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4.9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茶道的介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茶道以茶艺表达美学和情感,将茶的制作、泡茶、品茶和享茶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一、茶道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最早在中国被发现和栽种。
在古代,人们开始饮茶,并逐渐形成一套茶道的制作、泡茶和品茶程序。
据史书记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
茶作为一种饮品,成为了当时宫廷和贵族社会的独特享受。
二、茶道的文化意义中国茶道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茶道对于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静心、宁神,感受茶叶的芬芳和口感,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三、茶道的核心要素1. 茶具茶具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具不仅要求质地优良,制作精湛,还要符合审美标准。
茶道的茶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名剑壶、花口杯等。
2. 茶艺茶道的艺术性体现在茶艺上,它包括茶的制作、泡茶和品茶等过程。
茶艺对于泡制出美味的茶非常关键,不同的茶具和茶叶搭配使用,可以带来不同的茶香和茶味。
3. 茶道礼仪中国茶道非常注重礼仪,尤其是在茶道表演和茶道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凸显。
从满满的茶杯、斟茶、敬茶等细节上体现出茶道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和对茶客的尊重。
四、茶道的流派中国茶道发展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派系,各具特色。
其中,以四川著名的茶道流派崇尚自然、注重茶具的精致和茶的香气,被誉为“川菜茶道”;以广东的茶道流派强调茶道的礼仪和精神境界,被称为“粤菜茶道”;以福建的茶道流派追求茶的口感和茶的味道,被赞誉为“闽菜茶道”。
五、茶道文化与生活中国茶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常常利用茶道与亲友交流、接待客人、表达感情。
茶道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寄托与安宁,使人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享受宁静与美好。
中国茶道的文化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社交礼仪的表达。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茶杯的制作和茶道的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的文化。
一、茶的起源茶是中国的国饮之一,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滇池湖畔。
据史书记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的中国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茶树的叶子可以入药。
随后,茶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茶道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茶道不仅仅包括品茶和泡茶的技巧,更强调一种美学的追求。
早在唐宋时期,茶道就开始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艺术形式。
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茶道逐渐融入了文房雅致和社交礼仪,成为了士人风雅生活的一部分。
三、茶杯的制作在茶道中,茶杯的制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茶杯可以提升茶的品位和口感。
传统的茶杯通常由陶瓷或紫砂泥制成,其材质和工艺都对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而制作茶杯的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过挑选材料、塑造外形、烧制等多个步骤。
制作出的茶杯不仅要具备实用功能,还需要符合审美和艺术要求。
四、茶道的礼仪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礼仪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茶道礼仪包括泡茶、倒茶、递茶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
在茶道中,泡茶时需要注意水温、茶叶的数量和泡茶的时间等细节,以保证茶的香气和口感。
而在倒茶和递茶时,则需要注意站姿、手势和语言等方面,以表达出尊重和敬意。
五、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和社交礼仪,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平和、淡泊、自然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通过品茗来凝练心神,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静心思考,感受生活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美好追求的精髓。
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又融入了先贤们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
茶道礼仪知识茶道礼仪知识(3篇)茶道礼仪知识1茶道知识喝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习惯以茶待客,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下面就为大家说说中国的茶道礼仪规矩,一定要来看哦。
茶道礼仪规矩1、茶具要清洁家里如果有贵宾来做客的话,首先需要先让座给客人,然后就要给客人准备茶了,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泡茶的会后,我们需要注意相关的茶叶用量,茶叶不可以放置的很多当然也不可以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
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
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
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及时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
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道讲究礼仪细节无论是买茶还是在一些茶博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茶艺师在进行茶道的礼仪表演。
有些人会觉得这些茶道的礼仪实在过于繁琐,甚至难以记住。
如果在平常生活中,想要将这一整套的茶道的礼仪全部掌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
茶道的礼仪注重细节,这些细节在我们心头烦乱的时候往往无法兼顾到,事实上内心沉静下来,与茶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细节的表现就如同我们自己的肢体一部分一样,可以自如做到。
比如说清洗茶筅,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清洗干净,然后需要敲三下,举起两下,这样就完成了清洗,而当结束的时候,需要先用热水将茶杯中的残茶清洗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茶杯清洗一遍,清洗过后敲两下举起,如此就完成了结束时的动作,开始与结束,动作有相同之处,却绝对不能混淆。
茶道[解释]: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
