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①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在上海。
3.结果: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4.影响(1)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2)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1)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1)条件①主观: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②客观: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指导。
(2)主要内容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导学案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五四运动(1919年)1.背景(1)政治基础:□1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2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4)导火线:□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19年初,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向和会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但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对列强的幻想。
2.经过(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5北京。
(2)第二阶段:□6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初步胜利(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7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8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第1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的十年对峙【自主复习】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五四运动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为目标。
它基本上照搬苏联经验,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后来被称为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把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制定出“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它实际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
5.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认知深化】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典例.(2020江苏卷·9)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
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
该封面内容()A.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B.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D.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答案】B【解析】《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国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
课后限时集训(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B[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 2.(2019·哈尔滨调研)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
”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根据材料“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可知,五四运动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项正确。
] 3.(2018·四川绵阳二模)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A[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中共三大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教版】2020⾼考历史复习讲义: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_含答案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起学习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年对峙。
⾸先我们学习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这⾥边涉及到同学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那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命,简单地说在中国,完成反封建任务的,我们把它称为民主⾰命。
在世界各地完成反封建任务的都是资产阶级⾰命,按着⽑泽东同志的理论,由⽆产阶级领导中国⼈们完成反封建任务的就是新民主主义⾰命。
下⾯咱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重点难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的历史意义国共第⼀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国共⼗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命道路的探索即⼯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五四运动1.导⽕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第⼀阶段:爆发:1919年5⽉4⽇;⼝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中⼼:北京;主⼒:青年学⽣。
第⼆阶段:时间:从6⽉5⽇起;中⼼:上海;主⼒:⼯⼈阶级。
3.结果释放被捕学⽣;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性质: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国共产党的诞⽣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2.中共⼀⼤召开(1921年,上海)内容:党纲;党名;⽬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产阶级专政);中⼼⼯作(组织⼯⼈阶级,领导⼯⼈运动);中央机构3.中共⼀⼤的历史意义:中国⾰命的⾯貌焕然⼀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 国共合作形成(1)背景:要战胜强⼤的敌⼈,必须建⽴⾰命统⼀战线;1923年,中共三⼤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标志:国民党⼀⼤( 1924)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经过:⼴州国民政府成⽴;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影响: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一、五四运动(1919年)1.背景(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起北京学生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3.结果(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2)内容(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补缺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2.工人运动1922~1923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
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①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②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1.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指出,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的原因是( )A.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B.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仅局限于在知识分子中传播答案: C解析: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均排除。
2.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参加和会签字仪式,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
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陈,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
”此事件(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爱国斗争的序幕B.继承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C.抵制了违背公正原则的国际条约D.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方向答案: C解析: 在巴黎和会召开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早已展开,故A项错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巴黎和会被英法美等国操纵,牺牲中国合法利益,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是对这种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抵制与反抗,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方向的问题,故D项错误。
3.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答案: D解析: 材料有两层含义,分别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不是“资本家的国家”,故不符合中国实际,A、B 两项不正确;材料只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涉及革命道路问题,故C项不正确,排除。
第1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2019·枣庄模拟)“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答案 B解析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太大影响,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因而五四运动不可能造成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大同、阳泉期中)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B.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D.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答案 B解析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故A项错误;据材料“罢课、学界之大举动”均说明学生运动有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据材料“北京、北京学界”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大中型城市,故C项错误;据材料“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可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营救同学,不是盲目排日,故D项错误。
3.(2018·南宁模拟)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
这说明()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答案 A解析材料“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反映了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故A项正确;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故B项错误;材料“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不能推断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故C项错误;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
4.(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6)胡适指出:民国十三年以后,国民党一度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
国民党成为中国“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的主要原因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国民党的改组C.黄埔军校的建立D.共产国际的帮助答案 B解析北伐战争的胜利在1927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国十三年”可知为1924年,结合所学,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国共两党合作,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一大而非黄埔军校,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5.(2019·衡水高考模拟)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得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国民党组织的改造,并发展了党员,取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6.(2018·邯郸一模,30)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 C解析由材料“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可知重视工人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人斗争而非工农联盟,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故D项错误。
7.(2018·呼和浩特期中)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大会指出: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正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这一路线的确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致力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C.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D.独立自主逐步的走向成熟答案 B解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和所学知识可知,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符合中国的国情,团结工农,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说明中共的工作中心在农村展开,与坚持苏联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或多或少受苏联影响,无法体现独立自主,故D项错误。
8.(2018·唐山模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这支新型人民军队()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B.建立伊始毛泽东掌握军队领导权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答案 A解析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创建军队的开始,因而党的领导是这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显著特征,故A项正确;毛泽东掌握中共军队领导权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故B项错误;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而中共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口号,此时中共人民军队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9.(2018·兰州模拟)《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红军长征的胜利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故C项正确。
10.(2019·德阳模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这一规定()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B.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答案 B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内容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故B项正确;规定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与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汕头一模,2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
这些口号()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 C解析从这些口号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可以判断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共的口号有利于团结一部分力量,从而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8·吉林二模,30)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
”该文章的主旨是()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答案 D解析从材料“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可知文章把救灾与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土地革命任务相结合,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洛阳一模,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阶级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4.(2018·南昌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