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作品及其生平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5
梵高的人物生平出生荷兰1853年3月30日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长子。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接触绘画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诞生。
1866年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年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学校毕业,梵·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年3月进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生活坎坷1871年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年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年5月,梵高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某艺术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后返伦敦。
1875年5月,被调往巴黎,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
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年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
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
12月返埃顿。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年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年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梵高十大名画解读摘要:一、梵高的简介二、梵高的十大名画1.《星月夜》2.《向日葵》3.《鸢尾花》4.《乌鸦群飞的麦田》5.《罗纳河上的星空》6.《吃马铃薯的人》7.《两棵丝柏树》8.《有乌鸦的麦田》9.《手拿康乃馨的女人》10.《马车通过的吊桥》三、梵高画作的特色1.强烈的色彩对比2.画中富有情感3.独特的画风四、梵高生平及画作影响1.梵高的生平2.梵高画作的影响正文: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富有情感和独特的画风,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解读梵高的十大名画,并探讨其画作的特色和生平及画作的影响。
一、梵高的简介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
他早年曾在画店和画廊工作,后来成为了一名独立画家。
梵高的绘画风格独特,注重情感表达,其作品富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独特的画风。
然而,梵高在世时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他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在1890年选择自杀,年仅37岁。
二、梵高的十大名画1.《星月夜》《星月夜》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夜晚。
画中蓝色的天空中繁星点点,螺旋状的星云翩翩起舞,下方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
这幅画展现了梵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的向往。
2.《向日葵》《向日葵》是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向日葵是他笔下的经常出现的主题。
画中的向日葵色彩鲜艳、充满活力,被认为是梵高心中对光明和希望的寓意。
3.《鸢尾花》《鸢尾花》是梵高的一幅静物画,画中的鸢尾花造型优雅、色彩鲜艳。
这幅画展现了梵高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和他卓越的色彩表现力。
4.《乌鸦群飞的麦田》《乌鸦群飞的麦田》是梵高自杀前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了一片麦田和乌鸦群飞的景象。
这幅画充满了忧郁和不安,反映了梵高当时的精神状态。
5.《罗纳河上的星空》《罗纳河上的星空》描绘了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夜晚的星空。
画中星空与河流相互辉映,充满了宁静和和谐。
梵高的生平事迹介绍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梵高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梵高的创作经历1.早期创作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
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
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
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
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
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
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
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
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
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2.纽南时期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
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梵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
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
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3.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
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
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4.巴黎时期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
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
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目录1人物简介梵高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61年梵高开始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
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
直到约莫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奥,其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
他们终身的友谊可于他们在1872年8月前往来的多封书信间查证。
2生平经历2.1早年生活梵高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达的村庄津德尔特。
梵高生平简介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一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被认为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其作品对整个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却饱受贫困、病痛和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为您介绍梵高的生平经历。
梵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严肃的牧师,他的母亲则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
自小,梵高就显示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但他的父亲并不赞成他从事绘画。
在他年轻的时候,梵高没有受到专业的艺术训练,而是在当地教堂学校就读,并且在一家艺术经销商公司工作。
在梵高16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家乡,前往海牙进一步发掘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那里,他进入了一家艺术学院,并且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梵高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混乱。
他不断地换工作,试图找到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他也逐渐陷入了心理困境。
梵高对宗教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的画作充满了内省和情感,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描绘也带有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善于用色彩表达情感,常常使用鲜艳的颜色来传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他的艺术生涯早期,梵高的作品并不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风格与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潮相悖,被认为是过于激进和独特的。