“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表现形式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6]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道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茶道的相关知识,包括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传统茶具以及品茶技巧等。
一、茶的起源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制茶的传说便是茶的起源。
在随后的历史中,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1. 唐代茶道唐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
茶具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独特的煮茶技法。
2. 宋代茶道宋代是中国茶道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茶道的礼仪也更加完善。
同时,茶具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各地茶馆也纷纷兴盛。
3. 明清时期茶道明清时期是中国茶道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推广,茶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对于泡茶的要求也更加讲究。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茶道流派,并形成了多样的茶礼。
三、传统茶具1. 茶壶茶壶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的种类繁多,有紫砂壶、白瓷壶、青瓷壶等。
每一种茶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茶盘茶盘是茶道中用来放置茶具和茶叶的平台。
它通常由木质或石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导热性,以保持茶具和茶叶的稳定温度。
3. 茶杯茶杯是用来品味茶汤的器皿,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茶,应有不同的杯型和容量。
四、品茶技巧1. 水质选择好的茶水离不开优质的水源。
自然山泉水或矿泉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水的温度也要适宜,一般绿茶、白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红茶、乌龙茶适宜用90℃的水冲泡。
2. 茶叶选购与保存购买茶叶时应选择新鲜、干燥、无异味的茶叶。
茶叶在保存时应放置于密封的容器内,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3. 茶艺表演茶道艺术中的茶艺表演有落花流水、倒茶、泼茶、掷壶等多种形式。
表演时要注意姿势和动作的协调,力求将茶艺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茶道礼仪知识茶主人1、茶席布置简单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
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
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
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
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3、避免接触他人杯口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a、拿杯子不讲究方式,直接用手拿杯口;b、赏玩他人自用杯。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无论取杯还是奉茶、借看他人自用杯。
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逢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
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这是讲卫生、讲文明的表现。
6、逆时针的讲究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
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
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
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7、顺时针的讲究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集中国茶道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被誉为世界茶道的瑰宝。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以茶会友的方式,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茶道的起源、茶具与茶艺、茶道礼仪以及茶道的精神内涵。
一、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时期。
相传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的独特滋味和功效,而茶叶也因此被广泛种植和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道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茶具也从最初的简陋产物逐渐演变为雅致精美的工艺品。
二、茶具与茶艺茶具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用来泡茶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中国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托、茶盘等。
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意义,反映了制作它的工匠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审美追求。
茶道艺术凭借其细腻的泡茶技巧和独特的饮茶方式吸引了无数茶艺爱好者。
善于泡茶需要多年的经验和磨炼。
茶壶的挥舞、茶水的注入、茶水的倾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力度和节奏。
泡茶的艺术不仅仅在于饮茶者的手法,更在于将茶的精髓和生命传递给每一位品茶者。
三、茶道礼仪茶道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茶道中,茶道礼仪被视为一种表达敬意和友善的方式。
茶道礼仪包括迎宾、奉茶、品茗等环节。
茶人在奉茶过程中,以双手捧茶向来宾递送,表达出气定神闲、诚心诚意的态度。
品茗时,品茶者需要细细品味每一口茶汤,感受茶香回味,在品味的过程中体悟茶道的精妙。
四、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与人情的和谐相处。
泡茶时,要具备专注的心境,静心倾听泡茶的声音,感受茶汤的香气,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
茶道中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互助互爱的精神也对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茶道还融入了儒家的仁义礼智,道家的自然观念和佛教的禅意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即和容、敬畏、清净和寂静。
中国茶道入门知识大全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道不仅是一种品茗的过程,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帮助你入门茶道文化。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传说,中国的茶树最早生长在四川、云南等地的茂密森林中,而茶叶最早是被人们当做药物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具有药物的功效,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于是逐渐开始饮茶。
饮茶兴起后,人们开始研究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技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
