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2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
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
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欧阳与创编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欧阳与创编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欧阳与创编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反射异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2.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显示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脑卒中、脑肿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神经系统病理学检查:包括脑组织活检、脑脊液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的表现()A.智能和行为的异常B.记忆的损害C.注意力的丧失、激惹D.技能的丧失E.对侧偏瘫2.额叶各部病变引起的症状中,下列错误的是()A.扣带回前部病变引起瞳孔扩大、脉搏徐缓、呼吸变慢B.额叶前部损害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C.额叶后部病变引起对侧运动障碍D.额叶底面刺激性症状引起智能障碍E.额叶底面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和木僵3.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人格改变B.记忆障碍、颞叶癫痫C.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D.象限盲、异常内脏感觉E.失语、失用4.顶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偏身感觉障碍B.复杂的皮质觉障碍C.失语、失用D.失写、失读E.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5.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会出现的是()A.同向偏盲B.精神性视觉障碍C.视幻觉D.同向象限偏盲E.半身失用6.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A.精神性视觉障碍B.半身失用C.同向偏盲D.失语和面肌麻痹E.精神症状7.半卵圆区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肢体单瘫B.视幻觉C.对侧皮质感觉障碍D.对侧同向偏盲和听力障碍E.运动性失语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边缘系统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A.自主神经系统的内脏功能障碍B.情绪改变C.对侧同向偏和听力障碍D.记忆障碍E.本能行为异常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Fulton综合征为病变对侧的强握反射和摸索反射B.Gerstmann综合征为失语C.Silverstem 综合征为偏身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和发育障碍D.Korsakoff综合征为近事遗忘、虚构症E.Kluver-Bucy综合征为情绪改变和性欲、食欲亢进1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A.丘脑上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B.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C.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D.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注视麻痹E.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丘脑手1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A.丘脑病变可引起丘脑痛或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B.丘脑底部病变累及Luys体致记忆以及躯体运动等功能有关的障碍C.下丘脑病变可引起内分泌、热量平衡障碍D.下丘脑病变可引起渴感、渗透压、体温调节障碍E.下丘脑病变可引起自主神经的平衡、觉醒和睡眠、感情障碍1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视交叉前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SIADHC.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失眠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一过性体温过高1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结节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内分泌病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畏食,消瘦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14.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后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性早熟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体温不恒定15.脑干病变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中,下列错误的是()A.中脑腹侧部受损造成Weber综合征B.中脑被盖部受损造成Benedikt综合征C.四叠体上丘受损造成Parinaud综合征D.中脑下段较广泛的损害造成Raymond综合征E.延髓上段背外侧部损害引起Wallenberg综合征16.下列颅底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颅前窝病变主要可引起蝶-岩综合征B.颅中窝病变可引起视交叉综合征C.眶上裂和眶尖病变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D.海绵窦区病变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E.岩部病变可引起岩尖综合征17.下列颅后窝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内耳道病变可引起内耳道综合征B.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颅脊管综合征C.小脑脑桥角病变可引起小脑脑桥角综合征D.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ernet 综合征E.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ilaret综合征1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A.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小脑暴发性语言B.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C.小脑蚓部病变可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D.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运动过多E.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肌阵挛1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脚病变的临床表现()A.同侧小脑性共济障碍、不自主运动B.肌阵挛C.额叶性共济障碍D.平衡障碍、眼震E.书写障碍20.下列感觉障碍的分型,错误的是()A.末梢型、神经干型B.神经丛型、神经根型C.后角型、前联合型D.传导束型、癔症性感觉障碍E.神经节段型、后联合型2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上界的依据()A.根性症状B.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C.腱反射变化D.自主神经症E.分离症状2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下界的依据()A.瘫痪及反射的变化B.发汗试验C.反射性皮肤划痕症D.足部立毛反射E.巴氏征阳性2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鉴别髓内病变、髓外硬膜内病变及硬膜外病变的依据()A.有无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发展方向B.有无肌肉萎缩、锥体束征C.尿便障碍出现早晚D.病程发展快慢E.典型症状是否一致24.Foster-Kennedy综合征易发生于何型脑膜瘤()A.蝶骨嵴内侧型B.蝶骨嵴外侧型C.蝶骨嵴中段型D.额叶肿瘤和蝶骨嵴脑膜瘤E.嗅沟和颅前窝底脑膜瘤25.一侧视盘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盘水肿。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内容摘要: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
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张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