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1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梳理情节。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3.激情投入,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2.背景简介:《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 1881 年,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
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祥林嫂》等。
散文:《朝花夕拾》等。
杂文: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个人特色(四)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让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三要素及⼩说情节结构。
2. 分析⽂中的⼈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过程与⽅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变化的原因,进⼀步理解⽂章的主题。
3.师⽣、⽣⽣合作,探讨《祝福》⽂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描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课时⼀、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伟⼤的思想家、⾰命家、⽂学家和诗⼈,创作的⼩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有《朝花⼣拾》,散⽂诗集《野草》,杂⽂集有《坟》《且介亭杂⽂》《⽽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部⼩说集。
1926年8⽉初版。
收⼊1924年⾄1925年所写的⼩说ll篇,《祝福》是第⼀篇,展⽰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的⾁体上的痛苦,⽽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的悲惨命运。
⾟亥⾰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农村的劳动妇⼥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新人教版课题《祝福》 (一) 姓名组名学号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智慧火花【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自主学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合作探究】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
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
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
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
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
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
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下面句段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小说中四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
第一处出现于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
第二处在结局处,祥林嫂已百无聊赖地死去。
这时着色,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第三处写雪,是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
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处。
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合作探究】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总结文章的主旨?《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活动,在极度失望中,她拿起斧子,怒砍土地庙门槛……”。
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
(2)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重点难点】(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知识导学】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是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尤为惨重。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记事和诗文。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很不少。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
1924年前后,他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等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对此进行批判。
早在1918年,鲁迅就发表了题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
他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
12《祝福》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清小说的情节,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背景链接《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对祝福的理解和掌握。
2.获得用祝福表达心情的技能。
3.培养学生心中充满祝福和关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学会用祝福表达心情。
教学难点:带有情感的祝福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任课教师播放一段简短、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或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内容。
建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祝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祝福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成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呈现出来。
3.学习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祝福语录,让学生了解祝福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祝福。
要求学生分析祝福的表达方式,并且选出最感人的几句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祝福,注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祝福语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渴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祝福类歌曲或电影,以“生日快乐”的歌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让学生领悟不同祝福语背后的深刻意义。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讲述自己所表达出的感受,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祝福价值的理解。
5.作业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要求学生写下一封祝福信或一个祝福信的片段,充分发挥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小组练习情况的检查。
2.祝福语理解能力的把握情况。
3.独立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祝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后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科更感兴趣,产生更加自然深刻的理解。
当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做好每堂课的设计,便会令学生成为健康、长期、积极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顺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把握本文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3、品味本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梳理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文章。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等。
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环境描写的构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于人与环境来说,无非“物”“我”两种。
“我”的周围皆是“物”——包括自然、社会,包括他人。
而“我”正是存在于由“物”组成的环境中。
自然环境对人物“性灵”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环境——社会提供给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提供一种文化心态和综合的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基础。
【学习过程】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注意其形、义。
寒暄()朱拓()踌躇()不更事()谬种()尘芥()俨然()讪讪()门槛()歆享()炮烙()鄙薄()薄荷()形骸()牲醴()倔强()精明强干()强迫()窈陷()2、读完全文后,你能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吗?复述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7)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分析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理解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
【学习重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难点】次要人物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圈点旁注)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阅读课文,勾画相关文字,思考其作用。
1)自然环境“四场飞雪”:
2)社会环境:
“鲁镇”世界:
“祝福”情景:
鲁四老爷的书房:
鲁镇的人们:
2.精读描写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的文段,思考这些人物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究
1.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他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何关联?
3.小说如何描写鲁四婶的?她与祥林嫂的死亡有着怎样的关系?
4. 柳妈和祥林嫂同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在祥林嫂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她有无责任?
三、交流展示,互相评判。
四、学生集中问题,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检测
1.找出描写祥林嫂的文段读一读,理解其作用。
2.理解“我”在文中的角色及作用。
六、小结与反思:。
细读语言重复与留白,鉴赏人物形象————以《祝福》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一、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二、让学生置身语言情境,初步感知后深入探究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将感悟作品和感受生活相结合,通过解读文本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升华认识,形成自我的判断,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培养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置身小说情境中,通过揣摩人物语言的重复与留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发下的导学案。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置身小说语言情境,通过揣摩人物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质,进一步探究小说主旨。
导入:情境任务:揭开封建礼教的假面祥林嫂那么虔诚地信仰着封建礼教,却受到了周围人的逼迫与审判,她为保卫贞节留下的伤疤被鲁镇人当成“耻辱的记号”,她倾其所有的救赎被一笔勾销。
在这里,周围人俨然以道德裁判自居,那么他们自身的言行符合礼教的道德要求吗?请你进入鲁镇,当一次封建礼教的道德裁判,评判他们的言行是否符合礼教的道德要求。
·评判名单评判对象:1.四叔四婶 2.祥林嫂婆婆 3.卫老婆子 4.闲人 5.柳妈 6.庙祝·教学环节环节一:细读人物语言的重复与留白,探讨人物形象。
环节二:通过评判结果,总结祥林嫂悲剧的外因。
一、细读重复与留白,探讨人物形象1.四叔四婶:决定祥林嫂的去留初到鲁镇:极重礼教习俗的四叔四婶嫌恶她的寡妇身份,但看她“安分耐劳”,将她留下。
再到鲁镇:因雇工的难求、祥林嫂一人顶几人的实惠而收留了她。
当祥林嫂呆滞健忘,便打发她走。
四叔四婶的思想游走在封建礼教与经济利益之间:在封建礼教的外衣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如果物质利益达不到预期,就利用维护封建礼教的幌子,名正言顺地向世人解释残忍的举动。
补写潜台词·活动: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语境,补写鲁四老爷的未尽之语。
《祝福》第四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2、把握小说以“祝福”为题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找出文中的雪景描写和“祝福”场景。
自然环境:年末雪景环境描写社会环境:鲁镇祝福景象二、分析小说中的雪景描写1、(第2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2、(第32段)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作用: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3、(第112段)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凄惨命运。
三、把握小说中“祝福”场景的描写1、祝福1:鲁镇年终的大典(第2段)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句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作了伏笔。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作用: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而且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了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2、祝福2: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第72—76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第 1 页
课题:祝福1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道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模式简介: 教学案: 一、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知识链接:(请认真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1、小说的三要素: 、 、 。
2、鲁迅(1881~1936),原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 、 和 ,新文学的奠基人。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 》、《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3、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 》《 故事新编》《 彷徨 》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4、小说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5、题解:“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
1、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根据小说三要素完成下表。
情节内容顺序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1-2)
结局(3-33)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两年
高潮(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112)
三、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问题
1、《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完成)
2、你能用正常的顺序复述一遍课文吗?
提示:找出课文中有关时间的词语
与样林结婚。
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后被抓回,春上被逼改嫁,年底生阿毛。
丈夫患伤寒死去。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小屋被收,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沦落为乞丐。
凌晨离开人世。
四、总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
第 1 页
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