然而,梵高并不在乎他的作品是否得到承认,他坚信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观点。
尽管梵高的艺术才华被当时的艺术界所忽视,但他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
他的职业和私人生活都陷入了困境。
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稳定,经常遭受抑郁和焦虑的折磨。
此外,他还与许多人关系紧张,很难与别人建立起稳定的友情。
在梵高33岁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荷兰,前往法国的阿尔勒。
在那里,梵高创作了一系列的杰作,包括《向日葵》和《星夜》等。
然而,他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
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最终在1890年去世。
梵高的去世并没有为他的艺术事业画上句号。
梵.高的简介江西会昌中学金业明梵.高全名叫文森特.梵.高(下列文章中将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Zundert(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与崇拜者.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叔叔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Goupil&Cie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那是一个画廊,专门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又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叔叔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凡高在这段日子里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1874年,凡高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终在1876年被解雇.凡高在这时选择了宗教,1874年他进入布鲁塞尔福音传教士学校学习,但因为痛恨学校古板的教育,他没有取得毕业证书.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中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后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登.他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在埃登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Cornelia Adriana Vos-Stricker 1846.3.21-1918),但被拒绝了!凯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遗憾的离开了.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在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 又译成毛威)家学画.但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因为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妓女西恩交往)最终与莫夫绝交,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只能X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X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妓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1883年已30岁的凡高来到他们在纽南的新家.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接触日本浮世绘.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高更,贝尔纳,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X提奥的资助生活.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Joseph Roulin),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见专题:肖像画)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妓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想了解更多请点击资料:凡高生前及死后作品买卖情况),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7月30日,举行了葬礼.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六个月后,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最终死去.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凡高的事迹打动了全世界的人.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艺术家梵高的生平和作品知识点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后期荷兰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独特艺术风格、激情四溢的绘画技巧以及传奇的一生都使他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两个方面介绍他的知识点。
梵高的生平: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的一个教堂牧师家庭。
他在年轻时曾从事过多种职业,包括传教士、商人和教师。
然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梵高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一名艺术家。
他开始探索绘画,并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尽管他勤奋学习,但梵高的画家生涯并没有取得直接的成功。
他曾试图进入绘画学院,但未能通过入学考试。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他对艺术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梵高才真正开始在绘画领域取得突破。
尽管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但他的天才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然而,梵高的一生并不幸福,他常常陷入孤独和精神困扰之中。
1890年7月29日,他因一次自伤而离世,终年37岁。
梵高的作品:梵高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风格独特,充满个人视角和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主要以风景、人像和静物三大类别为主。
梵高在风景画方面的作品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他经常选择较为特殊的角度和光线来表现风景的美感。
在《星空》系列作品中,他运用浓郁的笔触和夸张的色彩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这也成为他最为著名的系列之一。
梵高的人像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常常描绘一些普通工人、农民和贫民窟中的人物。
他通过捕捉他们的表情、姿态和情感,将平凡的人物赋予了鲜明的生命力。
《向日葵》系列是梵高最为著名的人像作品之一,他通过对太阳花的刻画使作品充满了希望和光明的元素。
此外,梵高还在静物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常常选择非常普通的物品,如椅子、鞋子和桌子作为绘画对象。
通过对形状、纹理和颜色的处理,他赋予了这些物件以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梵高的作品整体上展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梵高的作品及其个人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家。
“疯子”梵高最著名的15张画讲解赏析,每一张都是经典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的一个新家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个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他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画风写实。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他已经摆脱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走上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同年,他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就告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生命的这短短30年里,他创造超过2000幅画作,今天果果选择他最著名的15幅画作一一介绍。
《吃土豆的人》时间:1885尺寸:83*114.5CM《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困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的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
