚贞的信仰、英雄的情怀、民族的尊严。
第1课时指南录后序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纾.祸()觇.视()翌.日()羁縻.()天高地迥.()诋.毁()自刭.()巡徼.()毗.邻()愧怍.()答案:纾shū,觇chān,翌yì,縻mí,迥jiǒnɡ,诋dǐ,刭jǐnɡ,徼jiào,毗pí,怍zuî。
指南录后序?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表达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锋利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是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根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帽山蛮,得万人,遂入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新高考新教法2013-03-15 09375cc149a20102e4hr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过零丁洋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空虚)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诚意)于心,则馁矣。
……金陵驿文天祥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化常识——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第一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除授官。
♦都督统率。
♦路宋代行政区名称♦北元;迫逼近。
♦缙绅士大夫(借代)♦萃聚集♦会适逢。
♦使辙往来使者(借代)♦当掌管♦一行出使一次♦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可以可以凭借♦动打动。
♦拜受命。
♦以介词,凭……(身份)。
第二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指南录后序》学案一、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缙绅萃纾祸觇北遽翌日献谄羁縻二阃号呼靡及诋大酋渚洲挟匕首自刭殆例巡徼愧怍毗陵制府檄下邂逅二、解释下列实词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层见错出:道中手自钞录:词性活用:都督诸路军马:北虽貌敬: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道海安、如皋: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解释加点词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士萃于左丞相府:会使辙交驰:辞相印不拜: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中兴机会: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诋大酋当死:殆例送死: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几邂逅死:④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今:以至于永嘉古:今: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今:为巡船所物色古:今:几彷徨死古:今:⑤偏义复词不复顾利害三、在课文中找出至少三句带下列词语的句子,并解释在句中的含义。
于:为:而:以:四、判断句式莫知计所出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五、难句解析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六、翻译下列段落: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指南录后序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篇1教学目标:1.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3. 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难点: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导入: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感情的。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感情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有高下之分。
那么,最高尚的感情是什么呢?哲人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国主义感情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种感情,就不能忘记文天祥(板书)。
文天祥一生的言行强烈地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接p38注①作者、背景介绍)。
△ 他字宋瑞(板书),连他的名和字中都寄托着对自己祖国的美好祝愿。
古人云:“诗言志”(言:表达;志:思想感情),文天祥就写了很多诗歌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问:说说有哪些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调动情绪)(响一点,要共鸣,会默写)△ 实际上,除诗以外,文还有许多文章同样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其中名篇即《指南录》后序(板书)。
解题:“指南”即朝向南方,因是国家所处的方位。
《指南录》的命名,即出于刚才诗句中。
据说文天祥临刑前,面朝南方叩三头,从容就义。
所以“指南”二字,份量不轻,对文而言,祖国确实是一个始终吸引他的大磁场。
今天,强大的祖国一定更加吸引我们为她而奋斗了。
“序”这种文体曾接触过吗?(《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一般写在文章前面,说明写书目的、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这种性质的文字有时出现在文章书籍后面,叫什么?跋(板书)本文为何称“后序”?(是第2篇序言了)。
《指南录后序》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名称《指南录后序》适用年级高一适用类型赏读课文知识点来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教学目标1.梳理文言现象,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2.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重难点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进行思考辨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名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研读课文。
1.介绍作者。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德祐元年,元军进迫宋都临安,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指南录后序”“序”即序言,是一种放在著作正文前(放在著作正文后的叫跋),用来说明写作经过、写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等的文体。
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叫“自序”。
本篇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因以前已有一篇自序,此为第二篇,故称“后序”。
《指南录》这部诗集,包括宋恭帝德祐年间到宋端宗景炎年间的诗作。
期间元兵南下攻入南宋国都临安,恭帝赵罴被俘;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中途逃脱,历尽艰险,到了端宗赵星即位的福州。
《指南录》便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
“指南”是心向位于南方的宋朝廷的意思。
表明自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3.正音(1)德祐(yòu)(2)缙绅(jìn)(3)纾祸(shū)(4)觇北(chān)(5)献谄(chǎn)(6)诟虏帅(gòu)(7)贵酋(qiú)(8)羁縻(jī)(mí)(9)二阃(kǔn)(10)渚洲(zhǔ)(11)自刭(jǐng)(12)殆例(dài)(13)巡徼(jiào)(14)檄文(xí)(15)毗陵(pí)(16)邂逅(xiè)(hòu)(17)余僇(lù)(18)愧怍(zuò)(19)号呼靡及(háo)(mǐ)4.古代官职升迁的术语:除:授官。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3.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2)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2)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
“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2)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
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
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
(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
后已”的顽强意志。
4.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5.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6.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
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五
7.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8.课后研习
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