二、茶的分类与选择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根据制作工艺和不同的茶叶部位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六大类。
每种茶的口感和风味各有不同,因此在品鉴茶叶时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进行选择。
1.绿茶:绿茶以杀青后烘干的未发酵茶叶为主,清香鲜爽,具有利尿解暑、清热降火的功效。
有名的绿茶有龙井、碧螺春等。
2.红茶:红茶以发酵完全的茶叶为主,口感醇厚,色泽红艳,香气浓郁。
有名的红茶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等。
3.白茶:白茶以嫩叶为主,采摘后不经过任何发酵处理,具有清淡的花香和清新的口感。
有名的白茶有白毫银针、贡眉等。
4.黄茶:黄茶是一种独特的茶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茶汤呈黄绿色,口感鲜爽回甘。
有名的黄茶有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5.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清香回甘的特点,又有红茶的醇厚口感。
有名的乌龙茶有铁观音、岩茶等。
6.黑茶: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茶叶存放越久口感越好,具有降脂健胃等保健功效。
有名的黑茶有普洱茶、六堡茶等。
三、茶具的使用与养护茶具在茶道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茶道的表现形式和茶的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1.茶壶:茶壶是沏茶的主要工具,其大小、形状和材质会对茶叶的浸泡和温度起到重要影响。
茶壶的养护需要定期清洗和通风晾晒,以防霉变。
2.茶杯:茶杯的选择一般以白色瓷杯为主,以充分展现茶叶色泽和透明度。
中国茶道入门基础知识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作为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一种品茗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的入门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茶道的起源、茶具的分类、茶艺表演和品尝技巧等方面。
一、茶道的起源中华茶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汉时期。
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茶叶作为药物,慢慢地认识到茶叶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还能饮用,并从中得到身心的舒缓与放松。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逐渐形成并沿袭至今。
二、茶具的分类中国茶道注重茶具的质地、造型和功能,茶具分为净器、荷包和道具三大类。
1. 净器:净器主要是用来洗涤和清洁茶具,包括茶叶洗涤器、茶叶漏斗、茶叶筛、茶盘等。
2. 荷包:荷包主要是用来装茶叶和茶具,包括茶叶巾、茶叶托、茶针、小茶碾等。
3. 道具:道具是茶道表演中的重要配件,包括茶壶、盖碗、茶杯、茶盏、茶船、茶托、茶筅等。
三、茶艺表演中国茶道讲究仪式感和礼仪,喝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艺术表演。
茶艺表演通常由主持人担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作:主持人清洁茶具,准备好茶叶和热水,摆放茶具和净器。
2. 洗涤茶具:主持人用热水将茶具进行清洗,以去除灰尘和异味。
3. 泡茶过程:主持人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适温的热水,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倒入茶杯或茶盏中。
4. 品尝茶水:主持人将泡好的茶水分发给每个参与者,大家可以轻啜一口,品尝茶水的味道和香气。
5. 茶道师傅表演:在特殊场合,茶道师傅会表演一些茶道技艺,如倒茶、品茶、泡茶等,以增加茶会的趣味性。
四、茶的品尝技巧品茶是中国茶道的重要环节之一,正确的品茶技巧可以使品茶者更好地感受茶水的香气和味道。
1. 观色:观察茶叶的外观,看它的形状、颜色和质地是否符合要求。
2. 闻香:将茶叶放入茶杯或茶盏中,近距离闻其香气,体会茶叶的香醇与特点。
3. 品味:小口品尝茶水,慢慢品味其中的味道,包括甘、醇、苦、涩、辣等。
中国茶道的知识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
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
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
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
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
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
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
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
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
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
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
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
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
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
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
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
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
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
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
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
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
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
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
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
再次则以所用
茶叶来划分。
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
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
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
的外延大于茶道。
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
可以进行舞中国茶道的知识台表演。
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
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
因为,茶道是供
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
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
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
心见性。
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
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
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
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
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