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的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边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好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暗的灯光,一家人眼中透露出饥渴的眼神,他们似乎在述说着他们的哀伤。
这幅画是梵高接触印象派前最重要的作品,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向日葵》时间:1888尺寸:95*73CM这幅《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让画家欣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幅画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画家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显示出画家的生命激情。
樊高的简介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1889年创作《星月夜》。
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文森特·梵高人物经历自画像系列(14张)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他的生日是他一出生便夭折的哥哥的忌日。
1859年中旬,因为从小就孤僻,被送进津德尔特的公立学校,后惨不忍睹的学习环境导致他越来越叛逆,于1861年10月底退学。
1864年2月,为父亲生日画了一幅素描《谷仓与农舍》。
1864-1866年,在离家北13英里的泽文伯根镇寄宿学校学习。
1866年9月3日,到蒂尔堡学校学习。
1867年7月,排名第四的文森特升入二年级。
二年级时期寄宿在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家中。
1868年大半年里,在家中度过。
1869年7月,因叔叔强烈要求,最后妥协于叔叔给他的第一份工作,海牙古皮尔总店的学徒。
1870年,在海牙的古皮尔公司待了一年半,上司是H.G.泰斯提格,文森特曾把他视作奋斗的目标,而1870年因为拥有最大权力的叔叔得了病,上司看文森特不爽,文森特开始被各种子虚乌有的“流言”所打压。
人物志文森特·梵高之四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语: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
梵高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肖像,约翰·彼得·罗素绘,1886年梵高的代表作品,如《星夜》《向日葵》《麦田群鸦》等已跻身全球最知名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仅次于第九位的17世纪画家伦勃朗。
■油画《星夜(The Starry Night)》,梵高绘,188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油画《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梵高绘,1888年,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藏梵高大约27岁时才开始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创作了2100幅左右的画作,包括约860幅的油画。
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之后,便融入了鲜艳的色彩和画风,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画风,梵高在法国阿尔勒的这段时间,画风已臻成熟。
下面五幅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在不同阶段画风的变化。
■油画《奥维滕的水车(Water Mill at Opwetten)》,梵高绘,1884年(纽南)■油画《加莱特红磨坊(Le Moulin de la Galette)》,梵高绘,1886年(巴黎)■油画《桃花盛开(Pink Peach Tree in Blossom)》,梵高绘,1888年(阿尔勒)■油画《有柏树的绿色麦田(Green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梵高绘,1889年(圣雷米)■油画《奥维尔附近的维塞诺特景观(View of Vessenots Near Auvers)》,梵高绘,1890年(瓦兹河畔奥维尔)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是他生命最后两年间创作的,这时候的梵高深陷精神疾病和贫困之中无法自拔,他在37岁那年开枪自杀。
一、梵高简介: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死。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最独树一帜、特点鲜明、饱受争议的画家,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二、梵高作品的风格与特点:按照欧洲学院派绘画艺术传统来看凡高,他应算是一个另类,他非但没有受过欧洲学院教育的规范训练,不具有严谨的写实绘画功力和技术能力,连在私人画室毛威那里学习石膏素描都过不了关,他烦躁的情绪使他忍受不了那种手工艺活式的劳作,他就不可能驯服地接受西方古典绘画的规范和传统。
如果仅就他的绘画与学院派的绘画相比,不言而喻,他也是一个游离于当时法国正统绘画之外的画家,他的绘画不仅没有精致的素描和细腻的笔触,也没有微妙的色彩和严格的造型,客观物象和视觉经验在他的绘画中是错位和变形的。
尽管他也懂得一些素描技术、色彩规律和透视法则,甚至他也特别领会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青睐日本绘画的东方韵味,但还是在他的绘画中将古典绘画传统荡涤至尽。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三、从梵高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特点对其人格特点的分析。
梵高作为一个奇异、传奇、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其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与人格特点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与发展的。
1、从生活生平经历与生活事件来看:从生平经历来看,凡高当过店员、传教士,漂泊为流浪汉,也仔细系统的学习过绘画。
然而他却一直遭到抛弃与排斥,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极度贫困与美好信念的破灭曾使他一度陷入绝望,扭曲的人生必然使其自然人格发生断裂和错位。
于是,个性孤傲、感情脆弱,情绪癫狂,精神病患者,几乎成了凡高的代名词。
梵高麦田守望者解析摘要:1.梵高及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2.《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后世的影响4.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价值正文:一、梵高及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年)是荷兰后印象派著名画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笔触而著称,被誉为“西方绘画的先驱”。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困苦和挣扎,但他的作品却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梵高创作于1889 年的一幅油画作品,现收藏于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以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身着蓝色外套的农民守望着远方。
画作以其明亮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与梵高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梵高生活在19 世纪末的欧洲,这个时期正值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梵高则选择了远离城市,居住在乡村,寻求一种更为宁静的生活方式。
同时,梵高也对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使得他创作出了许多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如《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幅画作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梵高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农民艰辛劳动的尊重。
通过这幅画,梵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景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后世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画作为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艺术流派的灵感来源。
同时,《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绘画的珍宝”。
四、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价值梵高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了困苦和挣扎。
尽管他的绘画作品在其生前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却坚持创作,直至去世前共留下了约900 幅油画作品和1100 幅素描作品。
梵高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如《向日葵》、《星空》等。
梵高的资料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
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台湾译名梵谷。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文森特·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